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相关概念界定

本小节对全书的关键概念,即农业产业集聚、主产地、专业村、溢出效应进行界定,以便利而准确地理解全书。

2.1.1 农业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概念最早由马歇尔于19世纪90年代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马歇尔指出,产业集聚的三个核心优势在于:一是集聚区内有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集聚区的“劳动力池”效应,即提供拥有专业化技能工人集中的市场;三是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与技术溢出获得额外收益。由厂商地理集聚形成的外部性,带来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创新,并带来集聚区内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张元智,2001)。产业集聚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巨大优势,使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马歇尔之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熊彼特创新产业集聚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层出不穷,为产业集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给出了关于产业集聚(集群)比较权威的定义,即产业集聚是一组地理上相互邻近,处于同一或相关产业领域的生产者和相关支持机构,基于相同特征与互补特征而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逐步取代劳动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农业产业集聚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即以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中心,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数量相当的相关企业与关联支撑机构和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形成的有机群体。伴随中国对外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推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农业生产亦呈现区域化布局之势。国内学者们对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了相关探索,但其往往对于农业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区域专业化等概念不加以区分,并基于概念上的相似性替换使用(吴娜琳,2014)。考虑到这三个定义之间均涵盖了“以自然禀赋为基础,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有机合作,在特定区域内规模化布局、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一定空间范围的适度集聚,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内容,本书亦将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并称为农业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子部分,拥有产业集聚的优势。亦有研究认为,集群是集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集聚发展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过程,集聚是集群的必要条件,只有集聚主体间的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方可称为集群。换言之,集群的质量较集聚更胜一筹。

2.1.2 主产地

主产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对主产地形成理论的研究,其是指达到一定规模的,内部有大部分农户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地区。具体而言,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主产地的概念进行了诠释。浅见淳之(1989)基于理性人视角,认为主产地是由于供需双方在某特定农产品市场中的均衡博弈,作出的有利可图的竞争性决策的结果。武部隆(1993)立足农业经营学,认为某地区某农产品在生产所在地市场上获得了确定的评价,并且配套有大量流通主体共同推动该产品发展,构成了产地的两大主要特征。崛田忠夫(1976)从农业生产和内部组织的角度,认为产地形成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变迁。在时间与空间的演进下,具有相同或相似区域环境的农业生产相互依存、有机发展,最终形成农业产地。结合生产的广度、密度与方法,市场评价及农户组织程度等判断指标可将主产地的发展过程归纳为生产地区、产地、主产地以及高度主产地4个阶段(卢凌霄,2008)。

国内研究对主产地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概括为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而表现出的生产经营者在地理上集中的特点,是自然资源禀赋、技术支持、交通条件、市场经济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拥有资源禀赋优势;二是以农户地理集中生产为基础;三是空间上相对集聚;四是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五是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占基础性地位(赵波,2011;顾莉丽等,2011)。本研究中,将主产地定义为充分发掘当地优势,以农户地理集中生产某项主要产物为基础,在政府、农业企业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共同支持下,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区域,其可以视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宏观表现形式。

2.1.3 专业村

我国对专业村概念的界定最早来自孙洪志(1982)的研究,他以村中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及其收入,以及村庄是否以“一业”作为判断是否专业村的主要标准。具体而言,用专业收入占基本核算单位收入50%以上的专业户是否占村中农户总数的30%以上衡量。李小建、乔家君等是专业村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结合时代发展对专业村的概念加以更新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即在村庄内有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并且以该产值构成这个村的社会产值主体,这样的村庄被称为专业村(李小建等,2009;乔家君等,2013)。一般而言,可基于产业、产品、收入,或者组织形式等标准,判断村庄是否专业村。但李小建等(2009)也指出,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与当地情况相符的标准,即将一些尽管还存在问题但已经出现很好的经济发展效果或发展前景的村庄作为专业村,这样有利于适应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发展水平并更灵活地反映各地区专业村发展潜力。本书结合专业村的概念,将书中的蔬菜专业村定义为依托当地资源、技术、市场与政策支持,在村庄范围内拥有大部分商品性地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建设有提供专业化产品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配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较大吸引现代要素集聚的潜力,并以蔬菜产值构成该村社会产值主体的村庄,或是村庄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村庄。

从现实出发,专业村是主产地的基本空间单元,从概念上看,也可以视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微观表现形式。由此观之,结合中国国情,主产地富有更加丰富的含义,是一个多层次立体概念。农民是主产地形成与发展的能动主体,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与技术储备开展农业生产,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的引导下,通过个别成功农户的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开展地理集中生产,并依托市场与交通条件等吸引更多要素集聚,形成小型专业化的产地,而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影响下,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主产地,即走上了一条“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圈层扩散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专业村(镇)片区、主产地、产业带的动态演变。

专业村与主产地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专业村与不同空间层次主产地框架图

2.1.4 溢出效应

溢出的概念最早由马歇尔提出,用于解释马歇尔外部性,即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成因与内生动力。具体而言,溢出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在人力资本和面对面交流基础上的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之间的知识与思想溢出;第二,专业化投入服务的可得性;第三,现代基础设施的存在与共享;第四,大规模生产,这是一种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集聚区内,企业基于溢出机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实现集聚区内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西托夫斯基(1954)还将这种外部性分为技术的外部性和资金的外部性。前者主要指不经由市场交互作用的影响,后者则主要指必须参与到依托价格机制的市场交换中产生的影响。斯蒂格利茨(1997)也给出了溢出效应的定义,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对活动主体外的其他人与环境产生的非补偿性影响。

在本研究中,溢出效应主要指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下经由溢出机制对专业村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大量农户与相关经济组织的空间集中形成以村为单元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一是有利于为经营主体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传播;二是有利于获得以合作社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的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利用率,吸引更多现代化要素集聚,而在这些溢出机制的作用下,对专业村的经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被称为溢出效应。在本研究中,溢出效应反映在多个层面上,既包含对微观层面农户的影响,又包括对中观层面蔬菜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的影响,即本专业村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通过溢出机制对本村农户与蔬菜产业发展产生的溢出效应,还涵盖对宏观层面专业村之间的影响,即专业村之间基于存在空间黏性的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辐射溢出产生的溢出结果。此外,尽管专业村的溢出效应具有“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动态特征,但本研究采用截面数据,故主要对当前溢出机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测算,这也是未来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地方。 jygEubuTDt43ot6ZI7z9TZj99TbyNykwKBPAz1tE3ZbHtW6HX5AtPeWVbWU4/b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