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国内研究

从历史上来看,对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受国外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我国学者从探讨国外合作组织起源、国内合作组织发展路径等角度,对合作组织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比较著名的有:最早传播西方合作思想,被称为“中国合作运动之父”的知识分子薛仙舟指导早期中国合作事业最重要的理论刊物《平民》周刊,覃寿公出版了中国最早的合作组织研究专著《救危三策》(1916)、《德意志、日本产业组合法令汇编》(1916)等。但受经济基础薄弱、政治环境不完善等影响,处在萌芽状态的我国初期合作组织研究理论和实践,未能形成完整或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因实践基础薄弱,缺少与中国国情的深度结合,也导致实践上的水土不服。第二阶段是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运用马列主义合作理论,在农村开展了互助组、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合作化运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前期,许多学者结合当时农村合作领域出现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等开展研究。在这一阶段后期,研究内容大多是针对国外合作社理论、经验的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合作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有徐更生与刘开铭主编的《国外农村合作经济》(1986)、张晓山与苑鹏主编的《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1991)、向德模和杨崇德主编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1992)等。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针对国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诸多学者对各地合作组织发展状况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牛若峰(1997)、张雪梅(1999)。特别是在21世纪初,黄祖辉等(2002)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类型的模式进行了划分和综述;周立群(2001)、郑有贵(2003)等从国内农民合作组织的典型区域、突出问题等角度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郭红东(2004)、徐旭初(2005)等从区域经济、制度经济的角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内部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个案分析、典型推广等角度,探讨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实践内容。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一方面构建了我国对农民合作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已有成果无疑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学者的真知灼见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拓展了思路。2003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陈来生发表了题为《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文章。时至今日,青海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良好发展,而青海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仍停留在其发展意义、现状等方面,对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及其建设路径、未来发展方向等没有加以系统研究,缺少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这将直接影响今后青海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发展,乃至青海整体经济、现代农业建设等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调查研究省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青海实际,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展开系统研究,将对今后青海农牧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XAAq2oyVmSxZy8sve7BPLlWuKwZWfVpLa1rv7H8tllW5tlZEVX4wspLtADESm6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