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而分散的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小农户具有小规模、分散性与落后性特征,因此难以获得规模经济,也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尚有距离。当前,在我国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业主产地,其中以小规模农户地理集中生产为表现形式的专业村发展模式,或将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发展趋势:依托以村为单元的规模化经营,即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出路。本研究在归纳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蔬菜产业为例,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异质性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分位数模型、门限模型等方法,构建蔬菜专业村形成及其效应的评价框架,并对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对专业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与环境可持续潜力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全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建专业村形成及其效应的理论框架;二是考察专业村的形成及驱动因素,包括对蔬菜产地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层级结构,以及专业村形成的驱动因素的研究;三是对专业村的效应进行研究,侧重从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溢出机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环境效应三方面展开;四是归纳全书,并探索专业村发展壮大的优化路径,以及专业村之间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及方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通过对专业村形成及其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得出:通过归纳梳理新古典贸易理论、集聚理论和其他与集聚相关的理论,可将专业村的形成机制归纳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储备、标准化生产、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六类。在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技术溢出、社会化服务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与要素集聚将形成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通过这些溢出机制将对专业村经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通过对蔬菜产业格局的历史演变及现状的研究得出: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蔬菜产业不断发展,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的主产地。在产地内部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主产县“俱乐部”与专业村“连片”发展的空间格局,其中专业村是承载主产地发展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基本单元。
第三,通过对专业村形成机制及驱动因素的研究得出:自然资源是专业村形成的基础,人力资本是专业村形成的内生动力,市场需求与标准化生产是专业村形成的外部要求,但目前部分专业村自然资源不够丰富、生产者经营规模小、现代化装备水平低、高新技术储备薄弱、政府支持力度有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专业村的发展。
第四,通过检验专业村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得出:专业村的形成对当地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专业村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溢出机制——技术溢出、社会化服务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与要素集聚等,形成本村蔬菜增产、农民增收、规模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此外,村际也存在着空间溢出、依托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对彼此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尚不够明显),且存在着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等特点。
第五,通过检验专业村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影响的研究得出:总体来看,专业村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会通过技术溢出、基础设施共享与要素集聚等途径获得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来影响专业村内技术效率,社会化服务的效果则有待增强。更进一步来看,对于差异性生产主体而言,溢出机制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差别,表现出马太效应。此外,集聚程度过高还会带来“拥挤”效应,提高产业集聚的“质”成为专业村“量”的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六,通过检验专业村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得出:伴随专业村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基础设施共享与要素集聚有利于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滴灌技术是符合农产品增效与农民增收双重目的的重要技术,但部分专业村农户技术储备不足、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能人示范带领,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发挥不够、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不契合,以及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限制了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兼顾经济与环境优势的发挥。此外,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马太效应与“拥挤”效应也不容忽视。
第七,通过对专业村协同发展潜力的研究得出:对于专业村本身而言,有必要继续强化自身建设,发挥集聚优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并注重向小规模农户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强化政府技术支持,实现多主体合作发展;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实现竞争力的提高与农民增收。对于村际协同发展而言,有必要树立专业村典型,推动专业村之间在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间互补、协调、合作、联动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构建利益补偿机制。
关键词: 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