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对策建议

(一)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一是培育拓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拓展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三走廊”应用场景,提质增效“芯屏器核网”优势产业。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协同研究出台推动成渝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共同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图谱”,制定招商清单、补缺清单、替代清单、培育清单等,协同招商引聚龙头企业以及优质工业项目,高质量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能级实现更大提升。依托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字号”平台,引育软件产业企业和人才队伍,完善成渝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成渝金融法院等牵引性功能平台,推动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三是提速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猪、蔬菜、中药材、柑橘、柠檬、全球泡(榨)菜等特色产业带(基地),协同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合力共建“川渝粮仓”。共同培育“川菜渝味”品牌,大力发展预制菜、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强对“四川泡菜”“安岳柠檬”“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巫溪洋芋”等已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的品牌进行重点宣传推广及开发利用。

(二)稳投资促消费激发内需活力

一是加快推动有效投资落地见效。抢抓“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窗口期,聚焦交通、产业、生态、水利、能源、城乡、开放等重点领域,联合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共同争取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发挥248个合作共建项目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制造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做好重大项目调度管理,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卡点难点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情况复杂、协调难度大的事项早报告、早研究,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确保有效投资放量增长。二是创新举措促进消费恢复提振。聚焦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场、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引领商圈创新转型发展。丰富拓展成渝双城消费节活动,成立成渝双城消费服务联盟,合力搭建两地消费载体、经营主体、特色产品、精品文旅宣传推介和对接交流平台,宣传推广两市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打造“成渝消费”全新IP。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深入实施经营增收、就业增收、惠农增收、财产增收、以城带乡等促增收计划,推动双城经济圈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带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

(三)协同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一是高水平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加强与南宁、钦州等城市对接协作,共同建设跨区域平台,共同拓展南向国际市场。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集装箱中心站功能,推进次级节点建设,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重点区域国际新线路,拓展冷链产品品类及运输范围,共同争取带电产品铁路运输试点等政策支持。二是高质量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陆上贸易规则、物流金融、多式联运等改革。引导成渝两地企业共同参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继续扩大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创新模式共同举办智博会、西博会、西洽会等重要国际展会,提升成渝地区国际资源要素链接能力。三是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无障碍一次办”、跨省市公平竞争审查交叉互评,深入开展“川渝开放合作区”虚拟地址注册登记。推进重庆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都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四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川渝通办”,推动跨省市通办提质扩面,推动商贸流通、对外合作等领域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推动信用体系协同发展,共同开发信用应用场景,促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动守信激励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共享互认。

(四)推动重大政策事项协同发力

一是优化协同合作机制。共同争取国家将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双城经济圈专题协调会议纳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跻身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比肩看齐的“国家队”,以更高规格、更大力度对成渝地区重大部署、重大规划、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借鉴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化先行区经验,探索以渝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指导经营主体设立开发者联盟,构建毗邻合作市场化新模式和新机制。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指数,争取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二是大力促进重点领域协同。全面落实《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招商引资政策,努力实现毗邻区域招商同推进、产业同发展、园区同建设、财税同分享、人才同培养。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增量投入为重点,共同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集中布局。三是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探索研究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试行跨区域统一指标、收储、出让机制以及跨区域交易。借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大向上对接力度,争取国家在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面向成渝倾斜。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放大效应,大力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邓兰燕 曹 亮 李 林 贾静涛
执笔:贾静涛] +OMSHht6RkDxKUTlvRpZx7EYllZ5WJvOz8GVN/ZlcqVXLSn6dzx0+spcmeH+B9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