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园区社会特具现代性的社会发展

园区作为新型的社会实体,在承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使命中,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吸纳海内外各类的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等创新资源服务于园区建设,而大量的创新人才和园区的建设者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活动,又有利于园区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朝着更具现代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园区社会的未来发展,不仅在于吸引和集聚大量的创新资源,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有利于发挥创新人才的才干和有利于推动园区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式。

一、以高科技产业化为主导的园区社会经济

从园区社会的存在方式出发,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园区经济,必然涉及园区经济和园区社会的关系。研究这一主题,“经济社会学必须通过方法论的创新解决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哲学思维上的二元对立” ,在理论创新上根据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新的理论综合。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园区经济建设,可以将嵌入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社会学的概念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和探索园区经济及其对园区社会产生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嵌入性视角分析,园区现代化经济运行模式业已形成。园区社会的经济建设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创新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在条件优越的区域内,以合理的规划、完善的设施、优惠的政策、配套的服务等条件作为支撑,通过精心培育有助于高科技产业化的创新和发展环境,吸引外来的创新资源,或通过周边高科技企业的迁移、整合,实现企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以高科技产业化的园区发展方式形成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高科技产业高度集聚的发展区域和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现今,园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园区建设已成为最富有现代化生机的发展领地。凡此表明,园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在获取由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外部效益方面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园区经济行动也是一种社会行动,它处于园区社会环境之中,受资源稀缺、社会结构、发展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为一种“结构性嵌入”。这就意味着构筑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园区社会的经济网络,推进园区在创新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园区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关键时期拓展新的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整合园区社会的创新资源和经济资源创造新的科技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新经济社会学角度出发,支撑园区经济运行的社会网络日趋完善。园区社会的经济发展,既有赖于园区经济的社会行动结构,也离不开园区社会的发展创新。园区经济的社会行动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社会网络两部分,内部结构是园区社会发展的基础,由园区发展理念、园区主体、园区政务环境平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四部分组成,集中体现了园区的特色和内涵;社会网络是促进园区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它以园区产业链或价值链为核心,以园区内部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为纽带,构建技术开发、引进、转化及推广应用的创新体系,构建园区的产业化管理体系,构建资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渠道和机制, 其实质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网络。园区社会网络的存在是基于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对共同利益的考量,它是建立在彼此互相信任基础上的一种长期互助互利的关系,通过园区企业间协同或合作、共同对外竞争,形成园区经济体制间竞争与合作、交易与交流、嵌入与信任的战略联盟。这种网络化的程度越高,各种创新资本在园区内的互动就越频繁,园区社会经济的集聚效应也就越明显。在园区社会网络内,以“关系链”(包括弱关系链和强关系链) 为基础,建立开放化、系统化的网络关系,既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又有利于推进园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伴随园区内部人员的高流动率,这种关系链将逐渐得到丰富,进而延展园区高科技产业网络链条,通过不断深化的网络联系,提高园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最后,从社会资本方面考察,园区经济运行及其社会行动结构的内核源于社会资本。园区社会资本是指园区行动主体所动员的持有回报预期的社会结构资源,是一种有助于目的性行动实现的工具或手段,具有不可携带性、不可复制性和自我增值性。构成园区社会资本的要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规范”、“信任”、广泛的社会网络、独特的园区文化等。对于园区而言,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于促进园区信息的流通、降低信息障碍,促进协调合作,控制违规行为,减少交易费用、增进交往,提供非正式风险化解手段和社会支持,增加互惠活动、促进集体行动等,同时,社会资本能促进园区较高程度的革新和群体适应性。 园区在巩固社会行动结构、提升社会资本的同时,也要注重园区自身的发展创新,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来增强园区社会的发展活力,确立“市场主导、政府协调”的体制框架,进而建立一套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构;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园区内部全面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中介服务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将园区的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培育有利于园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现园区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园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改革和发展的策源地和先行区。

二、以民主法制化为基础的园区社会政治

园区社会的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园区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以推进园区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为己任,把先进的民主理念、法制理念融入园区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之中,通过推进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它表明,园区的现代化建设,并非仅限于园区高科技产业化和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园区社会所提供的政治和法治环境的提升。

首先,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一方面,园区社会的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重要的政治前提,是持续推进园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条件以及园区政治治理方式的生成过程;另一方面,园区社会的政治建设也是我国宏观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变迁中特具园区现代性的一种政治发展,是坚持以理性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式有序推进园区社会制度创新的过程,并引导园区社会现代化建设及其社会变革的方向。所以,加强园区社会的政治建设,在于从先进的民主政治的文化价值取向出发,构建体现现代化民主精神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沟通机制,以及体现园区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从而保证园区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拓展和通畅园区成员的政治参与渠道,最大限度地服务广大园区成员的根本利益。

依据园区政治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深化对园区社会政治建设及其民主化进程的研究和认识,不能不考虑园区社会“政治秩序的社会基础,政治行为的社会依据,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社会性,政治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影响” 等一系列与政治建设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对政治发展社会性问题的探讨,涉及对我国政治制度及其本质的认识,在这个制度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以社会公民有序参与的民主化进程为基本前提的,甚至“从革命角度而言,民主就是最大程度的集中,因为民主政治是集中最大多数人民意志行事的政治;专制政治才是最不集中的政治,因为专制政治根本没有真正集中过人民的意志” 。所以,以园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建设的方式推动民主化进程,既是园区民主政治尊重最大多数人的意愿、集中最大多数人的意志的根本途径,也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下加快推进园区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由此出发,培育园区现代化民主精神、营造园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氛围、建立园区和谐的政治沟通机制,是园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要重视发挥政府及公务人员在公民参与园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及公务人员所从事的是公共管理和服务,是公共权力的掌管者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者,无论是对园区社会政治建设、政治治理,还是对园区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倡导政治文明的园区社会背景下,有作为的开明政府在影响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应该坚持政务公开、公共信息透明,使公民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其前提是,需要政府公务人员正确认识公民参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放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消极的防御心理,以开明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条件下园区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要切实维护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有序参与园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意愿和权利。政治民主是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政治建设,既是园区社会政治治理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推进园区社会民主化进程中每位公民应有的权利。要切实把公民参与的权利维护好,既有赖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治理机制的逐步改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同行动,以及民主政治氛围的基本形成,也有赖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推进园区民主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参与政治生活的权责,提高参与政治建设的技能水平。只有广大园区人真正意识到政治参与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当然,要正确引导政治参与,必须使政治参与各方以理性而不是非理性的方式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园区社会的政治文明,是建立在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序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其中在政治参与方面,“绝非规模效应范围越大、参与手段越激进、参与过程越复杂,参与行动就越好,就越有效” 。相反,维系园区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要求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其参与行动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框架下更具理性而不是非理性,尤其是在公民参与政治建设中,积极引导人们采取正常的参与渠道、理性的参与手段、合法的参与方式,有序参与园区社会的政治生活。这种理性的、合法的、有序的公民参与方式,既是维护园区社会政治秩序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也是公民参与前提下民主政治建设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其次,从法律社会学角度分析,园区社会的政治建设还涉及和谐稳定的法律思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转型社会法律变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问题。在推进园区社会民主法制化进程方面,可以把民主与法制看作政治建设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民主化推进法制化,以法制化保障民主化,在同构共建中推进园区社会的民主法制化建设。同时,针对园区社会的特点以及社会分层的特殊性,通过对我国法律变革和制度创新实施过程和效果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园区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制度规则。

在当前,以法制化力量保障民主,以民主化方式彰显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推进园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确立园区法制建设的治国地位,使发展园区民主政治、保障园区公民权利、推进园区社会事业、健全园区社会保障、规范园区社会组织、加强园区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在国家层面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应该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为此,要求园区政府部门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加强对园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园区社会建设方面,不断扩展法律服务范围,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创新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同时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工作,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园区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制度建设方面,以制度化方式保障园区社会的民主权利,最重要的是在民主法制领域使制度安排更具根本性、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在建设园区服务型政府方面,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转变政府职能,与民主政治建设相联系规范政府行为。在园区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探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使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规范民主程序走向法制轨道。在推进园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需要通过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寻求建立民主参与条件下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当然,要使广大园区成员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必须在制度建设上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因为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在制度建设层面抓好这项基础性工程,是保障园区社会成员民主权利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它有助于通过园区基层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在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过程中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和自治机制,从而把园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

推进园区社会民主政治建设,除了要在科学和民主立法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公共高效的司法制度以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还有赖于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以确保民主监督的有效进行。因为民主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是在落实依法治国方针下对园区社会民主法制水平的考量方式,它作为园区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现实反映,集中体现了法律与社会互动中以民主化推动法制化、以法制化保障民主化的实际效果。所以,从民主法制建设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园区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监督机制,便成为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切实依法保障园区社会成员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对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民主监督、对政府部门正确使用权力的民主监督、对司法部门公正司法的民主监督、对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民主监督等。为此,需要按照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园区上下内外结合的民主监督网络,形成具有合力功能的民主监督机制,依托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形成,加快推进园区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以独特创新文化为背景的园区社会文化

从文化视角探讨园区社会发展,不难发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和趋势,不仅使文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使之在推动园区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园区社会的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园区文化,关键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既要考虑到园区创新文化背景下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文化生态变迁背景下园区社会先进文化的建构,通过对园区社会文化结构的分析,探究其对园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功能意义。

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探讨园区社会发展,文化概念是由人与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因此,可以把文化看作一种历史现象,且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社会文化,既蕴含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园区社会独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文化特质,其存在和发展是与园区建设的迅速兴起和社会发展相对应的。这种对应关系表明,园区社会是园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它为园区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条件。园区文化建设是园区社会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摇篮,它为园区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力量。所以,重视园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就必须创造繁荣的先进文化。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其结构和功能相关。对园区文化进行结构分析,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个层次展开。其中园区文化特质是在高科技产业化的物质生产和科技创新中形成的,是园区文化的基本要素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特质在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上,借助于园区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活动的功能联系,又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园区的文化丛。而以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为特定内容组合起来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就构成了特具创新内涵的园区文化模式。园区文化模式具有与一般社会文化所不同的特殊性,“在社会学关于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有助于把园区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整合起来加以系统研究,为我们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获取对园区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提供类比,进而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从园区社会的文化结构出发探讨园区社会发展,园区文化除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属性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表现在它不仅是凝聚园区人投身于园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手段,也是维系园区社会良性运行的精神动力。从文化的功能意义上分析,园区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整合功能。园区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园区文化联系着园区社会的存在。因为它是促使人类承担个人使命与集体使命的手段。 凭借这种手段,它使园区人按照新的园区社会生活方式集聚起来,把各种社会要素以使命、价值观的方式整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整体。一是以价值观念整合为先导,通过园区创新文化熏陶及其高科技产业化使命感的影响,使园区人在基本生活方面形成相对一致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二是以行为规范整合为基础,借助于园区文化提供的系统化的规范体系及其对园区人行为方式的影响,将园区规范化的社会行为标准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三是以社会结构整合为目标,依托人们对园区社会文化所产生的依附心理和认同感,促使多元结构的社会凭借文化模式的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维系园区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协调园区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园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二,文化导向功能。文化的社会整合过程,内含园区社会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在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导向功能。其中价值观导向,主要是从园区独特的创新文化背景出发,通过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及其所形成的园区社会主导价值理念,在认知、情感、行为不同层次上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吸引更多的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投身于园区的现代化建设;行为规范导向,它是园区文化社会导向功能在人的行为层面的具体体现,旨在用园区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文化软约束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园区人或组织的行为,因而更注重良好行为规范的示范作用、组织引导作用及广泛的社会参与。发挥文化导向功能,有助于通过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引导、文明行为规范的教化,以及人与社会的不断完善,维系园区社会结构和运行秩序。

第三,文化塑造功能。文化对人的塑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园区社会化的实质,是园区人如何适应特具现代性的社会生活问题。它包括人们对园区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个人与社会互动中角色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其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主旨是如何在谋求园区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价值主导下培育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园区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角色知识的学习,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确认个人在园区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能符合所处园区群体和社会对其地位的角色期待。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园区人的成长还是园区人的发展,都可以把它归结为学习和接受园区文化的过程。在对人的培育和塑造的过程中,园区文化发挥着完善人格、促进个人发展、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

在文化变革时代,园区社会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大小,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先进性。坚持园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以文化求生存、以创新文化求发展的先进价值理念,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精心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园区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品质上,那么园区文化独特的文化品质,则主要体现在园区的创新文化、创业文化、服务文化、和谐文化等方面的建构上。

创新文化是园区文化的核心要素,因而最能体现园区文化的特色。从国内外园区建设的实践发展来看,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价值观,所以创新也是一种文化。” 在当前,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园区,还是培育园区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面推进园区科技、体制、管理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创新文化,因为具有先进性的创新文化,是科技、体制、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表明,“文化”这一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的导向、约束、凝聚和辐射作用所产生的创新力,比单靠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的集聚效应具有更强的持续力。因此在园区建设上,“若不最终全面改革文化价值与规范,物质上的繁荣就可能受到限制” 。营造园区社会的创新文化环境,一是要精心培育开拓进取、精诚合作的创新意识;二是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三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四是要不断激发园区社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五是要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创新环境。所以,大力发展园区社会的创新文化,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是园区文化突出的文化特质,是推动园区高科技产业化重要的文化基础。在高科技产业开发方面,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发到生产,从高科技产业化到商品化,从园区初创时期的“一次创业”到目前步入的“二次创业”,生动体现了园区多年来的创新创业历程。其中园区文化所倡导的创新创业精神,构成了科技创新创业重要的文化支撑,它孕育着园区创新事业,推动着园区企业艰苦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存在于个人与集体的需要与愿望之中;对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方式的选择本身,作为这些选择的价值体系和由此产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本质上讲,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 。大力发展园区创业文化,一是要重视园区企业精神的文化建设,在园区社会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产业报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要深化园区社会创业文化建设,为熔铸企业精神、集聚创新人才、壮大产业群体、培育新兴业态提供文化支撑;三是要加快园区社会先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园区社会孕育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企业、优势企业、高端企业创造日益优化的文化环境。

此外,发挥园区社会文化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还必须大力推进园区的服务文化、和谐文化建设。一方面在园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中,要改变不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与环境,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服务中实现高效管理,为形成以政府管理为保障、中介服务为支撑、产业投资与发展相衔接的运行机制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在园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消除有碍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各种因素,确立以人为本、异中求同、文明礼让、和睦相处的和谐价值观,为建立园区社会新秩序、开创社会管理新格局提供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支撑。

四、以提升人的价值为宗旨的园区社会建设

在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中,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应该把社会建设作为维系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加以研究。因为社会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切入点,而且与广大社会成员的福祉、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在园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关注社会建设的要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提升。其目标是在园区和谐社会建设中,使个人的福利得到持续改进,使园区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享受园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在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坚持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改革成果是发展又好又快。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但是进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之后,实现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基于对我国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在持续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中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承载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园区建设成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高科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带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在园区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园区社会的科学发展,应该说在统筹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问题,会以不同的方式在园区社会有所反映和体现;另一方面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事关民生的社会建设领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园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最终必然影响园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背景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其显著特点:一是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城市社会与园区社会之间的差别日趋显著;二是相对于社会资源和机会占有率,社会分化产生的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人在收入分配和财产拥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具体表现在收入分配、财产分布、教育机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社会差别,即便是在园区社会也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些差别具有了更多的园区社会的特点。社会差异的发展及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使社会的利益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适度的社会差异可以促进园区社会的进步,而过度的社会差异则易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冲突。在当前,无论是在城市社会还是在园区社会,过度的社会差异都会产生与此相关的民生问题,从而凸显社会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一,园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园区现代化建设中,民生问题不仅牵动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计,而且事关园区建设的发展大局。所谓民生,就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条件下,解决与人们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于提高人民的福祉,这也是园区社会建设之要义。在园区社会,民生问题的主体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工人和其他相关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他们当中的困难群体。在园区社会建设视野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简单地去贫困化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它在科学发展意义上还包含丰富的人本理念和民本思想。从这一先进理念出发,无论是促进园区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是在社会建设中的制度创新,首先要提高的是这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生活选择机会,使园区社会发展出现的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并以此为重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园区社会建设。

第二,园区社会建设的要义是实现基本消费平等化。植根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沃土中的园区社会,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所带动的工业化、城市化在不断加快,在劳动与资本、有形劳动与无形劳动、财富与分配、传统与现代等一系列关系的变动中,会进一步加剧已存在的社会分化和差异化发展。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表现在社会资源和机会占有上,既有强势群体又有弱势群体;表现在收入分配和财富拥有上,既有富裕群体又有困难群体;表现在基本消费和生活质量上,既有高消费群体又有低消费群体。在园区社会建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其要义是逐步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使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困难群体,在饮食、营养、住房、医疗、保健、养老等基本消费方面,与园区社会其他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是要推进基本消费平等化,减少财产、收入不平等所带来的消费不平等” 。在园区社会建设中实现基本消费平等化,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消费,政府负有更大的责任,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制度安排,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式逐步加以改善。对于私人消费的民生问题,凡纯属个人收入进行的私人消费,政府和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其中单纯由个人收入支出的个人消费,需要通过保障就业和提高个人收入的方式来加以改善;而对于依靠社会保险和转移支付进行的私人消费,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来加强保障。从基本消费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重点还是要从政府和社会层面解决好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问题。

第三,园区社会建设的根本是保障人人享有发展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对人的认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人的价值的理解日趋深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治国理念。在园区社会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坚持以民生为本,其中人本是民生理念的价值主导,民本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直面民生。在园区社会建设的人本、民本理念的实践中,着力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不断壮大园区社会的发展成果,又要公平正义地分享发展的成果。但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如何使园区社会广大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建设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园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推动园区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动力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因此,园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最根本的实惠也应该归于人民,努力使园区社会成员都能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第四,园区社会建设的使命是体制创新的一种社会建构。加快推进园区社会建设和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是以社会体制改革为导向、以扩大公共服务为指向、以完善公共管理为手段、以人的价值提升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建构过程。其中园区社会体制改革要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重点解决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中介组织不分的体制性障碍,打破长期以来政府包揽过多社会事务的体制弊端,改变重经济、轻社会和重管理、轻服务的体制机制问题。在这里,把园区社会体制改革理解为一种新的社会建构,就是把社会体制改革的“破”与社会体制创新的“立”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园区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以及与园区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社会体制。在这个过程中,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园区社会建设的特点及其定律。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使园区社会建设具有了先行一步的发展理由,其社会行动既要落实中央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又要体现园区社会自下而上体制创新的特色。这种上下互动的体制创新,一方面要在统筹园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国内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园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XHlVYKGR3Iik6Za0KtKuUQ16kAflpybnJrUd30ZXnBBt1OHaTckYrMlbCPQCak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