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气候变化是全球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和大量化石能源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这不仅严重地威胁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全球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全球178个缔约方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了《巴黎协定》,并把“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作为《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各国在此基础上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制定了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各国上报的新版和更新版气候承诺目标远远落后于《巴黎协定》中的温控目标,要想维持《巴黎协定》中2℃的温控目标,需要实现30%的减排幅度,要想在21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气温增幅控制在1.5℃以下,则需要在未来8年内将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 在这种严峻的环境压力之下,低碳发展转型成为各国的不二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让世界为之惊叹,但是亮丽的经济数据背后是比较优势下人口红利的消失殆尽以及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随着这些优势的逐渐丧失以及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也逐渐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根据国内转型的实际需要,中共十八大开启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局面。同时,为了显示我国对国际责任的重视与担当,于2015年6月30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我国2020—2030年的气候变化自主行动目标,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排放强度以2005年为基准年,在2030年下降60%~65%。 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解决我国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策,也是新时代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流域是兼具自然地理空间、社会空间、行政空间的复合空间系统,新时代背景下,流域低碳发展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吕志奎,2021)。黄河流域贯穿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七省二区,是中国经济“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一横,聚集了全国四成的经济总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保障区,亦是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主要供应基地。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严重制约了流域相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黄河流域长期形成的“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流域资源环境特点不匹配,导致各种环境事件相继发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水质污染严重,下游河道堵塞、河床上升等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且煤化工产业分布较密集,流域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难以承载碳排放量过高所带来的压力。因此,黄河流域必须紧跟国家的发展战略,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降碳减排的步伐。

2021年10月22日,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沿黄河各省份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那么,黄河流域如何走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道路?是否应该立即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一些比较效益高、量大面广、见效快的重大行动计划?如何促进低碳发展以及如何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流域低碳发展的理论研究,推动对流域低碳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流域为研究范畴,从多方面、多维度、多视角探索黄河流域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拓宽流域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视野,而且可以为其他流域的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流域依旧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和资源环境约束两大难题,低碳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低碳发展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相关研究也进入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地带。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目标中的关键指标,其增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碳排放效率不仅是连接区域经济产出与碳排放量的桥梁,也是衡量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指标。因此,本书综合运用流域经济学、低碳发展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深入研究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掌握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规律,不仅能够促进流域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对丰富低碳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2)有利于为黄河流域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推动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基本国情,结合国际趋势,我国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新时代的发展蓝图,这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域内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行政能力等各异,如何因地制宜地设定碳减排目标并探索节能减排路径是流域低碳发展工作的关键点。本书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总结,创新性地构建了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的省域分配指标体系,通过对黄河流域碳排放权的测算和碳减排潜力的评估,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为黄河流域各省份后续减排目标设定和策略制定提供参考借鉴。此外,研究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和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等,能够了解碳排放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加快黄河流域的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大力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欠账较多,而绿色低碳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能够掌握当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从而加快流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双碳”目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协同共进。此外,黄河流域走低碳发展道路,能够推进低碳社会的建成,将绿色低碳理念慢慢渗透到社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公民的文明水平,逐渐打造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乡村乃至低碳家庭,从而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2)有利于控制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是相关地区无法回避的问题。寻求低碳发展道路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契机,本书通过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的识别,能够把握流域当前低碳发展的现状,准确定位流域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困境,从而在源头上控制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3)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展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形象。黄河流域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在水资源、碳排放双重约束下,流域必须以资源承载力底线为原则,在保护中发展,让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运行。本书拟通过对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探索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等,以期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此外,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探索黄河流域的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一个平衡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区域性低碳发展模式,不仅能为其他流域的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借鉴,也能以小见大,体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以及展现坚定绿色发展、勇于承担国际环境治理责任的大国形象。 4YgtJo6JK7iabr2cz+UJPdL+wwEpwO6vG+WOHNav1h8mZLtNht50xkQtBj4KZM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