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以上。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储能技术顶层设计,开展新型储能创新示范,强化统筹评估,因地制宜配建,鼓励科学高效调用,大力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连年大幅攀升,并呈现出技术多样化发展、性能指标快速进步、建设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丰富多元等特点。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kW以上。新型储能将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靠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9万kW。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kW,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中电化学储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具有技术相对成熟、建设工期短等优点,在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中占比98.3%,压缩空气储能装机占比0.5%。由于电化学储能设施尚未形成公认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工程项目存在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相对而言,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规模大、放电时间长、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较高、热冷电综合利用面广等优点,有必要加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推广,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