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标,并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0项主要指标。按照“时间与进展基本一致,适度超前”的原则,对《纲要》主要指标是否达到预期进展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基本达到预期进度要求,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4项相对滞后。4项指标提前实现,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5项指标快于预期,分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7项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分别是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项指标滞后于预期,分别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十四五”中后期,建议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补齐不符合规划《纲要》进展的主要指标短板”和“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调整部分指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方向”两方面发力,为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总体平稳,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类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基本符合预期进展,均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一)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我国GDP总量为1149237亿元,同比增长8.4%,2022年,GDP达到1210207亿元,同比增长3.0%。2023年GDP为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2021—2023年GDP平均增速为5.5%,高于“十四五”期间年均5%~5.5%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 ,为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测算,2023—2025年,我国GDP年均增速将达到5.3%左右,“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速预计达到5.5%左右,与“十四五”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 ,将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的预期目标。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838元/(人·年),比上年提高9.0%,高出当年GDP增速0.3个百分点,2022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年),比上年提高4.2%,高出当年GDP增速1.2个百分点 。2021—2022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6.4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75个百分点,符合《纲要》提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代表宏观效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预计2023—2025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将高于GDP增长,能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预期完成目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22%,比2021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提前实现《纲要》提出的65%预期目标。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2030年碳达峰影响和要求,采用经验曲线法、经济模型法和联合国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对我国城镇化趋势进行预测,综合考虑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得出,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7%左右。

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创新驱动类指标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快于《纲要》预期进展,有望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经费投入达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9.4%,高于《纲要》提出的“年均增长不低于7%(不变价)”的预期目标。2022年,R&D经费投入达到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8.0%,亦高于《纲要》提出的预期目标。2021—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增速为8.7%,高于《纲要》预期目标约1.7个百分点,快于预期进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预计2023—2025年,我国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二)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较2020年提高3.1件,完成《纲要》预期目标值增幅(5.7件)的54.4%,较时间进度(40%)快14.4个百分点。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升,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个月 ,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按照“十四五”前半期的速度估计,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8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快于《纲要》预期目标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引领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三、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但婴幼儿托育服务需加力保障

民生福祉类指标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滞后于预期进展,未来需加力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

(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略低于GDP增长8.4%的水平。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9% ,略低于GDP增长3.0%的水平。两年平均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5%)与经济增长(5.7%)基本同步,基本符合预期目标。随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转移支付调节力度等各项促进增收措施的落地见效,预计2023—202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望基本同步,能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2022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 ,基本符合预期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随着就业优先政策的不断强化,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深入实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2023—2025年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望低于预期控制目标,能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三)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2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3年 ,基本符合《纲要》预期目标。党的二十大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随着高中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稳步提升,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四)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12人 ,比2020年提高0.22人,完成5年目标值增幅(0.3人)的73.3%,较时间进度(40%)快33.3个百分点,远远好于预期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按照“十四五”前半期的速度估计,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将在2023年实现《纲要》提出的3.2人目标,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五)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超预期完成目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5亿人,相比2020年增加543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达到95%左右,提前实现预期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预计2023—2025年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将迅速提升,按照“十四五”前半期的速度估计,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超过99%,远高于《纲要》预期目标。

(六)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滞后于预期进展,实现预期目标有挑战

截至2022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约为2.5个 ,相比2020年仅增加0.7个,距离《纲要》提出的目标(4.5个)还有不小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国家卫健委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3200万,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城市中超过1/3比例的家庭有托育需求,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但现有托育机构入托率仅为6%左右,托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 。以北京为例,2022年,北京市76%的有0~3岁儿童婴幼儿的家庭有入托需求,但实际只提供了6%~7%的托位,缺口依然很大。另外,公办托育机构较为缺乏,普惠机构覆盖率低,民办机构仍是托育服务的主体,社会创办托育机构的积极性不足。家庭养育依然是社会主流的育儿方式,尤其我国隔代养育现象普遍存在,总体反映我国托育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托育服务是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关键配套措施。2023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出33个城市作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探索“幼有所育”的新路径,预计“十四五”后半期托育服务供给将进一步扩大,为实现每千人拥有4.5个托位数的目标提供支撑。2023—2025年,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将加快推进,以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七)人均预期寿命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相比2020年提高0.27岁 ,预计2022年将继续增加,基本符合预期进度。按照“十四五”前半期的速度估计,2025年有望实现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的目标。

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但能源、碳排放、空气质量指标滞后

绿色生态类指标中,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前实现预期目标;森林覆盖率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滞后于预期进展,未来实现预期目标有挑战。

(一)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滞后于预期进展,实现预期目标有挑战

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7%。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0.1% ,2021—2022年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8%,完成5年目标值降幅(13.5%)的20.7%,较时间进度(40%)慢19.3个百分点,远低于《纲要》预期目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速放缓主因有二:一是经济增速降低,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为3%,不及2021年经济增速8.1%的一半。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例,其计算方式为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除以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因此也会受到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直接影响。二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煤炭消费的增长较快。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4.3%。综合来看,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能源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幅度约9%左右 ,希望进一步引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耗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13.5%预期目标。

(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滞后于预期进展,实现预期目标有挑战

2021年、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3.8%和0.8% ,两年累计降低4.6%,完成5年目标值降幅(18%)的25.6%,较时间进度(40%)慢14.4个百分点,远低于《纲要》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速的降低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煤炭消费的增长。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因此全国煤炭开采和消费的增长也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之波动。2022年煤炭消费量增长4.3%,导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速放缓。随着“双碳”工作的扎实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预计“十四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幅度在15%左右 ,希望继续通过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清洁化转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18%的预期目标,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三)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滞后于预期进展,实现预期目标有挑战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5% ,滞后于预期进展。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细颗粒物(PM 2.5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臭氧(O 3 )、二氧化硫(SO 2 )、二氧化氮(NO 2 )和一氧化碳(CO)6项指标中,臭氧平均浓度较2021年上升5.8%,臭氧导致的超标天数增加了2.1个百分点。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秋冬季PM 2.5 污染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空气质量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要求、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未来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降低细颗粒物浓度。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守护好美丽蓝天,确保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87.5%预期目标。

(四)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已超预期完成目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4.9%,接近《纲要》目标,2022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7.9% ,业已实现《纲要》提出的85%的预期目标。随着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预计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将超过90%。

(五)森林覆盖率快于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十四五”以来,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成效明显。2022年,我国森林面积为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 ,完成5年目标值增幅(0.9%)的91.1%,较时间进度(40%)快51.1个百分点,快于《纲要》预期进展。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开展,美丽中国绿色底图不断厚植,预计2025年之前森林覆盖率就将超过24.1%,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五、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安全保障类指标中,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快于预期进展,已提前实现预期目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符合预期进展,有望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6.8285亿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产2.0%。2022年粮食产量6.8653亿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产0.5%,连续8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1—2022年均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6.5亿吨以上的预期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预计2023—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25年有望连续11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6.5亿吨以上的预期目标。

(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预期完成目标,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能源保供力度不断加大,生活生产用能总体得到保障。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2% ;发电量85342.5亿千瓦时,增长9.7%。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增长,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6.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2%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提前实现《纲要》预期目标。随着煤炭“压舱石”作用和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充分发挥、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大幅提升,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将大幅增强,预计2025年国内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仍可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展如表5所示。

表5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展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经网课题组整理。

六、“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主要目标任务有序落实的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十四五”中后期,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分类施策,对进度提前完成、快于预期、基本符合预期的16项指标,要继续巩固扩大既有成效,防止回落或反弹。对滞后于进度的4项指标,要优化调整政策,加大攻坚力度,尽最大努力推动完成规划目标。同时,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调整部分指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方向,为顺利实现《纲要》主要目标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补齐不符合《纲要》进展的主要指标短板

从《纲要》主要指标实施进展结果来看,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滞后于预期进展,亟须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力确保如期实现预期目标。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新需求。要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配置,完善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安全、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务,多渠道扩大普惠性托位供给。满足不同家庭多样化的托育需求,探索发展规模较小、灵活性较高、适配性较强的家庭托育点等新型托育服务模式。继续优化细化托育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包括从业人员准入、日常管理、监督监管等方面,推动托育服务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二是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管控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实施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提高治污科学性精准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相关技术研发,大力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重大项目示范,组织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发挥节能降碳增效对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作用。三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五大路径,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细颗粒物(PM 2.5 )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开展区域协同治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二)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调整部分指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围绕经济、创新、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安全、国防、统一、外交、党建12个方面提出了新目标、作出了新部署、明确了新要求。亟须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调整部分指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科学指引。一是增加“双碳”指标作为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等重要要求,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议加快原料用能、新增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统计核算步伐,为科学评估考核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工作进展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议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指标从“十四五”后期或者“十五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删除,增加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等指标,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二是增加安全指标作为保障。党二十大报告首次单列章节详细阐述安全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国家安全”事关“民族复兴的根基”。建议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等指标,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增加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指标作为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建议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营商环境便利度、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资源循环利用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体现现代化的指标纳入“十四五”后期或者“十五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指标的引领作用。 0OBX+SwNUBWtpQ96QOGwGbs1y13inMeqssqbZFV96KzqeXkXRMzFsPS27mnU5a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