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数字化转型再造韧性城市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方式

在传统防灾应灾体系中,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往往通过人的直接控制实现,但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据要素的渗透,社会系统对物质系统的控制发生了整体性转变。

(一)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数字化耦合

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数字化耦合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基础设施、防灾应灾系统、生态系统等构成的物质系统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智慧化,进而通过网络化和可视化为城市治理提供信息,更进一步通过将产生数据流传输至数字中心进行清洗、挖掘和分析,从而“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数字化能够将抽象的制度、文化、经济结构具象化,为社会系统对物质系统的控制赋能,例如政府通过治理数字化转型能够获得全社会的信息形成数据中心,权力通过网络控制社会的范围无限延展,增强了政府机构的管治能力,特别是在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快速组织、管理和迅速行动,而这是城市制度韧性的核心。

(二)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数字化耦合改变城市韧性网络

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数字化耦合改变了传统的城市韧性网络。一是二者的耦合使韧性城市成为一个整体,过去社会系统对物质系统的控制往往以人为主体,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导致面对外来冲击时社会系统对物质系统的控制是零散的、滞后的,数字时代的韧性城市则以数据流为中介达成社会系统对物质系统的总体控制,数据流像人体的神经一样通过“控制-反馈”路径使韧性城市成为一个有机体,在面对外来冲击时能更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增强城市抵御冲击的能力。二是过去的城市之间以道路、航路相连,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呈现出区域内点状分布的特征,但数字时代的韧性城市能够通过数据流的交换无时无刻相互连接,尤其是数字经济网络化的协同生产使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加深,传统经济形态下界限分明并呈纵向一体化形式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边界模糊,生产、交换、消费与分配不再受传统产业链的时空限制,跨越时空的产业链使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之间的联系呈现出网络特征,能够凭借更早预警、更大空间的防灾物资配置、紧密合作等方式抵御外来冲击。三是数字时代的韧性城市通过数字技术互联形成更紧密的城市韧性网络,所形成的数据流能为遭遇外来冲击时不同类型城市发挥不同功能作用、优势互补、科学应对灾害奠定基础,使根据城市特征、灾害类型运用不同的策略应对成为可能。此外,基于城市韧性网络所形成的数据资源可以构建灾害数据库,通过数据整合与分析为其他地区防灾应灾提供借鉴。图1为数字化转型前后城市韧性系统对比。

img

图1 数字化转型前后城市韧性系统对比

(三)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错位

韧性城市物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错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系统建设滞后于物质系统建设的要求。城市制度韧性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组织、管理和行动能力,其对城市应急管理的资源调配效率有较高要求。韧性城市的资源调配依赖于物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及智慧化建设,且在建设过程中海量数据的汇集表现出去中心化特征,需提升统筹协调各方数据的能力。但同时,物质系统数字化存在的风险性使韧性城市建设面临信息安全问题,在我国的制度背景下,政府引导及宏观调控是有效促进韧性城市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耦合的关键。

目前,社会系统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无法完全对标韧性城市物质系统建设需要,存在耦合错位,主要原因在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一是科层行政管理架构中部门分工较细反促藩篱形成,数据汇而不通,政府数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韧性城市建设中部门之间数据统筹的制度保障不足。二是地区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各地将推进城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作为政绩目标之一,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分散,且各地数据平台系统标准不一,无法充分对接,应急协同存在障碍。三是政府在统筹物质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及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需要将平台搭建业务外包给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此过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公共政策目标与企业营利性目标存在差异,政企之间利益分配及数据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8twu+chBooTSSy9/GAtODGC9MHf/hqxOjz73K0RL5bXuAdXPziDsnnFctT8ORT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