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为例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关键。本节我们以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做出部署,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要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18年,河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持续稳定粮食产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同年,在内黄县也召开了“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工作会议。2019年,河南省政府在漯河召开全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推进会,提出要加快从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1.1 河南省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1949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为17.19亿元,粮食总产量为71.35亿千克。至1952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增加10.55亿元,达到27.74亿元,而粮食总产量也比1949年增加了29.35亿千克,达到了100.70亿千克。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在这5年中发展了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河南省的农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1957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为31.57亿元,粮食总产量为118亿千克,较1949年皆有了巨大增长。

2.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8年)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使河南省的农业总产值大幅下降。1962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低至28.13亿元,粮食总产量也下降至90.3亿千克,此时的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1965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为42.17亿元,大致恢复到了1957年的水平。而到1978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更是达到了81.74亿元。

3.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省的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到1983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187.0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4亿千克。

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中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将这种制度逐渐地丰富完善。当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为531.05亿元。此后,河南省农业不断加快发展。2008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561.1亿元(王应君,2010)。

4.高速发展阶段(2009—2017年)

2009—2017年,河南省的农业基本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至2017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4577.2亿元。2017年,河南省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省内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94.66亿千克,处于历史第二高位。而且,2017年,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量连续11年超千亿斤,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小麦产量为346.60亿千克,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省农业现代研究会,2018)。

5.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以来,河南省不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工作,确立了“农业质量年”的行动方案,切实树立了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导向。此外,河南省政府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推进河南省农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真正意义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3.1.2 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与粮食加工大省,同时更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自2000年起,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几年蝉联全国第一,解决了全中国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除粮食外,近几年,河南省依靠气候与地理优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也获得了全方面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

1.粮食生产量稳定增长,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国家印发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河南省即将开始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创新原有的体制机制等措施建设成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农村经济全方面发展的示范区。

至2015年底,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524.5亿千克增加到了606.7亿千克,提前5年完成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中要求河南省至2020年增产155亿斤粮食的任务。201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了10915千公顷且常年稳定在10000千公顷左右。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河南省畜牧业产值为244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稳居全国前列。畜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总体来说,近几年,河南省在粮食的生产量上持续实现了稳定增长,且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从中原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油料加工业、肉类加工业、酒精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格局,更是培育出了一大批诸如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双汇集团、郑州思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郑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封市家家福面粉有限公司、郑州香祖油脂有限公司等豫字号农业品牌,为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河南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8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29%,占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12.2%。

“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由此可见,河南省不仅仅是“国人厨房”,更是在走向“世界餐桌”。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同时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中国一直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连续13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提到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河南省一直在努力地提高省内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7年,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80%,达到80.6%。其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水平稳定在90%以上,机收能力达到了80.3%。另外,河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5.132亿元,较大的资金规模保障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取得一定的成绩

发展农业的产业化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而且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也有利于实现农业朝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领农民致富,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

早在2012年,河南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河南省按照该意见,不断加快省内对于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养。至2018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54家,其中,郑州市19个,开封市7个,洛阳市8个,平顶山市7个,安阳市10个,鹤壁市11个,新乡市14个,焦作市14个,濮阳市10个,许昌市10个,漯河市13个,三门峡市10个,南阳市14个,商丘市15个,信阳市21个,周口市16个,驻马店市21个,济源市5个,兰考县3个,巩义市1个,汝州市4个,滑县3个,长垣市2个,邓州市2个,永城市5个,固始县4个,鹿邑县2个,新蔡县3个,基本上覆盖全省。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取得一定成效(河南省农业现代研究会,2018)。

3.1.3 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了稳定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巨大改善,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有了一定成效,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在各个方面较之以前都有了巨大进步,但制约河南省农业发展特别是阻碍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1.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向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农业的生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与沿海发达省份及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总体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河南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现如今河南省内农村强壮劳动力大多向二三产业转移,留下的多为妇女、老年人,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大部分仍然使用传统农耕技术,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和应对各种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难以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2.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一些农村地区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过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中滥加化学添加剂,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且相关部门无法做到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农业生产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农田灌溉体系、防洪除涝体系等不健全,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从历史上看,河南每当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生产水平就会下降。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以来,河南每年受灾面积约为158.7万公顷,而且旱灾多于涝灾。在旱灾最重的年份,受灾减产近三成的农田在133.3万公顷以上。涝灾最重的年份,受灾面积在266万公顷以上,其中,最严重的是1994年,受灾面积达到868.7万公顷。要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效率,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为保证农村基础设施能够持续利用,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

4.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河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在农产品贸易市场中,农产品供应结构比较单一,多为一些熟肉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等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且在国内外的农产品贸易市场中供应的多为一些初级农产品,在农产品贸易中处于中下游。

5.科技投入不足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备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促进关系,投入越大产出就越明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却算不上农业强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低。

因为财力不足,所以河南省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不多,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而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只有4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河南省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虽有国家的科技拨款,但县、乡的科研经费仍旧难以获得保障,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使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刘科,2019)。

6.农村科技人才缺乏

河南省农村科技人才匮乏。据测,全国平均每1万个人中有8名农业技术人员,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人中有100名农业技术人员,而河南省每1万个人中只有2.5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看,河南省农村人才呈现科技人才总量少、高级人才占比少、农民参加培训总量少的“三少”状况,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因此,解决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是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3.1.4 推进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时代要求、市场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1.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新型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科技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培育高素质农民,以种养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通过视频网络教学,传授新品种、新技术,同时设置农业政策解读、普法教育、乡村振兴等综合素养课程,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在生产技术、金融信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示范带动能力,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发展观是农业农村向现代化建设迈入的一场重要革新,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农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法律修订和管理执行等全环节,用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加工流通、市场消费等全过程,让绿色发展理念覆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及乡村旅游业等全领域,渗透农业生产的全链条,真正将绿色的理念和精神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2)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可以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方式。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可以让种植业与养殖业内在地形成天然的循环关系,种植业的植物秸秆和必要的粮食用作养殖业的饲料,而养殖业的废弃物则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这种循环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减少农业的化学投入品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3)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生产环境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要想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保护好农业生产环境。加强顶层设计,把化肥、农药减量化作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整治行动,寻找绿色无污染的有机肥代替化肥,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的农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防治力度。

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细化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察工作;严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无死角监管,从源头上严格管控农产品质量。

(4)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田水利设施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丰收的重要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

(5)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

综合河南省气候特点、产业基础、设备设施等因素,合理安排本地区的品种种植结构,科学布局农产品产业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条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重点扶持地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河南省的农产品竞争力,培育河南省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6)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随着科技兴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紧跟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绿色、集约、高效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基础科技、应用科技和前沿科技全面振兴。加强生物技术、田间管理、疫病防控等基础科技研究,提升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四支队伍。持续打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亮丽名片,推动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从而培养、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

(7)打造河南省农业品牌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通过调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农业品牌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品牌建设质量效益日益提升。截至2020年,河南省共培育600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0个、农业企业品牌140个、农产品品牌400个,年平均增幅103%。河南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4679个,这里的“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魏国强,2018)。打造河南省农业品牌,应以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带动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培育并壮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标志农产品市场。

3.1.5 搭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顺风车”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不仅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追求农业发展转折的必由之路,更是河南省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将继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绿色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等举措落到实处,在新征程上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现代化农业强省。 nKQc1P981f7Y++0ufCCb/R5w3FNrCFMwiVpQ0rPpZZHS8YEytYtVzs6S8QZXZh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