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他认为交易费用来自市场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分工领域,企业产生的原因是自身组织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因此,企业可以将市场内部化,从而消除市场的不确定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成本。70年代,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又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和完善,指出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组织或个人的机会主义做法等都构成了影响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产生于9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将交易费用理论做了拓展性研究,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形成了各种以减少交易成本为目的的组织和制度安排。
早在20世纪30年代,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就开始研究企业产权。1960年,罗纳德·科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企业运行中产权的经济作用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产权清晰有助于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因此,产权清晰可以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产权关系是否明晰是决定企业绩效高低的关键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产权制度。罗纳德·科斯的这一产权理论成为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权制度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广义上将所有权归于上层建筑范畴,从法律角度加以确认。马克思还进一步对合作制、股份制下的产权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认为股份制就是相互分离的各个生产者,将自己的私有财产向联合生产者的财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向社会财产转移使用的过程。
20世纪末,Martin、Parker等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产权理论,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市场结构、市场竞争有关,与产权没有必然联系,产权只是企业的一种激励机制,而且利润激励与经营者付出的努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的治理机制应与市场的竞争相适应,并提出竞争具有的发展企业、激励努力、进化市场、完善信息四大功能,是改善企业治理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产权无法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利益取向,要想从产权中实现企业的增收,只有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才能保障产权具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