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早期代表性利率管理思想

一、马克思关于利率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自从货币出现并取代物物交换之后,货币的支付功能便有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而金融危机便可能发生。马克思认为,利息在本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利率的高低表明货币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程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利息率的高低是由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而这个平均利润率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在社会主义国家,利率高低从理论上说应取决于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的数量与总投入之比。

(1)决定利率高低的理论界限。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最高界限。利息率的最低界限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但一般不会等于零。

(2)实际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利润率与利润总额在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割比例。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决定利率的高低。也就是说,利率由借贷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关系决定。

(3)存在平均利息率且平均利息率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认为有三个原因促使平均利息率呈下降的趋势:第一,利率的高低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不可避免地呈现下降趋势。第二,食利者阶层人数的增加,形成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第三,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媒介功能增大,使得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都集中于银行,银行经营成本下降,利率降低。

(4)利率在经济周期中的变动对产业发展起着调节作用。平均利息率呈下降趋势,但从一个经济周期来说,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个经济周期的萧条、复苏、繁荣、危机四个阶段中,利率变化各有特点。在萧条阶段,利率最低;在复苏阶段,价格开始上扬,此时借贷资本仍然过剩,利率高于萧条时期但仍然偏低;在繁荣阶段,价格上涨,利润率高,投机盛行,投资增大,此时利率达到平均水平;在危机阶段,商品存货增加,利润降低,货币紧缺,职能资本家要偿还债务,此时利率最高。可见,利率调节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产业发展,利率起着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二、克拉克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利率论

对后来西方利率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利率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Clark)在《财富的分配》中(1899年)提出的。克拉克认为,“资本”与“资本财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资本财货是具体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消耗而具有暂时性,所以对于资本财货来说只存在补偿问题,它只能赚到弥补自身消耗的租金。而资本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抽象价值概念,它永远存在,不存在资本的补偿、消耗和磨损问题,资本所赚到的不是租金而是利息。

克拉克论证了资本具有生产力后,又用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提出了资本边际生产力利率论。利息的多少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即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决定了利息的标准。利息是由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决定,是因为任何一个所有者得到的利息,都不能超过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本的产量价值。

从宏观角度来说,全社会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利率水平,但从微观角度即个别生产者来说,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是既定量,是利率水平决定其产量而不是相反。

三、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理论

马歇尔(A.Marshall)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利率是资本供求趋于相等时的价格,储蓄构成资本供给,投资构成资本需求,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均等时决定。马歇尔指出,储蓄与投资在决定利率水平时,两者相互制约,储蓄与投资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它们共同决定利率水平。

马歇尔进一步运用资本供求理论进行分析。他认为资本供给即储蓄是一种“等待”。等待是一种成本要素,与其他要素结合共同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即商品的供给价格。价格上升则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则供给减少。利率又被称为资本的价格,那么利率提高就有增加储蓄量的倾向。提高利率会增加资本的总供给量;反之,则资本供给量减少。

从资本需求方面分析,马歇尔认为利率的高低与投资需求量的大小成反比,即利率高则投资需求小,利率低则投资需求大,需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画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之后,将储蓄和投资二者结合起来,便可以得到均衡利率,它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利率。

马歇尔指出利率变动促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这说明储蓄、投资与利率是一种纵向决定的复杂机制。如果没有储蓄与投资的某种平衡,利率就不能确定,而利率的变动又在迅速影响储蓄与投资,储蓄与投资变化后实现新的均衡从而决定新的均衡利率。从动态看符合客观事实发展。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储蓄投资理论受到货币学派的攻击。

四、魏克赛尔的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思想

魏克赛尔(1851—1926),瑞典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在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893年,魏克赛尔出版了第一部经济学专著《价值、资本和地租》,以数学语言对边际学派的价值和分配理论等问题做了深入阐述。1895年,他在邬普萨拉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898年出版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利息与价格》。1901—1906年,魏克赛尔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学讲义》(两卷本)、《一般理论》和《货币与信用》等专著。

《利息与价格》在经济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打破了传统的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互不相干的“两分法”,把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为一个整体,更详细地阐述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问题。熊彼特认为,魏克赛尔是1870—1914年在纯理论上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经济学家之一(另外两位是瓦尔拉和马歇尔),并评价认为,魏克赛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预见到现代货币利息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全部观点。

魏克赛尔关于货币和利率、经济均衡和经济波动的理论都紧紧围绕利率的变动是否对经济产生作用,其作用程度如何,作用过程传导机制怎样等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货币对于经济具有积极调控作用的经济学家首推魏克赛尔。以萨伊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供给能够自己创造需求,所以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萨伊认为,在货币流通的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只是一个乘数因子,并不影响实物经济,因而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一样始终能够保持均衡。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非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由于货币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渗透,货币除充当商品交换媒介之外,还通过价值贮藏等功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他指出如果货币使用得当,通过利率的调控作用可以对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使经济发生波动而往往失去均衡。对此,魏克赛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

(一)货币利率(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对经济的影响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在资本形成以及资本进入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家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本来是实物资本,但在货币经济状态下,企业家进行借贷和还息不再采取实物形式,而是采取货币形式。因而利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资本形成、储蓄和资本需求,进而影响物价水平,导致生产扩张和收缩。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储蓄等于投资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此时货币是中性的。但更多情况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国民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魏克赛尔认为,(货币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货币利率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它多受大金融机构(或者后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支配而变动;而自然利率取决于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现有量(资本存量)以及土地、劳动力的供给和其他诸多社会经济情况,“因此,这两个利率准确的吻合是不会有的。可以这样说,(平均)自然利率的变动(以大数为根据)是持续的、不间断的,而货币利率则大都只是在不连续、突跃的方式下作譬如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的提高或降低,无论如何,这是由那些大金融机构支配的”。 在两者经常不一致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变动影响投资与消费等,进而经济均衡被打破,经济发生波动。

魏克赛尔认为,利率的升降直接调节着物价的涨落,而不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决定着物价的涨落。“当货币利率过低时,则一切价格上涨。货币贷款的需要因此增加,由于现金持有的需要扩大,其供量减少。结果是利率不久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于是仍与自然利率相一致。”

魏克赛尔认为,如果长期利率下降,则物价上涨;如果短期贴现率下降,则物价变动不大。物价上涨后,商品提供厂商、消费者都索取和支付较高价格,银行即使恢复原来的较高利率,也不能阻止物价继续上涨。因为原来较高的利率对产业界来说,等于物价未上涨前的低利率。在此,魏克赛尔的观点包含银行预期滞后于物价的实际上涨幅度。魏克赛尔的结论是,“当利率(资本率因此也就是货币率)高昂且在上升时,价格上涨,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下跌”。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物价稳定、维持经济均衡呢?魏克赛尔主张采取一定的货币信用措施,以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消除货币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银行在实际上先行确定了自然利率,然后规定它们自己的利率。这当然是事实上办不到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只要价格没有变动,银行的利率也不会变动。如果价格上涨,利率即应提高;如果价格下跌,利率即应降低;以后利率即保持在新的水平上,除非价格发生进一步的变动,要求利率向这一方或那一方做进一步的变动。” 即魏克赛尔认为利率的升降直接调节着物价的涨落,从而利率起着物价调节者的作用。

魏克赛尔根据利率与物价之间的上述关系理论,提出了变更银行利率以调节经济发展进程的宏观货币政策主张。魏克赛尔的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银行应该自觉地使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为此,银行只要根据总体价格的变动情况,灵活地变更利率,在价格上涨时提高利率,价格下跌时降低利率便可以达到目的。利率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灵敏,则其稳定效果就越好。可见,使利率按照一定的方向变动,可以达到实物经济均衡的目的。当然,魏克赛尔也认为以调整利率为主的经济调控政策并非万能。

(二)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对经济的影响

累积(扩张)过程表明:当货币利率<自然利率⇒产生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居民货币收入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资本品价格上涨⇒物价上升和储蓄<投资⇒(在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情况下)消费品、资本品生产扩大相互促进⇒生产扩张、物价上涨。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国储蓄小于投资,必然使银行准备金不足而提高货币利率;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经济积累扩张过程便结束;若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经济运行情况与上述相反。

(三)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对商业循环的调节作用

魏克赛尔认为,造成经济波动或商业循环的根本原因是实物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在自然利率已经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货币利率未能及时做出变动,致使两者不一致,即魏克赛尔认为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利率经常变动或发生了技术变革,当局或金融系统来不及把银行利率调整到和它相适应的货币利率水平,从而形成商业循环。在商业循环中,货币利率所起的作用有限。魏克赛尔认为,假如银行能在物价上升之初,趁早提高利率,在萧条期又能尽量降低利率,则可以消除大部分形成危机的因素,即可以把这种利率调节政策作为反危机的经济手段。

魏克赛尔开启利率对经济调控作用研究的历史先河,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认为银行只有自觉地实行利率调整政策,才能实现经济均衡发展。这为以后国家采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后来利率管理思想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EYtIgQwGWVjcusXBgCW0qGWLG/Kqd2vM/+zvynRfOlQRpuAiDXfRmjF0pbDY4l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