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础,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尽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2020年的63.9%,但包括青海在内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整体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加快,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中,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收入差距能够刺激社会的发展,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对社会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2007年,我国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从绝对差额上来看,仍有差距。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1985年下降到1.86∶1,之后,又上升到1988年的2.05∶1;从1989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此后一路上扬,扩大到2001年的2.9∶1。从1978年开始的30年时间里,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52倍,进入2000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直至2010年开始才逐步降低,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6∶1。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显然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随着经济逐步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表1-1 1978—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年鉴2021》相关资料整理。

由表1-1可以看出,1978—200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2008年后更大。直至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9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1,绝对差距为18059元,比2012年的绝对差距16648元多出1411元。

2015—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全国各地区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很大。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达到23205元,最低的甘肃仅为6936元,两者相差16269元;而青海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相差3489元,与上海相比更是相差15272元。到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达到34911元,最低的甘肃为10344元。当年的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42元,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4789元,其差距进一步拉大。

表1-2 2011—2020年青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21》相关资料整理。

2011年至今,青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但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也高于全国平均状况,且与西北地区相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见表1-2、表1-3)。

表1-3 2015—2020年我国西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广人稀,草地面积大,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省共有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场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0.5%。但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发展影响,青海农牧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且地域间发展不均衡;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且带动能力不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尤其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青海农牧民平均收入水平乃至与西部地区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

为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于2008年发布《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青海等藏区争取到2012年,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使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局部有明显改善;到2020年,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受自然、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目前,青海农牧业经济发展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仍然较为滞后,农牧民收入较低,“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农牧区经济建设任务艰巨。 YHRyvNxQZ7TWWgoms3Sr6b6qARF3AO8hyWAgZnZXzx20DRptABWCSRcrl5s5DO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