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整体思路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依据理论设计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得到相关变量的数据,最终进行实证研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管理启示。
本书的研究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分析)→建立假设→假设检验→结果分析,并根据研究的问题,分两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有效追随行为的研究;第二阶段,有效追随行为与其衍生创造性工作行为的关系研究。这两个阶段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书中出现的,即把理论分析分为两个有内在关系的阶段,分别建立模型,再将两个阶段模型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模型;在实证阶段也是分为两个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完整的检验结果。
在第一阶段分析中,首先分析组织中追随者的追随行为的理性特征,证明组织成员对其领导的追随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由于这种理性行为在产生追随行为之前还受到追随者的追随行为控制(类似于自我效能)的影响,因而是一种计划行为。在提出追随行为是一种计划行为的总体假设下,按照计划行为模型,分析追随者追随行为态度概念的含义、感知追随行为主观规范(社会规范)概念的含义、感知追随行为控制概念的含义,分析追随行为意图概念的含义,并分析追随行为态度、追随行为主观规范、追随行为控制三个概念是如何决定或影响追随行为意图,进而影响追随行为的;在追随行为分析中,分析有效追随行为的不同维度,并建立相应的具体假设;最后设计相应概念的测量量表,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但是组织中的追随者对领导的追随是一种过程,最终体现在创造性工作行为中,这才是追随者与领导者共同的目标,才是有意义的行为,即追随行为是一种“中间”行为,对追随者而言真正有意义的行为是通过追随行为衍生出来的创造性工作行为。
在第二阶段分析中,对创造性工作行为进行分析,提炼出创造性工作行为的不同维度,进而建立有效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之不同维度之间关系的假设;再分析影响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些组织情境变量,论证这些情境变量在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关系中的影响作用,提出相关假设;最后设计出相关概念的测量量表,用调查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对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管理启示。
从图1-1中可以看出,本书提出了三个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其一,组织中的追随行为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本质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其二,追随者的有效追随行为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创造性工作行为(因为只有创造性工作行为才是有意义的),有效追随行为与追随者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三,追随者所在组织的支持及包容型领导对有效追随行为与衍生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如何?
本书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评论,试图找出研究的思路,主要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内在动机理论及工作动机等理论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找出一条理论线索,把所提出的问题纳入理论中进行分析。
图1-1 本书的研究构架及技术路线
在理论分析并揭示相关概念(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可检验的假设;通过建立相关变量的测量维度与测量量表,在相对较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在研究思路上主要采用问题导向。从理论上分析基于TPB的有效追随行为为什么比LMX理论更有解释力,同时不止于仅研究追随行为本身,而是研究具有有效追随行为的追随者在组织中的实质表现或创造性工作行为是怎样的,并对创造性工作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区分出其不同的维度,将这些创造性工作行为维度与有效追随行为的维度联系起来,分析其内在关系;再引入组织支持感、包容型领导等组织中的重要变量,以期发现其对有效追随行为与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什么作用。
在研究工具上主要采用SPSS。使用因子分析工具确定量表题项;根据文献,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设计出基本量表;抽取一定量的个案组成小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工具对基本量表的题项进行分析与取舍,得出效度较高的量表;用确定的量表进行正式调查,进而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工具对所得正式样本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统计检验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研究变量的一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有效追随行为之前因进行分析,以期证明有效追随行为是追随者的计划行为;进而通过多元回归对有效追随行为及其所衍生出的创造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里主要引入组织支持感与包容型领导这两个调节变量,从而使得多元回归分析相比于结构方程更为清楚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