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本书在查找、整理大量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 货物贸易进口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进口关税、服务贸易进口、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进口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对高技术产品、科技生活产品、品质生活消费品、汽车产品等代表性产品的进口进行了分析;从次,针对从美国、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深圳市、苏州市、成都市等进口表现十分突出的城市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规模整体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发展态势。2001—2022年,中国进口规模从2435.53亿美元跃升至27159.99亿美元,2022年中国进口规模大约是2001年的11倍,年均增长率达12.17%,高于同期全球货物进口6.83%的年均增速。2021年,中国进口规模大幅增长至26871.43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30.07%;2022年,中国进口规模延续增长态势,达到历史最高值,比2021年增长了1.07%。

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贸易的比重总体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2001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8%,此后在波动中逐步上升,于2021年上升至11.89%的最高值,2022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贸易的比重为10.58%。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进口贸易中的地位稳步上升,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民营企业进口比重稳步提升,连续2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主体。2001年,民营企业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5.84%;2013年,民营企业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主体,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增加至29.55%;2021年,民营企业再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主体,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37.91%;2022年,民营企业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增加至37.97%,连续2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主体。

中国进口来源地的数量有所增加。根据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UN Comtrade)数据库的数据,2001年,中国同184个国家(或地区)开展进口贸易,2022年,中国进口来源地数量增加至219个。2022年,中国大陆的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马来西亚、巴西、越南。2022年,中国从前十大进口来源地的合计进口金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54.35%。

中国逐渐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主要的出口市场。2001—2021年,中国是其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从3个增加到44个,中国是其前五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从36个增加到104个,将20%以上的产品出口至中国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从4个增加至42个。

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2021年,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总额同比增长了38.11%;2022年,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总额同比增长率高达44.55%。2022年,俄罗斯上升为中国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地,矿物燃料及润滑油成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第一大产品,进口额为853.78亿美元,占中国从俄罗斯总进口的比重高达74.8%。

中国从东盟的进口。2021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规模增速较快,同比增长了31.34%;2022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规模同比增长了3.26%。2022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15.02%、占东盟总出口的比重为14.6%,马来西亚和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前两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从马来西亚、越南的进口占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93%、21.56%。

中国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进口。2022年,中国从RCEP成员国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34.99%、占RCEP其他成员国总出口的比重为18.65%。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越南是中国从RCEP成员国进口的前五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从这五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占中国从RCEP成员国总进口的比重高达76.2%,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26.66%。机械运输设备是中国从RCEP成员国进口的第一大产品,中国从RCEP成员国进口的机械运输设备总额占中国从RCEP成员国总进口的比重为39.48%。

二、中国进口关税的变化及国际比较

从中国进口关税水平看,2001—2023年,中国进口关税水平呈现大幅度下降的态势,进口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至7.4%。其中,2001—2005年、2019年为进口关税水平的主要调整期,这两个时期的进口关税降幅最为明显。从中国进口关税的不同税率区间来看,2001年,中国进口关税水平处于10%~25%区间的产品种类数最多,占全部产品总数的51.20%,2023年,中国进口关税水平处于5%~10%区间的产品种类数最多,占全部产品总数的59.60%。

从中国进口关税变化情况看,2002—2023年,在进口关税调整的所有产品中,99.5%以上的产品均下调了进口关税,大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下调了5%及以下,仅有少部分产品上调了进口关税。2001—2023年,仅有645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没有发生变化,3556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调整次数在1~5次,381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调整次数在6~9次,仅有24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调整次数超过9次。

从进口关税的国际比较看,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关税水平大多比较低,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关税水平则相对较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进口关税水平偏高,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中国进口关税水平偏低。在对比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2023年,简单平均进口关税水平最高的是印度,为17.67%,最低的是加拿大,为2.11%,中国的进口关税处于中等水平。从整体变动趋势来看,中国是持续降低进口关税的少数几个经济体之一。2001—2023年,仅有中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经济体持续降低进口关税,大部分经济体的进口关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即下调关税后又进行上调(如韩国、印度等),甚至有一些经济体在不断上调进口关税(如南非)。

三、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发展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从1982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4651亿美元,2022年大约是1982年的232倍。自2013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二,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的地位日益稳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9%增加至2016年的9.45%,其后逐渐下降到2022年的7.26%。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运输服务(占比36%)、旅行服务(占比25%)、其他商业服务(占比11%)、知识产权使用费(占比10%)、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比8%)。

目前,服务贸易进口增速放缓、部分行业服务贸易进口壁垒较高、服务贸易进口区域发展不协调、服务贸易整体实力有待提升、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提升、部分服务贸易进口面临潜在冲击、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对华实行技术出口管制等是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主要原因。疫情平稳后,服务贸易进口增长、数字转型赋能服务贸易进口发展、进口促进平台促进服务贸易进口、中国扩大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等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面临的新机遇。因此,为了做好服务贸易进口工作,我国应该降低服务贸易领域进口壁垒,有序开放数字服务进口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进区域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积极完善数字贸易领域法律法规,引领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制定;重视技术资源等服务进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国内对服务贸易进口的需求,充分发挥贸易促进平台的作用;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创新,优化服务贸易进口发展环境。

四、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发展情况

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稳定发展三个阶段。2022年,跨境电商进口交易额上升为3.4万亿元,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为18.83%。当前,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中国跨境电商进口交易规模日益扩大;跨境电商零售模式发生改变,B2C模式地位不断提升;跨境电商进口的市场份额由少数几家跨境进口电商平台主导,寡头效应比较明显;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跨境电商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跨境网购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

但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滞后、平台运营风险逐渐增加、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贸易碎片化加大监管难度、线上渠道模式不足凸显、虚假贸易开始盛行、客户服务缺乏专业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跨境电商进口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跨境电商进口工作,中国政府要重点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节省物流成本,积极探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报税模式、降低跨境进口电商“碎片化”的监管难度,全面开启“线上线下”全渠道模式、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严格监督作用、出台行业规范限制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大力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增设跨境电商专业、培养高质量跨境商务人才,从而促进跨境电商进口发展,进而稳住中国的外贸发展,也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五、中国消费品进口发展情况

消费品进口是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提升国内消费者福利的重要途径。1995—2022年,我国消费品进口规模整体表现出日益增加的态势。1995年消费品进口规模约为64.46亿美元,2002年突破100亿美元,201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22年达到1923.67亿美元。从进口增长率的角度看,自21世纪以来,我国消费品进口在大多数年份呈现正增长,仅在2009年、2017年和2022年等少数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在非负增长的年份中,中国消费品进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大多数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1995—2022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经历了“U”形发展趋势。具体来看,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由1995年的4.88%下降至2004年3.22%的历史最低值,其后,消费品进口占比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20年消费品进口占比创历史新高,达到8.29%,之后,于2021年下降至7.48%,并进一步于2022年下降至7.08%。2022年,我国人均消费品进口额为1367元,仅占人均消费的5.57%。

从国际比较来看,与不同时期具有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消费品进口占比处于较低水平。如与1998年的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消费品进口占比相对较低。与同时期相似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依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如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的消费品进口占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另外,通过1998—2022年中国与各国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历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较高、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消费品境外消费数额庞大、进口消费品的流通成本和销售渠道问题是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费品进口占比、扩大消费品进口,中国应当进一步降低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水平,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降低进口消费品的国内流通成本,加快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而降低进口成本、扩大进口规模,并释放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

六、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发展情况

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高技术产品整体进口规模从73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8329亿美元,大约增长了10.32倍,年均增长率为12.25%。2001—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8.20%~38.57%,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世界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从2001年的5%提高到2021年的17.91%。中国在世界高技术产品进口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从2001年的第四大高技术产品进口国上升到2021年的第三大进口国,与此同时,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高技术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以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为主,消费品进口较少,电子通信和集成电路是进口规模较大的产品。

目前,发达国家对华进行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关税处于高位,降低了企业扩大进口的积极性;高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过度依赖高技术产品进口,可能加剧陷入“低端锁定”的风险;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对高技术进口产品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中国政府要主动加快与重要进口来源国进行磋商与合作,积极应对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对高技术产品进口关税进行结构性调整,战略性地降低部分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防范中国高技术产业被“低端锁定”的风险;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中国高技术企业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七、中国科技生活产品进口发展情况

科技生活产品,既包括高档家用电器和特色消费电子产品,又包含产业上游的各种核心零部件。扩大科技生活产品进口,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关键零部件、国内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中国科技生活产品进口总额总体表现为上升的发展态势,从2001年的41.57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25.70亿美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84%。中国科技生活产品进口占世界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1年的2.40%提高至2021年的7.80%,但是,中国科技生活产品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在2001—2021年始终处于2.0%左右。

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大量境外消费导致进口动力不足、“断供”事件导致进口零部件供给体系脆弱、电子类“洋垃圾”走私冲击进口市场秩序、终端设备的数据收集存储功能引发信息跨境传输安全问题、售后服务外包策略难以保障进口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是制约我国进一步扩大科技生活产品进口的主要因素。今后,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挖掘国内对进口科技生活产品的新需求,缩小国内外价差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加大创新投入防范关键零部件进口风险,强化非法入境管控维持进口市场秩序,完善数据跨境传输法律体系防范信息安全风险,探索多种售后服务方式保障消费者售后权益。

八、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发展情况

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的进口规模总体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进口总额由2001年的26.5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519.4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6%。2001—2021年,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始终低于3%,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占世界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总额的比例始终低于4%。2021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高达12%左右。可见,与中国进口的国际占比相比,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的国际占比较低,进口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集中度较高、进口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进口品质生活消费品国内售价较高、境外消费挤占消费品进口需求、进口消费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进口消费品线下分销渠道较为单一、跨境电商进口面临新问题、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中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品质生活消费品进口工作,下一步,我国政府应该推动进口多元化发展,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升级进口便利化政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进口效率;缩小国内外价格差距,多措并举吸引境外消费回流;积极对接国际检验标准,推进进口监管制度改革;完善跨境电商监管体系,加强对重点进口产品的监管;健全进口售后服务体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九、中国汽车产品进口发展情况

2001—2021年,中国汽车产品进口额整体表现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由42.06亿美元增长至751.13亿美元,2021年大约是2001年的17.8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5.50%,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7%~5.68%。2021年,中国汽车产品进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进口总额的比例为5.39%。七国集团(G7)是中国汽车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德国、日本和美国是中国汽车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中国自G7的进口份额由2001年的70.08%提高至2021年的81.60%,提高了超10%。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政策频繁调整加剧了汽车进口市场波动性,进口市场垄断导致汽车产品定价过高,汽车平行进口的空间不断被压缩,汽车核心零部件进口供给体系脆弱,进口汽车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汽车产品的进口规模和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汽车产品进口市场的健康发展,应重视以下问题:①大力发展电商直播等“云买车”业务,加快进口汽车的宣传和销售,增加进口汽车产品种类、加快报废汽车回收等,进一步释放国内对进口汽车的消费潜力。②尽早出台汽车业反垄断指南,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加快破除进口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的垄断。③简化并规范平行进口汽车的认证方式,推动认证结果与主要贸易投资合作国家(或地区)的双向互认,进一步降低汽车平行进口的制度性成本,与此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④推动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国内自给能力,防范汽车零部件进口中断风险。⑤完善售后服务流程,建立数字化的售后服务模式,形成优质化、人性化、标准化的服务理念,从而建立健全进口汽车售后服务体系。

十、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发展情况

中美经贸合作始终是中美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是,2017年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严重阻碍了中美双边经贸往来。具体来看:①美国在中国总进口中的地位有所降低。2017—2022年,虽然美国始终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但是,中国进口对美国的依赖度显著降低,2017—2019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分别为8.38%、7.31%、5.95%。受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规模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有所上升,分别为6.62%和6.74%,但是仍然低于2018年的水平。2022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规模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又降至6.59%。②中国进口对美国总出口的贡献也整体下降。2017—2022年,中国一直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与此同时,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占美国总出口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态势,从8.4%减少至7.46%。

目前,中国从美国进口面临中美双方互相加征关税、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有所下降、美国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等挑战。为了进一步扩大从美国的进口规模,中国应多方位加强与美国的沟通,积极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积极借助多方力量,督促美国放松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程;推进中美人文交流合作,夯实中美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

十一、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发展情况

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积极扩大从欧盟进口对于加强中欧经贸合作意义重大。2001—2022年,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例整体上在12%上下波动,具体来看,从14.66%下降至10.51%,2022年是自200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2022年,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和荷兰是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地。

目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欧盟经济复苏的需求、中欧双方已经建立多种合作对话机制、《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成功签署、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因素为中国积极扩大从欧盟进口提供了新机遇。但是,欧盟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欧盟内部存在对中国的错误认知、美国干扰中欧经贸合作、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且政治风险较高、中欧班列回程率较低等因素制约了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快与欧盟的磋商,推动欧盟放松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加强战略沟通和人文交流,促使欧盟形成客观的对华认知;加强对话,敦促欧盟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助力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从欧盟进口的地区结构;积极组织回程货源,多措并举加大中欧班列回程进口。

十二、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发展情况

积极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积极扩大进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五通”的重要枢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重大机遇,积极扩大进口对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13—2017年,该比重在23%~25%变化,2018—2022年该比重上升,稳定在26%~33%,总体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从沿线国家的进口高度集中在十大进口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马来西亚、越南、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阿曼和新加坡。2022年,中国从这10个国家的进口额之和占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总额的比例高达76.23%。

目前,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较高、中国从事“一带一路”业务的国际商务人才缺乏、不良国际舆论冲击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从沿线国家扩大进口。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中国政府应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吸引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来华留学;积极应对国际上的不良舆论,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动态调整从沿线国家的进口关税,挖掘中国企业进口贸易的新增长点。

十三、深圳市进口贸易发展情况

深圳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大进口城市。2001—2021年,深圳进口总额由311.31亿美元增长至2503.65亿美元,占广东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38.40%提升至50.30%。但是,深圳市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12.78%下降到2021年的9.34%,深圳市进口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136.38%的历史高点,下降到2021年的52.67%。国家政策支持是深圳市进口发展的持续动力;经济特区是深圳市进口发展的特殊优势;地理位置是深圳市进口发展的区位优势;进口便利化是深圳进口发展的加速器;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圳市进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跨境电商是深圳市进口发展的新生力量;民营企业是深圳市进口发展的主力军。为了加快发展进口贸易,下一步,深圳市应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大宗能源商品进口,积极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强对民营进口企业的金融支持,不断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进口企业开拓更多进口市场,充分发挥RCEP和地缘优势对进口贸易的拉动作用。

十四、苏州市进口贸易发展情况

2001—2022年,苏州市进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进口规模从113.5亿美元增长到1541.8亿美元,增长了12.6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2%。2022年,苏州市进口贸易额占江苏省和全国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4.7%和5.9%,是江苏省第一大进口城市和中国第三大进口城市。苏州市进口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抓住了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建立了引领全市进口贸易发展的工业园区,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发挥了以苏州自贸片区为引领的制度创新,抓住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进口需求。为了加快进口贸易的发展,苏州市政府应继续加强与上海的交通、政策和产业协同,扩大进口贸易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苏州进口贸易的稳定发展;继续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引领作用,推动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强做优苏州自贸片区,打造进口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强进口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进口发展和进口安全。

十五、成都市进口贸易发展情况

成都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却在进口贸易方面表现突出,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大进口城市。2022年,成都市在全国城市进口排行中居全国第8位。2001—2022年,成都市的进口额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01年成都市进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02亿美元。2010年进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21年进口额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4.65亿美元。成都市在四川省进口贸易中的地位大幅上升。成都市进口在四川省进口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66%上升至2022年的86%,2010—2022年,该份额均超过80%,其中,最高在2017年达到91%。成都市进口在全国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也整体上升,从2001年的0.41%上升至2022年的1.83%。2001—2017年,成都市进口在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在0.27%~1.5%,2018—2022年,成都市进口在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均超过1.5%,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15%,2022年是1.83%。

成都市进口贸易的发展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持续为成都市进口贸易带来生机。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政府所在地,具有天然的进口优势,运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口展会的成功举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均有力带动了成都市进口贸易的发展,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大量的外资企业也为成都市进口贸易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为了进一步扩大进口贸易规模,推动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成都市应积极做强进口促进平台和进口消费场景,奠定进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防范进口中断风险;聚焦扩大部分重点产品的进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稳定外资企业,壮大民营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进口市场主体。

十六、2022世界进口发展指数

基于进口规模、进口质量、进口贡献、进口稳定、进口增长和进口自由化等6个维度,本书构建了世界进口发展指数。统计结果发现,2022年,在世界进口规模前50大国家(或地区)中,世界进口发展指数居前10位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荷兰、德国、瑞士、比利时、美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捷克和匈牙利;世界进口发展指数居后10位的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巴西、俄罗斯、智利、印度、阿根廷和巴基斯坦;中国进口发展指数排第23位,比2021年下降12位;瑞士、英国和加拿大的进口发展指数排名大幅上升,南非和俄罗斯的进口发展指数排名大幅下降。

从世界进口规模前50大国家(或地区)的洲际分布来看,欧洲包含荷兰、德国等23个国家,亚洲包含新加坡、中国、日本等15个国家或地区,北美洲包含美国、加拿大等3个国家,南美洲包含秘鲁、哥伦比亚等5个国家,非洲包含摩洛哥、埃及等3个国家,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1个国家。

十七、2022中国进口发展指数

从中国省份进口发展指数来看,2022年,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天津市。不同省份进口发展指数差异较大,东部省份进口发展表现整体优于西部及中部省份,排名较为靠前,表现出较大的进口发展潜力。16个省份的进口发展指数排名相较2021年有所下降,10个省份的进口发展指数排名相较2021年有所上升。

从中国城市进口发展指数来看,2022年,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舟山市、深圳市、苏州市、厦门市、东营市、景德镇市、防城港市、吐鲁番市、东莞市、宁波市。不同城市进口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进口发展指数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

进一步分析2022年城市进口发展指数前50强城市的省际分布发现,全国城市进口发展指数前50强城市的省际分布极不均衡,其中,山东省7个城市入围全国城市进口发展指数前50强,是入围城市最多的省份。广东、浙江、江苏各有5个城市入围,广西有4个城市入围。 oUhTh3DfV0ehtGUtX4gi6CZxApqlpgtsKjhOT/IUiutWBy2we9MOU/kSEowQhP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