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构建“双循环”应对中国经济内向化

中国经济内向化趋势和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格局提示我们,中国国内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要,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应当是国内市场。2020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把它作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中央和国务院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内向化趋势而做出的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

如何做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文章?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构建统一且畅通的国内大市场

中国内向化趋势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大市场为主要依托,以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要拉动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先需要有一个统一且畅通的国内大市场。所谓统一且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其主要特征或标志为:①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是有机衔接的、循环畅通的,投入到产出到消费的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循环是正常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社会再生产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或梗阻,国民经济流量循环都将受阻,社会再生产过程将被迫停顿或中断,经济增长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发生经济危机。②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这里的“统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统一,而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意味着,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不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要素、商品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是自由流动的,不存在制度或人为限制。③国内经济循环的体系结构是独立完整的。这意味着我们不但需要有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而且基础性的、关键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是完整独立的。我们不但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把主要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自主权和知识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基础性、关键性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中国生产”“中国制造”。④国内经济循环的动力是强劲有力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动力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力量的合力形成的。供给一方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引擎”,即生产要素提质增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需求一方的力量主要来自“两驾马车”,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要使“三个引擎”“两驾马车”强劲有力,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充分调动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性是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TFP提高的原动力,也是推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原动力。

(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双循环”的完整内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要自主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能让国际市场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甚至卡中国发展的脖子。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能被解读为我们要闭关锁国、脱离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或削弱对外开放,回到改革开放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老路上去。“把国门开得更大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防止把“双循环”误读为“单循环”或“自循环”。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的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①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现代市场竞争主要是科技、知识和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竞争还是一种国家实力、制度优势比拼。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家实力,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速度总是和教育发展程度正相关的,总是和制度环境的宽松、激励机制健全有效正相关的,总是和人才的数量及其积极性正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制度改革和创新,提高制度效率,注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②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和模式转型升级。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由以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为主,由以货物贸易为主转向以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并重,由以商品出口为主转向以资本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主。③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是21世纪世界级的伟大工程。建设好发展好“一带一路”,不仅可以推动沿线各国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拓展沿线国家的国际市场和经济发展空间,而且可以通过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共同构建人类共同体奠定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过程必将是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获得新机遇的过程。④积极加入WTO以外更多的跨国、多边的自由贸易关系协定,创建和参与发展区域性的和国际性的自由贸易组织或自由贸易区。与更多的贸易伙伴合作,建立更多更密切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网络,中国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三)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出大进”,通过产业发展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占比不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红利的减少,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可持续,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也不再是竞争优势;并且,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势必会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和开发利用不足,这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不相称的。大国经济发展不能长期、过度地依赖外部市场,必须以国内市场为主要支柱;但是大国经济发展又不能脱离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生产力和总供给能力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融入国际化也达到一定的深度,不可能独立于国际市场而获得稳定持续发展。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和关键是要做好做实国内大循环。中国的国内市场统一为一体的了,市场循环畅通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性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智能科技水平提高了,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了,就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就会引致外国企业和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不是简单地引进技术水平一般、品牌一般、经营模式大众化的外商和外资,而是要吸引那些技术领先、经营模式独特和具有品牌优势的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以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只有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真正呈现出来了,才能增强对高质量的外商和外资的吸引力。

因此,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做好“两个开放”和“双向开放”。所谓“两个开放”,是指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抓好“对内开放”,即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放开。国家需要出台更多的类似于“地摊经济”“微商”“直播带货”等形式的对内开放举措,撤除阻碍商品、要素、技术、人才自由流动的障碍。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改革扩大对内开放,不断完善、发展和繁荣国内市场,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中国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更好的外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所谓“双向开放”,是指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和外国市场对中国开放。“把国门开得更大”“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承诺和追求,要保持外国市场对中国开放,我们能够做的主要是强化中国经济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挖掘和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mkgNQtoC8e0VnfzCdl96L98h7ECmra1gXkSne+KORg1cTJ2ZjKJhXKGLiHbM0n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