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绪论及前两章主要从理论上研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的问题。第三章至第四章主要以发达的OECD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中从模仿向创新转型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的转型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绪论与展望。
绪论及前两章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对技术赶超问题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阐述了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讲,技术赶超过程中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的内在要求,因此,本书能为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创新战略提供支持。从理论意义上讲,技术赶超过程中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充实技术赶超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赶超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建议。绪论最后一节对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做出概述,对本书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出了本书可能实现的创新以及具体的技术研究路线。
第一章回顾梳理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成果。首先分析技术赶超可行性的理论,其次分析技术赶超的阶段性理论,最后分析技术赶超过程中模仿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型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笔者认为技术模仿与创新在赶超的不同阶段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不相同。技术赶超不再囿于连续演进路径,存在着阶段性特点。阶段间的过渡无法简单完成,特别是由模仿向创新的过渡存在较多困难。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对世界技术前沿的赶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成由模仿向创新的技术转型。
第二章通过拓展罗默的三部门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赶超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赶超路径上存在模仿均衡点与创新均衡点。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会收敛于创新均衡点,该均衡点处对应着较高的中间品价值与较高的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会收敛于模仿均衡点,该点处对应着较低的中间品价值与较低的技术水平。在技术赶超过程中,只有成功越过模仿均衡点才能达到创新均衡点,从而实现赶超。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模仿均衡点跃升到创新均衡点,才能实现技术赶超,这种跃升的过程就是由模仿向创新转型的过程。在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里,实现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要素禀赋各不相同。相同要素在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异;要素自身的丰富程度和发展水平若发生变化,它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综合上述原因,本书认为,技术赶超中由模仿向创新转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困难的。本章还建立了一个厂商的微观决策模型,用来分析企业对于模仿和创新的选择机制,以此来论证由模仿向创新转型的微观理论机制。
第三章根据跨国数据对国家间技术收敛情况进行检验。检验时,样本国家被分为发展中国家与OECD国家两组。第一步对技术水平的绝对收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OECD国家的技术水平绝对收敛,发展中国家与总体样本国家均不绝对收敛。再对国家间技术水平进行条件收敛检验,按照条件收敛的检验方法,将那些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要素引入条件收敛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总体样本国家存在条件收敛。能够影响技术收敛的要素必然会对技术赶超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对技术赶超过程中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型产生影响。所以,本章对这些要素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便读者了解这些要素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模仿主导国家和创新主导国家中表现出的差异。
第四章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收敛的因素对技术赶超国家和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对样本国家进行分组估计研究,分析比较了这些影响因素在OECD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以模仿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和以创新为主导的OECD国家在推动技术进步时对要素的需求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性,本章通过面板门槛回归对要素影响技术水平的结构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转型要素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时存在着相应的门槛效应。如果它们自身的发展程度和丰富程度产生变化,那么,它们对技术水平的影响将会出现显著的差异性。
第五章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模仿向创新转型是否成功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实现技术赶超的国家和没有实现技术赶超的国家进行对比发现,成功实现技术赶超的国家也成功实现了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型,并且以创新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形式。长期未能完成由模仿向创新转型的国家,在技术赶超上是失败的。在此基础上,本章对技术转型失败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论述。第六章对本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做出展望。
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时提出两个命题,然后通过实证研究进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