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表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研究结论是,货币政策实施后,市场经济活动需要长达24个月才能做出反应。2022年3月16日,美联储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提升0.25个百分点,此后17个月内连续加息11次,将基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上调至5.25%~5.5%。如果按照24个月的滞后期,2024年3月之后历次加息的累积滞后效应将陆续显现。笔者认为,24个月的滞后期只不过是历史统计规律,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在2023年下半年滞后效应已经初见端倪。例如,德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下降,9月和10月美国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上升,房地产投资早已明显下滑。
政府借贷成本飙升使高额债务成为2023年经济关注焦点。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债务增加了10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307万亿美元,其中逾80%来自发达经济体。预算争论损害了美国的信誉,使其失去AAA评级。意大利2.4万亿欧元的债务是欧洲焦点,穆迪将其评级为比垃圾级高一级,前景为负面。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的债务接近或高于产出的100%。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以及乌克兰危机和中东战争等地缘政治风险意味着未来将面临巨大的支出压力。因此,2024年发达国家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空间非常有限。
2023年,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这并非货币政策一家之功。新结构学派认为,针对结构性通货膨胀,不宜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通过调整结构、增加供给来消除结构性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化解通货膨胀压力。2024年仍将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主要是结构性的,同时考虑到利率已经上升到较高水平,这为货币政策腾出了空间,未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投资实现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023年世界贸易报告》的数据显示,尽管有一些碎片化特征,但纵观2022年,国际贸易仍在蓬勃发展,这意味着去全球化的言论总体上没有得到数据支持。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指出,2023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仍然相当可观”,约为31万亿美元,“就连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也相对强劲”。WTO认为,随着通胀放缓和利率开始下调,对商业周期较为敏感的行业应该会趋于稳定和反弹,预计2024年,全球贸易增长将恢复到3.3%。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2024年全球经济仍然具有较大的投资与政策空间。2023年德国经济表现落后,下面以该国为例分析。一是具有较大投资空间,二十年来德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教育系统、高速公路和公共住房等领域的投资都严重不足,邻国奥地利数字化程度也远高于德国。这不仅是政府层面的问题,消费者和企业多年来也一直在增加储蓄、延缓投资。因此加大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投资力度将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从而替代出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并降低地缘政治冲突的负面影响。二是减轻税收负担。德国是欧盟国家中企业税率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葡萄牙。减轻税收负担有助于增加企业投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三是优化监管模式。更加灵活的就业市场管理规定有利于释放更多劳动力潜力,甚至可以缓解影响近一半德国企业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另外,从全球视野来看,如果2024年能实现从“逆全球化”向“再全球化”的转变,世界经济将会再上新台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24年全球经济发展有利因素明显增多,通货膨胀压力下降排除了滞胀的风险,贸易复苏有望引领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尚具有较大投资与政策空间,金融与科技仍有望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复苏。不过,长期累积的财政货币问题仍将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由此导致202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周期调整之中。
2023年10月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2.9%,与2023年的3%基本持平;2024年发达经济体增速下滑到1.4%,比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23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4%,与2024年持平。全球货物与服务贸易增速将出现明显回升,预计2024年增长3.5%,比2023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继续下降,预计2024年全球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上涨5.8%,比2023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将由2023年的4.6%回落到3%,处于温和可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