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近45年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刻影响了中国林业改革的发展。全球基层森林产权安排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即使同一种森林产权安排,也会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别,对森林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存在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总体而言,世界上绝大多数森林属于典型公共池塘资源,包括哈丁(Garrett Hardin)、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在内的国际学者尚没有在实现公共池塘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方面达成理论和实践上的共识。在政策方向上,学者们给出国有化、私有化和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路径,而背后的理论逻辑众说纷纭,都能得到实践上的支持,但又都不能得到实践上的全部支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历了集体林私有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间伴随着森林面积的持续增长、森林质量的不断改善。尽管两者之间很难说具有相关性,且集体林权改革在执行上没有得到坚强、持续和有力的支持,效果打了不少折扣(特别是2003年以后开展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层回应有限),但总归是一段历史、一段中国故事。龙贺兴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这本书可以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思考。

自2012年起,龙贺兴博士一直跟着我从事林业经济和政策的研究。这些年,我见证了他的成长。他扎根中国大地,调研足迹遍布湖南、福建等很多南方集体林区,进村庄、访农户、开座谈,了解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和问题,在田野中发现问题、汲取灵感、锻造情怀;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跟随奥斯特罗姆森林研究团队学习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全球森林分权改革经验,参加美国、加拿大、荷兰、泰国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国际化视野和对话能力。这本书集中反映了他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域的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

本书以分山到户和集体管理之间的选择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变迁的实践逻辑,丰富了公共池塘资源管理与森林分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乃至发展中国家森林分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调本土化的实践。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复杂和多样的过程、嵌入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以及制度选择和效果如何深受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能照搬耕地制度安排和国际经验,也没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理论可以指导改革的进程,切不能迷信市场化机制能够完全解决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的问题,而是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向。

二是强调多样性的产权与管理安排。尤其是与大多数聚焦去集体化的研究不同,本书对集体管理的作用与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方面反映了基层林权改革实践与创新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回应了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提高森林规模经营水平、改善整体性生态系统服务的迫切需要和趋势。

三是强调森林治理的重要性。分不分山、如何分只是林权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改革的全部内涵。本书凸显了林权改革必须与社区治理变革、利益格局重塑、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市场化体系建设、森林经营模式调整、弱势群体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结合起来,从森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统筹推进。

坦诚地说,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反复走向常态、有序的探索过程。实践上,一些地方过急过快的改革进程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和包袱亟待解决;在迈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之时,一些僵化或容易引起混乱的集体林权政策和过时认知需要及时调整,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学术界对集体林权制度变迁逻辑的探索远远不够,理论与现实、学术与实践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没有找到好的概念或框架来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林权故事。这是本书的局限,也是需要年青一代林经学人努力去解决的命题。

希望龙贺兴博士的这本著作能够引导国内外学术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变迁历程和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刘金龙
F2c1PjEcd13UEPzZRUUeMnHoJcPP7B8gb5gkCRiUhBnWSYgYpoFk5IKjfC/RUoZ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