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深圳高校青年社会创业的认知情况

一、深圳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概念的认知

(一)社会创业渗透度情况

当下,社会创业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根据调研数据可知,有61.5%的高校青年听说过社会创业,完全没听说过社会创业的占比仅为14.1%(见图4-1)。“知是行之始”,先了解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接下来对其实践情况的探究。

图4-1 “社会创业”在高校青年间的渗透度

(二)不了解社会创业的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不了解社会创业的原因主要集中于自身环境因素和媒体宣传因素两大方面。其中,高校青年“身边关注相关社会创业的人少”和“媒体宣传力度不足”是导致社会创业在高校青年群体中渗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达到了83.6%和71.6%;此外,在学校层面,缺乏社会创业相关课程(占比为40.5%)也是高校青年未了解社会创业的原因之一(见图4-2)。

图4-2 不了解社会创业的原因(多选题)

(三)对商业和公益关联性的认知

关于高校青年对商业和公益的关联性认知的调查采取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测量。2021年调研数据显示(见图4-3),高校青年对于“创业目标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而且应该同时追求社会价值”这一观点具有最高的认可程度,达到了4.89分。另外,“应该为弱势群体(如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边远地区的妇女等)、残障人士创造就业机会,而非把他们视为‘受助者’”“公益不仅仅是志愿者活动,而且需要持续地、有创新性地解决某一个社会问题”这两个观点也达到4.8分以上。

图4-3 高校青年对商业和公益的关联性认知

(四)对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的比较认知

相对于商业创业,调研数据显示(见图4-4),超过半数的高校青年认为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创业更加强调社会使命优先且着重专注解决明确的、亟须解决的社会痛点/问题,而不像商业创业那些追求个人目标以及经济利益最大化。

此外,高校青年认为社会创业要更加强调合作和价值创造,而非竞争与价值捕获。

针对人群方面,有58.6%的高校青年认为社会创业为残障群体、边缘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同时部分高校青年(占比为24.3%)认为社会创业是为BOP(金字塔底层)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此外,高校青年认为社会创业是对弱势群体实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案,而不是直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图4-4 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的比较认知情况

(五)对社会创业和公益实践的比较认知

相较于“公益实践”,多数高校青年(占比为63.7%)认为“社会创业”是强调公益与商业的有机融合,且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专业服务像是提供长期有针对性的、经济可持续性的方案。对于“社会创业”的内涵,部分高校青年(占比为34.9%)认为“社会创业”是强调用“造血”而非“输血”方式来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见图4-5)。

图4-5 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与公益实践的比较认知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65%的高校青年认为“社会创业”注重通过有偿服务而非接受捐赠来实现经济可持续性,25.2%的高校青年追求组织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因此,整体来看“公益实践”更多的是通过捐赠等直接物质条件来帮助弱势群体,而并非针对弱势群体的现状对其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等行为。“社会创业”更加注重以其本身的商业创造能力来为“捐献方”提供有偿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此外,对受助人群的帮助不仅仅是提供直接经济条件,而是从“授人以渔”开始。

通过上述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的概念有着一定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介于公益实践和商业创业之间的公益形式。他们对社会创业的意义在于授人以渔,通过有偿服务等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公益捐赠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普遍共识;并且与第一部分的调研中所体现的高校青年参与公益的利他主义动机类似,高校青年对于社会创业的利他主义动机、社会使命优先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综合来看,高校青年对于社会创业的认识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动机上,社会创业更倾向于社会使命的驱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实践层面上,要带着授人以渔的主动性去进行社会创业。

在高校青年对于社会创业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同时,还要考虑高校青年对于社会创业的价值目标的认识是否到位。只有对概念和价值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认知,从而推动高校青年参与社会创业实践的进程。

(六)对社会创业的了解途径和时间长短

调研数据显示,多数高校青年(占比超过50%)首先是通过微信等网络媒体、校内课程和讲座两种途径了解到社会创业的;其次是通过社团活动、创业实践和活动等了解到社会创业的(见图4-6)。

图4-6 高校青年社会创业了解途径(多选题)

从了解的时间长短来看,“听说过社会创业”的高校青年(507人)中的62.7%对于“社会创业”的了解时长为1~2年(见图4-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校方在社会创业方面的宣传起到了一个相对持续的作用,之后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普及,从而使得社会创业的渗透度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图4-7 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了解的时间长短

二、深圳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的价值认知

调研数据显示(见图4-8),分别有60.4%和60.0%的高校青年认可“促进商业创业理念的转变”和“推动政府与市场合作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创业的价值所在,高于“为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两项占比分别为55.2%和50.7%。

同时,“引导创业者从社会价值而非仅仅商业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创业项目”和“推动公益组织收入多元化”是高校青年认同度较低的有关社会创业的价值论述,两个选项的占比均未超过35%,分别为33.7%和31.2%。

图4-8 高校青年心中“社会创业”价值的选择人数构成(多选题)

通过上述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对于社会创业的价值认知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体层面,如政府、弱势群体、公民道德;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矛盾问题,与前文调研中关于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的公益性认知相匹配,充分体现了高校青年在社会主体层面上清晰的宏观认知——社会创业不仅仅是改变单个社会个体、公益组织,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政府行为的改变以及整个公益模式的改变。

综合高校青年对社会创业概念和价值的认知来看,高校青年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通过社会创业等创新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着整体性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帮扶,还倾向于宏观层面的变革和群体福祉的改善,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在社会创业实施过程中注重实现社会群体、自身组织的自主发展能力,注重“造血”而非“输血”。

但与此同时,还是应该注意到有一部分高校青年出于种种原因对社会创业没有更深入完整的认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社会和高校层面的传播、教育或许是着力点。 NQHcMQ+hjusSfGhaWIIizDb84DH7nlSfDk6mh9LqXI4oPy7kcyRr5o+YMUd3NM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