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深圳高校青年公益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深圳高校青年参与公益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兴趣作为一种动机,可以成为一个人努力的强大动力。因此,在研究高校青年的公益参与情况之前,应该先探究他们参与公益的动机,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高校青年对于“希望帮助他人”这个动机具有最高的认同度,认同度达到了73.4%,说明高校青年在参与公益实践时利他主义动机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他们在面对是否参与公益实践的问题上更倾向于从帮助他人的视角去衡量;“获得义工时认证”和“自我成就和价值实现(锻炼个人能力)”两项在参与动机中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分别为59.4%和58.3%。

以上三项是高校青年过去参与公益最主要的三大原因(见图1-1),并呈现利己和利他的双重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组织/动员”作为第四大原因,也反映出学校公益实践的相关倡导和推动行为对高校青年参与公益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上述四个原因之外,其余动机的认同度均小于20%。其中“解锁专业学习外的知识和技能”和“提升所学专业的相关技能”认同度仅为7.5%和2.9%,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低,对高校青年参与公益产生的影响较小。

图1-1 出于各类动机参与公益的人数占比(多选题)

二、深圳高校青年获取公益信息的方式

动机是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内在基础。此外,高校青年还需要相关的信息渠道将内在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根据2020年调研数据,微信群、朋友圈与微信公众号是高校青年获取公益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73.5%和71.4%(见图1-2)。

高校青年获取公益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校内(见图1-3),排名前三的信息源分别为校内各级义工组织(占比为73.4%)、校内学生社团(占比为42.3%)、校内各级学生会(占比为36.7%)。相比之下,校外信息源(校外公益慈善组织、校外其他机构)占比总和仅为20.8%。

图1-2 通过不同媒介获取公益信息的人数占比(多选题)

图1-3 公益信息发布组织的占比情况(多选题)

综合来看,高校青年获取公益信息拥有较多渠道,但也受限于当下主流社交媒体的使用,在获取公益信息渠道方面主要通过微信平台(如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而在信息发布主体方面,校内组织则占据了主要地位。

三、深圳高校青年公益实践现状

实践是一切动机的落脚点。在明晰了高校青年的公益参与动机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后,则需要全面了解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真实情况。根据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有统计样本中有公益实践经历的高校青年为655位,占比达到了76.0%;没有公益实践经历的高校青年为207位,仅占24.0%(见图1-4)。

图1-4 在校期间是否有公益实践经历

以下将以是否参与过公益实践为分类标准,尝试分别对两类高校青年的参与现状和未参与原因进行探究。

(一)参与过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

1.参与情况概述

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形式较多体现为成为较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占比为74.4%)、在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捐赠(占比为43.5%)、四点半课堂/支教(占比为33.6%)等。而策划/执行公益活动/项目(占比为24.9%)、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岗位实习(占比为19.8%)、专业机构的项目志愿者(占比为18.5%)则相对较少(见图1-5)。

从上述参与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更愿意参与时间周期较短、形式更为灵活的公益实践活动。

图1-5 参与过的公益实践形式(多选题)

2.参与周期与投入时间

从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形式调查结果可知,高校青年主要参与短期公益实践(占比为65.6%),较少参与长期公益实践(见图1-6)。而与之相匹配的调研数据显示,87.5%的高校青年每周投入1~3小时在公益实践上,每周投入4~6小时的占比很少,而投入7小时及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见图1-7)。说明绝大多数的高校青年每周投入公益的时间较少,这也印证了调研数据中多数人仅愿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现状。

图1-6 参与公益实践的周期类型

图1-7 平均每周投入公益的时间

3.实践体验

为了解参与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感受(见图1-8),调研中采取了李克特五分量表,评分范围为1分到5分。其中79.4%的高校青年对过往参与公益实践的整体感受给出了4分及4分以上的评价,整体的平均值为3.99分。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青年对于过往参加的公益实践有较好的整体感受。

图1-8 过往参与公益实践的感受

4.公益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技能特长使用情况

在有公益实践经历的655位高校青年中,运用到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有291位,占比为44.4%,没有运用到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有364位,占比为55.6%(见图1-9)。其中,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岗位实习、策划/执行公益活动/项目、专业机构的项目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比例位居前三。

图1-9 是否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参与公益实践

5.专业公益实践的体验感

“获得的成就感、价值感更大”是高校青年参与专业公益的首要感受,占比63.2%。此外,“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得到提升,学习爱好两不误”(占比为61.5%)、“更加激发参与公益的兴趣”(占比为53.6%)和“由于参与的程度更深入,自己的付出对结果产生更显著的影响”(占比为52.9%)三个选项占比均超过50%(见图1-10),也是在公益实践活动中运用了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高校青年的主要感受。

图1-10 专业公益实践带来的不同感受(多选题)

(二)未参与过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

1.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原因

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有兴趣但没渠道了解或参与”(占比为77.6%)是高校青年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首要原因(见图1-11),“时间和精力投入过高”(占比为38.8%)也是阻碍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对相关机构不信任”(占比为31.3%)和“对公益不太感兴趣”(占比为19.4%)这两项在高校青年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因素里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见,如果能通过教育宣讲等方式提高高校青年对公益的认知,改善公益实践项目的专业程度,或许能够改善高校青年参与公益的情况。

图1-11 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原因(多选题)

2.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

根据2020年调研数据(见图1-12),如果对上述不参与因素的现状加以改善,样本人群后续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会有显著提高,选择3分及以上的人群合计占比为96.1%。

图1-12 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分越高可能性越大)

由此可见,如果提高公益实践相关参与信息在校园渠道和微信平台的传播效率(如通过高校青年常浏览的校园公众号、个人微信号、志愿社团等传播),提供形式丰富、周期适中的参与方式,那么高校青年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深圳高校青年公益认知

认知是促使人们进行价值判断、是否要做出行动乃至评判的依据,树立对公益的正确认知,将有助于高校青年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去。高校青年对于公益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公益行为偏向,了解高校青年的公益认知情况有助于指导青年开展公益实践。

(一)对公益的理解

在对“公益”的理解中,高校青年对于“为某个社会问题(例如污染、贫困、教育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具有相对高的共识,占比为50.5%(见图1-13),反映了高校青年除了参与体验公益活动外,越来越关注公益相关问题的改善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地解决,重视系统性、专业化地推动公益发展。

图1-13 高校青年对公益的理解一(多选题)

对于公益主体,其广泛性得到了高校青年的认可,有43.2%的高校青年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利他的事,而不是局限在特定的机构才能做公益”。对于公益教育,“在教育中越早普及公益知识越好”(占比为40.1%)成为占比第三的选择,反映出有不少高校青年认可公益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在高校青年心中,青年的创新创造力在发展公益事业、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应选项占比为37.4%),体现了高校青年较强的公益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渴望自己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或特长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成了高校青年的公益诉求之一(对应选项占比为27.6%,见图1-14)。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双赢的方式。高校青年在公益领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公益的同时将实践活动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更能体现自身独特的价值贡献,同时也能促进专业学习;对于公益活动而言,专业的志愿者能帮助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图1-14 高校青年对公益的理解二(多选题)

整体而言,从以上调研数据中发现,大多数高校青年能认识到公益实践的社会性以及公益实践方式与内容的多样性。很多公益实践就在日常的行动中,即使在无组织的情况下,人人也都能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此外,现代公益实践形式与内容正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期间引入相关课程和实践有利于帮助高校青年塑造科学的公益理念。

(二)对开设公益课程的态度

对于学校是否应该开设公益领域的教学课程(见图1-15),59.2%的高校青年认为开设公益课程是有必要的,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的课程,而有2.1%的高校青年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高校青年对于开设公益课程持正向态度并有所期待。

图1-15 对开设公益相关课程的态度

(三)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意愿

图1-16 高校青年关心公益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意愿

在涉及是否关心公益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问题上,72.4%的高校青年选择了关心且愿意参与,也有少数高校青年选择了关心但暂不考虑参与(占比为18.8%)、中立(占比为8.2%)、不关心且暂不考虑参与(占比为0.6%)(见图1-16)。在绝大部分高校青年都关心、认可公益实践的情况下,结合之前关于开展公益课程的积极反响,开展公益课程有助于向高校青年普及公益知识,提升高校青年对公益实践活动的了解和认可,将对公益的关心和认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高校青年更高的公益参与度。 kSGZ1V17narr52O5m0h8m3QH78BGQHAQpircCzUSFKfjY/ehv9eg30hkczlmxn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