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动力来源,“无能不动”是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最有力诠释。从世界发展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能源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强能源保障。

2.1.1 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能源生产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这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逐步得到确立。新中国能源生产从1949年的2374万吨标准煤提高到2018年的37.7亿吨标准煤,其间增长了150多倍,保障了14亿人口的用能,满足了人们的用能需求和生产用能,能源生产量在全球的比重由2000年的10%上升至2018年的21%。而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更是突飞猛进,能源消费总量从1953年的5411万吨标准煤增长至2018年的46.4亿吨标准煤,增长了约85倍;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53年的0.11吨标准煤增长到2018年的3.33吨标准煤,增长了近30倍,满足了人们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的需求。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3%。

——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逐渐成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一直是中国富集的优势能源,其储量特别是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占世界煤炭资源储量的比重为13.4%。《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显示,1949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243万吨,而到2009年,增长至30.1亿吨,增长了约92倍。早在1992年,中国煤炭产量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占世界原煤产量的46.0%,较2009年增长了11多倍,1949—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年均增速为2.99%。同时,中国煤炭消费量也在明显增加,从1949年的228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8年的27.3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18.4倍,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50.7%。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扮演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

——油气开发不断提升。原油生产量从1949年的12万吨增至2018年的1.9亿吨,增长了1582倍。同时,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2018年原油进口量数据,中国原油进口量为4.62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70.9%。1949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仅为0.07亿立方米,而到2018年,其产量超过1600亿立方米,增长了2.3万倍。而2018年,中国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6.25亿吨和2803亿立方米。同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及消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为4.3%、4.2%和13.1%、7.3%。中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电和清洁电力快速发展。电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49年,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到2018年,发电量增长到6.8万亿千瓦时,较1949年增长了1500多倍,占世界的比重为25.5%,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大国。在电力生产中,仍然以火电为主,2018年,火电占比为73.5%,可再生的清洁电力占比为26.5%。根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1.87万亿千瓦时,是美国的1.3倍,其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1.9%,这得益于不断增长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时,中国水电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29%。综合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水力发电第一大国,更是世界上电力第一大国。因此,中国电能的人均指标都在明显地呈倍数增长,例如,人均装机容量、人均发电量和人均用电量从1978年的0.06千瓦、268千瓦时和260千瓦时分别增加至2018年的1.30千瓦、4871千瓦时和4921千瓦时。

2.1.2 中国取得能源发展成就的基本经验

短短40年时间,中国能源行业实现了从短缺到极大丰富的历史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一,确立国家能源发展的思想、原则与道路。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能源短缺,党中央号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对能源体制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提供了能源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不断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及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第二,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能源转型。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中国能源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满足了全国对能源的基本需求。认真总结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有益经验,加大力度推动油气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在能源全产业链上从开采、生产到流通、分配与使用等各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监管作用。特别是要贯彻《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将能源领域中竞争性业务全部开放,允许民营企业从事经营。

第三,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出台了多项能源科技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煤炭绿色开采、机械化开采、重载铁路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洁净煤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油气开采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及推广,太阳能、风能和水电技术的开发应用,共同构成中国能源发展的大架构。以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通道的建设为主体内容,中国构建了连通海外和布局国内、较为畅通的能源大通道。同时,以电力网络为走廊,以特高压技术为纽带,布局全球能源互联网,在能源互联互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对于中国能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煤炭资源配置方面,建设并运营4条运煤专线,即大秦线、神朔黄线、侯月线、浩吉线,形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在油气管道方面,1978年,管道输油气里程只有0.83万千米,到2018年,管道输油气里程达到12.23万千米,增加了13.7倍,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十三五”时期,中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超过16万千米,为中国油气在全国的输送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能源技术装备迅猛发展,不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2.1.3 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目标。

第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碳减排约束条件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逐步实现能源独立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特征,将进一步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力支撑。

第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将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将提供更加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着力提高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 W5cDeExkslVgeZiYbyN3DzbA/DhDY5yLXcHwabX9qi1VjNWoWKAi9/Ql5KQm1E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