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运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综合产权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森林治理理论等,利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
本书选择福建省作为调研省份,并具体选择福建西部的建瓯市、长汀县、沙县为案例县。首先,福建是我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森林覆盖率位列全国第一,保持着相当数量和规模的社区森林管理单位。林业“三定”改革时期,福建省许多地方的集体林地没有承包到户,仍然保留了较大规模的集体森林经营面积。2003年以来,福建省开始采用多样化形式落实集体林地的所有权,允许农民采用家庭承包、村民小组、联户经营等多种形式明晰产权。其次,3个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不尽相同,能够较好地代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保证案例的多样性。最后,研究团队长期在福建省开展田野调研,建立起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资料收集和成本控制。当然,本研究的调研案例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南方或者福建省集体林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才有可能获得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对福建省建瓯市、长汀县、沙县的调研贯穿笔者硕士和博士期间。其中,对建瓯市F村的案例调研始于2011年暑假。选取F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一方面源于F村的集体林权改革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内生性特点,另一方面源于F村为笔者硕士同学的家乡,具有调研的便利性。具体调研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F村进行林改的时间是2000年,许多资料并不存在或已经丢失,作者在初步建立一个调查提纲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以研究问题为主线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深入访谈,并对新发现的线索进行持续追踪。同时,也根据访谈发现,选择部分对前后两次林改过程比较清楚、比较重要的人物进行重点访谈。最后,在资料整理和写作过程中,对部分存疑和不清楚的细节,通过电话向村民进行核实。调查中的一个遗憾是没有对F村集体林权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乡镇干部进行访谈,以更有效地分析林地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和村庄关系。
对福建省长汀县的案例调查,来自2013年、2014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汀生态建设历程和经验的探索经历。笔者所在师门组织了以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调研队伍,分别于2013年7月、2014年4月、2014年7月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的调研以及数次单独调研。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两类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一是小组访谈、关键人物深度访谈。走访了长汀县政府,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科室(林业局、水土保持局、统计局、档案局、农业局),8个乡镇政府及其相关林业、水保站所(策武、河田、濯田、红山、铁长、童坊、南山、三洲等乡镇),6家涉林公司和林业合作社,8个村庄(南坑村、露湖村、莲湖村、伯湖村、赤土村、彭坊村、芦地村、邓坊村),访谈了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公司员工、林业合作社成员、现任和前任村干部、教师、林业大户、农民等150余人,为解读长汀生态建设的历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知与基础资料。访谈方式一般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小组访谈及其结合,目的是掌握所在县、乡镇和村与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管理有关的情况。二是二手资料收集。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馆藏数据库搜集与长汀生态建设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新闻报道;购买或借阅与调查地相关的书籍、统计年鉴、县志及林业志;在长汀县档案局、林业局档案室和水土保持局档案室查阅与长汀森林管理相关的档案、文件;在林业局、水土保持局各科室及乡镇林业站、水保站查阅相关的历史档案、政策文件、总结报告等;获取案例村庄关于森林管理的会议记录、村庄基本情况的记录等。
自2014年开始,研究团队长期在福建省三明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案例村由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林业局推荐。资料主要来源于研究团队2014年7月、2016年5月、2016年7—8月开展的田野调查,以及2017年3月和8月对案例村的补充调查。田野调查主要运用以下4种方法:一是小组访谈,即在沙县林业局和案例村分别举办多次小组访谈;二是深度访谈,即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木材商人、普通村民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三是参与观察,即在村民带领下前往山场实地考察地理状况、森林管理和利用情况;四是资料搜集,在案例村档案室查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林地历史档案、总结报告、会议记录,以及政府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
在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案例县或案例村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和一般地提炼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在调研前,精心准备希望了解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访案例县和村庄相关人士,开展访谈。每次调研后,做好数据的整理,并在研究小组中分享、讨论,形成对已有问题的结论,产生疑惑和新的研究问题,再次开始案例县调查。将收集到的二手资料、访谈录音材料、田野笔记的文本按照研究问题整理好,以归纳出概念和关键词,进行下一步的文本收集和分析。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获得了满意的答案。将形成的结论与部分访谈对象和相关利益者分享,在分享过程中促使他们提问,以便可以解释研究发现,引起访谈对象的讨论,印证或修改之前的假说和答案,最终形成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