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西文学理论比较

中西文学具有特殊性与理论价值,对中西文学理论进行比较,能够使人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学的特点,进而有助于文学理论的发展。中西方文学理论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差异、文艺价值观的差异与形态的差异。

(一)文学观念的差异

从文学观念来看,西方传统文学观念重视模仿与再现,而中国文学观念则更重视表现与抒情。

“模仿说”是西方重要的理论,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重视文学和理论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达·芬奇等提出了“镜子说”,认为艺术就是现实的镜子。18世纪末,“模仿说”是西方文论的中心;19世纪,“模仿说”再次成为主流文论。“模仿说”深深影响着西方的文学观念,“模仿说”中重模仿与再现的特点也正是西方传统文学观念的特点。

我国古代文论重视表现与抒情。春秋时期,我国便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文学就是用来表述自身感情、思想的;汉《毛诗序》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对“诗言志”的进一步阐述。魏晋时期,陆机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讨论了文学与抒情的关系;南北朝时期,刘勰提出“情者文之经”,把抒情看作文学的特征;清朝时期,袁枚提出“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情”。由此可见,重视抒情和表现是我国文论的重要特点。

表现、模仿分别是中西方文论的特点和基础,以表现和模仿为出发点,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从艺术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表现和模仿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渗透、补充的,因为文学作品在对世界进行模仿时,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情感态度也必然会表达出来,作者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必然会对客观世界进行再现。

(二)文艺价值观的差异

在文艺价值观上,西方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中国文论则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学习就是为了“净化”自我,获得“精神享受”;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认为文艺的审美娱乐价值最重要,其次才是教育价值;康德和黑格尔提倡审美的无功利性,认为人在审美时,只要有了功利性,就会有偏爱,也就不是纯粹的审美了;席勒、歌德、雪莱、爱默生等都对文学的审美性质进行了探索;王尔德等发扬了文学即审美的观念。由此,文学的审美功能成了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流价值观。

在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认为文学的价值是其具有教化作用,文学就是为政治与伦理服务的;汉《毛诗序》提出文学作品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之后刘勰、韩愈等提出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认为文学就是传播儒家“道”的手段,重视文学的教化目的;顾炎武提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同样也涉及文学的教化作用。由此可见,文学的教化作用是中国文学理论的主流价值观。

总体来说,中西方文论一个重视教化,一个重视审美,但是其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中国的文学理论中也有审美的观念,西方的文学理论中也有教化的因素,只是西方更侧重审美价值观,中方更侧重伦理价值观。

(三)形态的差异

就形态而言,西方文论倾向理论形态,思辨色彩更突出;我国古代文论倾向经验形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文论属于理性思维,要表现某种文学观念时,常常会借助一系列的文学理论范畴,或者由许多文学理论范畴组成一系列的命题。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体系严谨、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具有理论思辨的特点;康德的《批判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也具有哲学的思辨性。

中国古代文论多是直观的感悟,文学理论大都是学者对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经验的总结,多是即兴的,并没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同时,中国文学理论在形式上常是用诗、意象等来表达的,如《诗品》《文赋》《人间词话》等,都是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体会,是作者感悟式的批评。中国文学理论中常会用到神韵、气象、滋味等词,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人对美感经验的把握,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 eXSBNH5fQSbNQ8YB41WEHTiMa13snXGcv29bUV7V5mBkKrn1pld3fXtGWrxFIA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