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基本粒子到河外星系,从人类社会到人的思维,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系统无所不在。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区域物流系统完全具备一般系统的条件,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发展阶段。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将其所从事的物流事务和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益。区域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物流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物质资料、物流主体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区域物流系统是由区域物流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区域物流的结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物流主体(政府、企业及服务组织)、物流客体(物流对象)和物流载体(物流基础设施等),而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又各有其完整的结构体系,每一种要素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区域物流的整体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区域物流是空间范围建立在区域基础之上的一种宏观物流。
基础平台系统。区域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在区域物流系统中起支撑作用。区域物流基础平台是物流服务的承担方,为支撑区域物流活动高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域物流基础平台是在区域物流整体服务功能上和某些环节上,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物流基础平台系统,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堆场、货运场站等基础平台,也影响着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物流需求主体的物流外包决策,进而影响物流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物流基础设施是区域物流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平台,包括线状设施和点状设施等。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是保证物流活动有效、协调运行的基础条件。
运营组织系统。区域物流运营组织系统包括直接参与或专门为物流市场提供物流(运输、仓储、转运、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组织管理等)服务的物流组织,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物流运营组织是供应链物流渠道起点和终点的连接者,在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这些企业可为本区域、中心城市、跨区域或国际物流市场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专业化物流服务或功能性的物流服务,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不同主体的现代物流运营群体,即区域物流供给主体、区域物流需求主体、物流信息运营商主体、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区域物流运营主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或分散的组织特征,它们集聚货流、衔接物流作业环节,因而,其组织运作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的服务质量,其专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
供求载体系统。区域物流供求载体系统由物流对象、区域资源条件、社会物流需求与供给、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的产业运行、物流活动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下的产业或者行业循环系统、各类物流互动的表现形式等诸多要素构成,即区域物流客体、区域资源条件、产业部门供求条件、社会生产循环系统或市场系统。区域物流供求载体系统的功能包括:依托市场机制,协调社会物流供求关系;通过输入、输出功能,与社会经济系统实现衔接;维持区域性物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宏观物流的合理化。
宏观环境系统。区域物流宏观环境是对区域物流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主体集合,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主体、中介服务主体、知识支持主体。区域物流宏观环境系统对物流供需主体有不同影响,对物流供需主体的经营活动具有直接、具体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主要功能有:体制、制度功能;法律、规章功能;命令功能;标准化系统功能;产业政策功能。区域物流宏观环境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体制层,体制层对协调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的目标,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发挥物流系统在经济生活中的特定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物流的主体、客体和载体要素及其关系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组织结构,物流客体要素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物品类型和规模,物流载体要素决定了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因此,区域物流总体结构往往决定了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推动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从系统论观点看,区域物流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存在杂合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各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构成系统的结构,这种结构保障系统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物流系统整体又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制约是物流系统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物流基础设施是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平台,例如,综合枢纽型物流平台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各种功能进行有机组合,为其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并能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物流系统的运营组织层解决各种物流渠道之间的衔接与匹配,物流系统如何与现行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相适应,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问题。社会物流的需求是一种宏观物流需求,涉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系统和宏观产业部门。社会宏观物流需求和宏观物流供给通过物流对象和产业部门等载体来实现相互对接和互动。
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除了需要物流供给主体和物流需求主体的协作配合外,还需要由许许多多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商业保险等中介服务与知识支持服务的各类主体提供保障,这些机构或组织构成区域物流环境主体。区域物流环境主体对区域物流供给主体、物流需求主体的经营行为、运作管理、产业聚集、发展方式、技术支持、知识服务等产生重要影响,会影响区域物流供需主体的迁入、集聚或迁出,从而对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的整体结构、空间等形态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从系统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物流环境主体对区域物流供给主体和区域物流需求主体的发展起保障作用。
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功能性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和区域经济专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区域物流的组织体系、空间形态、功能模式也会经历一个由单一到复合、由简单到复杂,总体呈现由点到面再演变为网络的演化过程。
区域物流空间系统是由各级物流连线和节点以及所属经济“组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结构。区域物流空间虽然从要素构成上看十分复杂,但从主要构成来看,由物流节点、线路、网络和域面构成。节点、线路、网络和域面的相互关系和配置形成物流系统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就是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
按照物流活动的运动程度(即相对位移大小)观察,物流活动的过程是由许多运动过程和许多相对停顿过程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过程或相同形式的两次运动过程中都要有暂时的停顿,而一次暂时停顿也往往连接两次不同的运动。物流过程便是由这种多次的运动—停顿—运动—停顿组成的。物流节点是指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物流过程按其运动状态来看,有相对运动状态和相对停顿状态。货物在节点处于相对停顿的状态,在线路上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物流节点包括区域性枢纽、园区、仓库、车站、空港、港口、码头、货运站、包装公司、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这些节点都以一定的节点形态存在,在物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节点的功能,大致可分为转运型节点、储存型节点、集散型节点、配送型节点、综合型节点等。现代物流系统中的节点是物流网络的中枢和纽带,它不仅能够实现一般的物流功能,而且能够实现指挥调度、停息等神经中枢的功能。因此,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所在。物流节点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为一体,是生产企业和产品用户的中介。尽管物流节点的类型存在差异,但是其整体功能具有共性
,可做以下概括。
物流节点将各个物流线路连接成一个系统,使各个线路通过节点变得更为贯通。物流节点利用各种技术的、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起到衔接作用,将中断转化为通畅。物流节点的衔接作用为可以通过转换运输方式、加工、储存、集装化处理衔接不同运输手段、干线物流及配送物流、不同时间的供应物流和需求物流以及整个门到门运输,使之成为一体。
物流节点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是使复杂物流单元联结成有机整体的重要保证。在现代物流体系中,每一个节点都是物流信息的一个点,若干个这种类型的信息点和物流系统的信息中心结合起来,便成为指挥、管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网络。
物流系统的管理设施和指挥机构往往集中设置于物流节点之中,物流节点大都是集管理、指挥、调度、信息、衔接及货物处理于一体的物流综合设施。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物流节点管理职能的实现情况。
物流线路是运输工具的载体和通过的途径,是由交通(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
物流过程中货物的空间转移是通过运输工具在线路上的移动实现的,没有线路物流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线路是运输功能实现的客观条件。线路在区域物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线路决定着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节点是伴随线路的产生而存在的,没有线路也不会有节点。不同类型线路的比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点的位置,线路和节点结合起来形成区域物流系统的网络结构。物流范围是随着线路的延伸而扩大的,线路延伸到哪里物流才能扩展到哪里。同时,线路的长度、密度及质量还决定着运输的能力和效率,从而决定着物流的能力和效率。
线路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通道、次干通道、支通道。主干通道主要指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之间的城市间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航道网、航空网;次干通道是指连接同一城市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城市道路、航道及铁路线;支通道是指节点内部的通道。以主干道为主体的物流线路对区域物流活动的空间影响(辐射和吸收作用)构成物流线路的整体通道功能。
物流通道则是在运输通道形成的基础上,物流资源沿着一定的路线(主要包括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大型水运干线、管道等)在物流中心城市之间、物流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运动的过程,既代表着物流资源空间流动的路线,也代表着相应线状物流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带。这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物流资源的移动,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沿着物流资源流动路线进行集聚、复合。物流经济带具有发展轴、吸附性以及辐射性等特征。
网络是由无结构性质的节点和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体系。按照现代交通经济学理论,网络是指一定地域内各种交通线路与通信信息线路所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地域经济空间中线状要素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生成网络这种产物。用图论来表述,网络可描述为若干有向线条和若干不同等级节点相连接的连通图。在区域经济中,网络用于表示空间经济之间的联系,空间上表现为交织成网的交通和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它还表示区域经济联系的系统,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序结构。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由运输、信息系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构成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子系统。目前学术界对物流网络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网络”定义为“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
物流网络,由物流中心城市(节点)和物流经济带(轴线)共同组合构成,是基于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经济带及物流通道所形成的物流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物流中心城市(节点)是物流网络的极核,物流通道则是物流节点、物流网络、物流经济域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相应地,在物流网络中物流经济要素进行复合态运动,包括物流中心城市(节点)中物流经济要素点状集聚运动和物流经济带(轴线)中带状集聚物流资源运动。物流网络注重物流经济要素及其吸引经济要素的配置,不同于交通运输网络强调交通线路布局、客货流配置等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高级形态。物流网络的结构决定着区域内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与地域运动形态及其空间结构。
物流网络作为物流经济空间组织的一种手段,承担着形成、调整区域性的物流经济空间结构的职能。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集聚和扩散促使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使得在更多的物流中心城市之间产生新的物流经济带,使得物流的点状聚集点逐渐连接成为线状集聚地带上的一部分,形成物流资源的网络集聚模式。正是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的运动,物流中心城市之间通过物流经济带连接,形成物流网络。物流网络的形成,使得区域内物流资源聚集通过点—线之间的连接成为一体。借助网络集聚所具有的吸引力、约束力和排他性,物流网络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内部物流经济要素的流动、提高集聚程度,同时积极吸收网络外部的物流经济要素,使得网络内物流资源点状集聚与线状集聚数量增多,即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集聚程度的提高。
从微观角度看,区域物流网络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一系列的供应商、制造商、堆场和仓库等物流节点按照物流线路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整个供应链的一部分,其本质就是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的集合,其目的是优化供应链。线路和节点相互联系、相互配置,按照不同的结构、联系方式形成不同的物流网络。从宏观角度看,区域物流网络是以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城市物流枢纽中心等为网络节点,以物流通道为线路,彼此有机结合,构成了由多层次物流中心体系和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而形成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循环系统,各个层次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内容、结构、特征,并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通过物流功能要素的分散与集中,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顾客满意度,缓解交通拥挤,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物流网络系统由网络系统中的点、线、面要素有机构成,是实现现代物流总体目标的综合体。网络中的点可以是一种物流基础设施(公路、水路、航空等),也可以是物流主体要素(货主、工商企业、消费实体等)以及由它们集合而成的县城、城市和中心城市等。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物流功能要素中的仓储、加工、分拣、配货等主要功能,因此物流网络中物流节点的布局规划对整个物流网络优化起着重要作用。线即物品在不同点间的移动线路,有长短、粗细之分,代表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和运输不同的产品等。点与线都有特定的空间分布,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结构中被特定流通网络覆盖的地区。由于各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覆盖不同地区的点与线有多少和疏密之分,因而形成不同层次、纵横相连的空间结构网(见图1-1)。
图1-1 物流网络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