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

一、创新与可持续创新

(一)创新、创造性破坏、颠覆式创新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存在一种驱动力——创新,促使人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人类历史可以概括为一系列的创新。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经济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1912年,熊彼特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提出创新理论——创新可以被看作一种能够重构整个市场的“创造性破坏”浪潮;并给出“创新”的定义:创新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变,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熊彼特,1912)。Myers和Marquis(1969)提供了一个相对综合的定义:创新不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由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不仅是想出一个新的创意、发明一个新的设备或开发一个新的市场,创新是所有这些行为过程的整合。下列简单方程式有助于说明创新概念:

img

简言之,创新可以理解为有意地引入和应用新的、改进的做事方式(Anderson and Markard,2020)。更具体地,创新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是将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特别是将科技知识和商业知识有效结合并转化为价值。

20世纪90年代,Christensen将“创造性破坏”描述为“颠覆式创新”, 该词最早是在他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1997)中流行起来的,并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学术界从技术史角度研究也发现,成熟型大企业往往被小企业的颠覆式创新淘汰出局。在前一代技术轨道积累的成功经验、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恰恰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障碍(Clayton,1997)。例如,一项新技术遵循的性能逻辑与市场上已存在的技术不同,它很少直接应用于已建立的市场,但会在中长期改变市场的架构(Christensen and Bower,1996)。有时,一些事情的发生会带来整个行业的颠覆,例如,从胶片摄影到数码摄影的转变完全改变了这个行业。这些变化都是非连续的,但带来的变化却非常明显,这通常被称为“颠覆式创新”。见图1-1。

img

图1-1 颠覆式创新

资料来源:[英]保罗·特罗特.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焦豪,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21。

渐进式创新指持续改进或小规模发展,这些改进本身不会对行业或社会产生显著影响,但能够提高长期生产率。颠覆式创新(突破性创新、破坏式创新)指在其环境中产生重大或革命性变化的大规模技术发展。颠覆式创新与传统技术基础上的渐进式创新在创新目标、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及面临的不确定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1所示。

表1-1 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多角度比较

img

资料来源:LEIFER R.Radical Innovation:How 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二)创新的分类

为促进创新研究的深化并提高创新政策的针对性,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和维度对创新进行了分类,将创新从创新内容、创新程度和市场定位三个维度进行划分。从创新内容维度来看,创新包含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程度维度来看,将创新根据改进的程度深浅划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也称为“突破式创新”“破坏式创新”);从创新市场定位维度来看,创新可划分为高端创新与低端创新,前者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后者主要面向普通大众市场。见图1-2。

img

图1-2 创新的分类

资料来源:陈劲,郑刚.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4。

(三)创新研究进程

关于创新来源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社会决定论学派认为,创新是外部社会因素结合和影响的结果,如文化变迁、经济影响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变化等;而个人主义学派认为,创新是独特的个人天赋,创新者是天生的。

关于创新是由什么“推动”的问题,研究趋向于分成两个学派:市场决定论和资源决定论。市场决定论认为,市场提供的环境能够促进或限制企业创新活动的程度(Porter,1980,1985)。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资源决定论认为,由于市场是动态的、不稳定的,所以以市场驱动为导向无法为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企业拥有的资源可以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的观念开展创新活动并塑造市场(Conner and Prahalad,1996)。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新已经从注重企业内部流程向注重供应链整体流程转变。创新模式已经显著地从集中到分散,从封闭到开放(Chesbrough,2003;West et al.,2014)。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利用内外部资源来加速创新并将其交付给市场,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简单来说,开放式创新是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创新。具体来说,开放式创新指创新过程已经从企业内部一个封闭的系统转移到一个新型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众多参与者。开放式创新研究可有不同的分析层次:个人或团体项目、业务单元、社群生态系统、公司、地区甚至国家创新系统(West and Gallagher,2006)。迄今为止,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资源基础观以及相关的动态能力观有着密切联系。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思想和渠道实现技术创新和创造商业价值的手段。Jansen等(2005)研究发现,跨职能团队、岗位轮换和下属参与决策对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有积极影响,这些能力包括识别、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转化和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了商业化和价值创造,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内部研发过程,还可以通过外部路径,如初创公司、外部许可协议、离职员工等,将内部想法或外部创新带到市场。

与开放式创新密切相关的概念有联合创新、共同创造。联合创新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范围内的活动,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同时又相互竞争(Nachira et al.,2007)。共同创造意味着将不同的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出对每个参与者都有价值的结果(Prahalad and Ramaswamy,2004)。与最终用户合作和共同创造也被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或“领导用户创新”(Hippel,1986)。早期的研究表明,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可以转化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Hippel,2005)。共同创造既可以是公司促成的,也可以是个人发起的(Nielsen et al.,2016)。

表1-2总结了创新模式的发展历史。

表1-2 创新模式发展历史

img

续表

img

资料来源:[英]保罗·特罗特.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焦豪,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20。

以上创新模式研究仍具有局限性。其一,新的技术能力和新兴的社会需求间的复杂互动是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有的创新模式中未得到体现;其二,消费者和创业者的角色并未被纳入创新模式中。

近年来,对消费者(或终端用户)在创新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终端用户不再仅仅被视为商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从最初的商业创意到商品传播的整个创新过程的积极参与者(Hippel,2005)。用户创新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销售。在用户创新中,用户(例如个人消费者、终端用户)花费自己的无偿自由时间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Gambardella,Raasch and Hippel,2016)。这些用户也愿意分享或将他们的创新作为“免费产品”提供给其他人使用(Bogers et al.,2010)。

(四)可持续创新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环境、社会和商业维度的平衡,也被称为“三重底线”(Seuring et al.,2008)。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能仅从经济利益视角考虑创新,可持续创新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早期对可持续创新的定义多集中在生态可持续性方面,如生态创新、环境创新(Hall and Clark,2003)以及清洁技术的扩散(Montalvo,2008)。一般来说,可持续创新超越了定期的产品和流程创新,而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创新(Charter et al.,2008)。显然,可持续创新也超越了生态创新,因为它包含了社会宗旨并从全局以及长期来考虑,更清晰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相联系。

可持续创新最早主要专注于生态创新及清洁技术的扩散,随后,转型管理和创新系统研究等更系统的相关视角被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系统间的内在关联要素得到更深入的讨论。可持续创新研究迅速扩展,增加了我们对新技术和社会实践中使社会更可持续的方式的理解。

用户创新在可持续创新的文献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可持续创新中,终端用户越来越被视为向可持续转型启动、加速和稳定的关键(Schot et al.,2016)。为应对一系列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挑战,终端用户不仅能独立地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而且能参与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他们是“加速创新解决方案向市场渗透的关键”(Sopjani et al.,2018)。

二、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 在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崛起而引起广泛重视。互联网看似完全否定了当时的商业逻辑,比如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模式被认为是结合并重新定义新旧商业哲学的绝佳视角(Schaltegger et al.,2016)。商业模式指导资源整合和价值共创实践,而不管这些实践是否以创造利润、社会进步和环境管理为目标(Fehrer and Wieland,2021)。

“商业模式”这一术语之所以存在至今,在于其回答了竞争优势的持续性问题和革新方法问题,解决了21世纪企业经营战略必须面对的两大课题。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对处于成长、成熟阶段的组织来说,在竞争激烈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商业模式的持续自我革新成为其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不同视角下商业模式的定义

尽管各类商业模式研究显著增加,但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个术语的含义存在分歧,至今仍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1.价值创造视角

从价值创造视角出发,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结合,包括对不同参与者的角色描述、对不同参与者潜在收益的描述以及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是基于企业整体层面的系统性解释理论。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概念工具,用以理解企业如何做生意,能用来分析比较绩效考核、管理沟通和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反映一个企业得以成功的事实,需要组合几个要素成为一个相互耦合的整体,共同解释企业如何经营业务并获得利润。Chesbrough(2007,2010)提出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潜能和经济价值实现的直观逻辑,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有用的框架,用来把商业构想和科技与经济产出联系起来;商业模式的核心包括两个重要部分,即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 魏炜等(2012)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从事业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商业模式是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由多种要素组成。鉴于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很少达成一致,Aziz、Fitzsimmons和Douglas(2008)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对从文献中识别出的54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4个独立因子,分别命名为:利益相关者、能力、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Johnson、Christensen和Kagermann(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核心资源、关键流程这4个相关联的要素组成,共同创造并传递价值。Richardson(2008)则进一步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定位、价值创造和传递系统、价值获取系统三大要素组成。Boons和Leudeke-Freund(2013)认为,商业模式基本要素包括:价值定位、价值创造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和与顾客的交互)以及收益模式。Bocken等(2014)在他们对业务管理的定义中列出了3个主要元素: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传递及价值获取。价值主张主要是指能够产生财务利润的客户产品。价值创造和传递专注于能够产生额外收入的新业务领域及市场。价值获取涉及向客户销售产品、服务或流程的回报。按价值定位、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获取3个主要要素定义商业模式,对可持续创新就能依据其如何与商业模式要素相联系而加以分析。

2.企业运作视角

从企业运作视角出发,Negelmann(2001)认为商业模式定义和形成了公司基本运作方式与附加值结构,包括交换过程、参与者角色、商业伙伴利益以及收入实现方式。Amit和Zott(2012,2015)提出:商业模式界定一个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如顾客、供应商、互补品提供者)间交易的架构、内容与规制,从而使之得以利用机会去创造价值。商业模式是一个超越企业自身边界的,与其他伙伴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在这一活动系统中,为核心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创造和获取价值是该系统的关键输出。

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2011)指出,商业模式是由决策和结果组成的,并定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遵循的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商业模式必须符合企业目标;第二,商业模式设计中的决策必须相互补充,内部一致性至关重要;第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克服长期的威胁。面向可持续的商业实验可以帮助企业从现有的商业模式过渡到新的、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3.系统分析视角

一些学者把商业模式的研究范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例如,Miles等(2006)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研究发现,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变革与工业时代有所不同,现代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不仅需要内部调整,而且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外部生态系统。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切的问题,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之能融入生态系统的可恢复体系。

孔晓波(2009)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生态学本质,即商业生态系统内各类物种生存和发展的表现形式,并由此给出商业模式的生态学定义:商业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段的生态环境内,各类适应环境,生存、发展、繁殖、演进并改造自然,动态发展的生存方式。在此定义下,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由三部分构成:智能硬件、软件平台、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这三部分互联促进,具有平台化、集群化、生态化的特征。比如,一个基于光伏的能源平台上有开发商、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

4.财务盈利视角

也有学者从财务盈利等定量角度出发研究商业模式。Morries(2003)在对30个不同商业模式定义进行内容分析后,根据其包含的不同决策变量,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了三层——经济层、组织层和战略层,这三个层级的复杂程度逐级递增。在经济层面,Stewart和Zhao(2000)将商业模式看作公司赚钱和维持利润的一种方式,并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公司产生利润的方式有关的经济模型。 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机制、成本结构、利润和预期的数量。在组织层面,Mayo和Brown(1999)将商业模式看作创造和维持竞争性商业的共生系统设计,其重点在于使公司创造价值的内外部流程和架构设计。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生产和服务配送方式、行政方式、资金流动、知识管理及物流。在战略层面,Slywotsky(1996)将商业模式看作公司选择顾客、定位和差异化商品、确定自营产品或服务以及外包服务、配置资源、进入市场、最后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收益的过程。在这一层面,商业模式强调公司的整体市场定位、公司产业链上下游的交互作用和成长机会,包括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股东定位、价值创造、差异化、企业愿景、价值观、产业链和生产联盟。

(三)商业模式在技术创新商业化中的作用

除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外,商业模式在技术创新商业化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Chesbrough(2010)解释说,“一项技术的经济价值一直处于潜在状态,直到它通过商业模式以某种方式商业化”。他对施乐公司的分析发现,大公司倾向于选择符合主流商业模式的创新。类似地,Bohnsack等(2014)对汽车行业中电动汽车技术的采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商业模式设计中的路径依赖关系:在位企业愿意改变它们的收入模式和价值网络,但它们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的价值主张。Christensen(2003)的研究显示破坏性创新如何经常地影响不够开放的在位者,谋求更根本性的技术转换。Bjorkdahl(2009)对三家机械工程公司如何将ICT整合到它们现有业务流程中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成熟的行业中,为了从新技术中获得适当的价值,也需要伴随商业模式的改变。

Burkhart等(2011)强调了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间的关系。商业模式主要体现在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中,企业经营模式的大趋势和一般性方法通常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商业模式比战略的适用范围更广,属于更加基础性的分析层次(马浩,2015)。

(四)商业模式分析工具——商业模式画布

由于实用性强且操作便捷,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Alex Osterwalder)与伊夫·皮尼厄(Yves Pigneur)共同提出的商业模式理论受到创业实践者的推崇。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分为四个部分:客户、价值主张、基础设施和财务。其中,客户部分包括客户细分、渠道通路、客户关系三大要素;价值主张部分包括解决特定问题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基础设施部分涵盖了用于价值创造的架构,包括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伙伴三大要素;而财务部分则强调了收入来源和企业成本结构间的联系,包括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两大要素。在这四个部分共九大要素的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实用型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商业模式画布。

商业模式画布为可视化新的或现有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模板,因而被各个行业的企业与创业者广泛应用。商业模式画布可以把九大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阐明某个企业或某项活动的内在商业逻辑(见图1-3)。

img

图1-3 商业模式画布

资料来源:OSTERWALDER A,PIGNEUR Y,TUCCI C 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present,and fut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s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1-25。
① 本书将“成本”概念从单纯的经济成本拓展到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成本。
② 同样地,本书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创新,收入要素不仅指企业从每个客户群体中获取的资金收入,而且包含社会和环境收入。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力、业务更新和盈利增长的重要贡献者(Teece,2010)。不应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和既定的价值创造与获取方式,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不断被重塑和迭代的方式,即商业模式应该被视为动态系统(Morris et al.,2005)。作为动态概念,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商业模式进行管理和开发(Hedman and Kalling,2003)。

在本书中,我们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及其合作伙伴进行的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Zott and Amit,2010)。这些活动超越了核心企业,跨越企业界限延伸到“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多重网络”。这些活动系统在本质上是有助于为客户创造和交付价值的配置,同时允许组织获取一些已创造的价值。商业模式画布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助于检查这些活动系统的内容、结构和管理,以及它们在业务开发及生产中的相互作用。

能源互联网将带来能源行业商业模式大规模转型。采用商业模式理论,可在更加具体的层面上引导市场参与主体的决策,特别是相关企业的商业创新。本书将商业模式作为一种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创造价值的方式,来研究更广泛价值的产生,不只关注经济价值,还关注社会和环境价值。

三、商业模式创新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及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或创建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不同于产品和过程创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Chesbrough,2010)。Sosna等(2010)将商业模式创新理解为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一种战略更新机制。

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商业模式创新被理解为改变现有商业模式以应对市场、环境和社会条件(如客户偏好的变化、环境变化或新技术)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持续的、迭代的学习和演变过程,促进在相互依赖的参与者组成的复杂系统中产生新的合作实践(Bocken Schuit and Kraaijenhagen,2018)。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变革,追求的是在未来竞争环境下的与众不同(Hamel and Frahlad,1994)。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创业活动中极其艰难却最有经济潜力的一种创新形式。Bashir和Verma(2017)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模仿一个全新的商业系统比模仿一个产品或服务要困难得多。Cuofan(2019)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寻找一种系统的方式,在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组织释放长期价值。

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组织管理边界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管理聚焦于组织边界之内,而新的商业模式将组织边界之外的事情纳入企业组织管理的范畴。Zott和Amit(2010)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具有三种商业模式设计元素和四条商业模式设计原则的新颖配置。商业模式的设计元素是内容、结构和治理。内容是指所选择的业务活动;结构是指业务活动间的联系及其对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治理是指业务活动如何得到执行。商业模式的设计原则是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新颖性指的是采用新的业务活动(内容)、连接这些业务活动的新方法(结构)以及实施控制(治理)的新方法;锁定性是指保留第三方(如合作伙伴和客户)作为活动参与者的权力;当捆绑业务比独立业务能获得更多价值时,捆绑的业务间就存在互补性;效率是指组织如何使用它们的业务活动系统来消除某些无效状况并降低企业成本。

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有:①经济压力;②与产品开发有关的问题;③价格竞争;④与客户相关的问题;⑤战略环境;⑥潜在条件;⑦情境驱动因素;⑧日益增长的数字化;⑨可持续性需求。

对更大的可持续性(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被认为是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之一。产品、工艺和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使组织、行业和社会更加可持续(Abdelkafi and Taeuscher,2016)。组织创造积极的、可持续的价值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演化

Foxon(2011)提出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社会—技术“修复”协同演化的框架,该框架考察了五个异质系统——技术、用户实践、机构、商业战略和生态系统——间因果互动下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演化过程。这五个异质系统都在进行动态演化,但这种演化通过因果交互作用,既影响到其他系统的动态,又受到其他系统动态的影响。

商业模式创新是创业过程中逐渐浮现的动态过程,并非通过计划而产生,需要创业者对可行的商业模式要素或结构进行不断的试验和调整。Chesbrough(2010)强调了创新领导力在商业模式中的重要性。Prahalad和Betis(1995)提出将商业模式中的创新与企业如何创造和获取价值的“主导逻辑”联系起来,有助于创新的涌现。

根据Zott和Amit(2010)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添加新的业务活动、以新的方式链接业务或者通过改变执行某一业务的一方或多方来实现。通过产业思维的重构而产生的商业模式创新同样能引发某一行业的剧烈变化,带来颠覆式创新,见表1-3。

表1-3 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相关行业巨变

img

资料来源:[英]保罗·特罗特.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焦豪,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315。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集体的、循环的、互动的活动,需要积极地探索实验和实践学习。Berends等(201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行动和认知相结合的复杂过程,不能简化为“概念”和“执行”两步,不可能做到仅凭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想法,就落地实施。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需要打破公司旧的价值创造逻辑、已形成路径依赖的管理结构和资源分配格局等。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也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式是连接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桥梁,同时为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顾客、其他合作伙伴、企业内的部门和员工等提供了一个将各方交易活动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因此,商业模式重在商业生态系统而非企业内部的价值创新。

商业模式研究不同于对产品、公司、产业的研究:尽管商业模式最终聚焦于某个企业,但是商业模式的研究边界却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主要的商业模式创新理念包括:①突破行业既有假设,重新定义产品或行业;②不关注行业内部竞争,而关注商业模式价值的创造;③向创业公司转变;④从整体上创新——不只是引入新特性或新功能,而是全新的商业模式。

(三)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

在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关于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战略差异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现有的研究主要对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进行了创新灵活性比较、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比较以及商业模式创新要素间的比较。

1.灵活性比较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新进入者可能比在位企业有更多的灵活性,但商业模式创新对业绩的影响可能不那么显著(Foss and Saebi,2017)。然而,像初创企业这样的新进入者具有某些特征,如扁平的等级制度、简单的组织结构、冒险和批判的态度,这使它们能更灵活地通过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外界变化(Stampfl,2014)。与新进入者相比,在位企业通常不太可能追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机会(Hockkerts and Wüstenhagen,2010)。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位企业可能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先行者(Berggren,Magnusson and Sushandoyo,2015)。

2.渐进式商业模式创新与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比较

渐进式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在不改变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的情况下持续改进现有产品,而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开发新的产品类型和重新设计当前的组织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Pedersen et al.,2018)。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受路径依赖和现有商业模式逻辑的制约,在位企业倾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例如,其倾向于将新技术融入现有的商业模式。而新进入者不受现有商业模式的制约,倾向于为新兴技术开发新的商业模式(Bohnsack,2014;Stampfl,2014)。

3.商业模式创新要素比较

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在位企业将效率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而新进入者将创新和新颖作为价值的主要来源(Bohnsack et al.,2014)。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资源:在位企业拥有大量资源,特别是大型公司(Helfat and Lieberman,2002),这允许在位企业同时进行渐进式商业模式创新(Doz and Kosonen,2010)和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投入(Sosna et al.,2010)。相比之下,新进入者受到资源有限的制约(Baker and Nelson,2005),并为了开展市场用户测试,在一定时期内往往追求单一的商业模式(Sosna et al.,2010)。

产品和服务的捆绑:在位企业通过新旧产品和服务的捆绑来创造互补性价值;而新进入者则以独特的方式捆绑新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互补性(Bohnsack et al.,2014)。

合作伙伴关系:在位企业依靠既有的合作伙伴来提供价值;而新进入者则寻求与非传统合作伙伴合作(Amit and Zott,2001)。

客户关系:在位企业使用商业模式服务现有客户;而新进入者使用商业模式吸引新客户(Bohnsack et al.,2014)。

能源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为能源价值链中特定技术的部署,如储能(He et al.,2011)、太阳能发电(Huijben and Verbong,2013)和电动汽车充电(Roman et al.,2011)。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新技术如何促使新进入者有能力与在位企业竞争。Channell等(2013)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何以对整个能源市场既产生建设性影响又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也有国家政策议程(如《英国产业战略》)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产业变革和能源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机制进行讨论(Hiteva and Timothy,2021)。

四、可持续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Charter和Clark(2007)指出:“可持续创新是包含了对环境、社会和财务绩效的可持续性考量,融合了从产生创意到研发,再到商业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应用到产品、服务与技术以及新的商业和组织模式中。”该定义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创新包含商业模式的创新。Carrillo-Hermosilla等(2010)将可持续创新定义为“提高可持续性绩效的创新”,其中,“绩效”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标准三个维度。可持续创新要求取得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平衡或“共赢”。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在政策制定者、学者和行业专家中备受推崇,其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近年来的研究也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向更可持续的经济体系转型的手段(Wainstein and Bumpus,2016),认为它是从线性经济转换到循环经济的关键驱动。

可持续商业模式通过发展三重底线,即环境、社会和商业活动的整合,挑战商业模式的现状。企业高管逐渐认识到解决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可以获得利润(Stubbs and Cocklin,2008)。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在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同时,通过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纳入核心商业实践来改变商业运作的方式(Foss and Saebi,2017;Massa et al.,2017)。因此,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可以被定义为通过改变组织及其价值网络,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方式,或改变其价值主张,从而创造对环境和社会显著的积极影响,并显著减少负面影响的创新(Bocken,Short and Evans,2014)。

可持续商业模式不仅提供经济价值,还包括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其他形式价值的考虑(Bocken,Short and Evans,2014)。在关注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机制的同时,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还包含了一个更广泛的价值概念:从主要关注经济价值到给予社会和环境价值足够关注;从对客户和股东的关注,到对包括社会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Bocken et al.,2013;Ludeke-Freund et al.,2016;Massa et al.,2017)。重要的是,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带来直接的商业效益,如成本节约和新的收入来源拓展(Bocken,Short and Evans,2014);也可通过领先于未来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规避及规则制定(Schaltegger et al.,2012)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Buliga et al.,2016)、获得声誉(Homburg et al.,2013),并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Greening and Turban,2000),从而获得更多潜在优势。总之,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在应对长期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Foss and Saebi,2017;Laasch,2019)。

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的研究方向明确聚焦于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包含了一个更强的企业层面作为研究重点,考察新商业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如何能够从可持续创新中创造和获取价值(Boons and Ludeke-Freund,2013)。可持续商业模式能提供企业和生产消费系统层面的联系(Frank Boons et al.,2013),并在更高系统层次上提供了可持续创新和经济绩效两个概念的联系(Boons and Wagner,2009)。尽管我们对什么驱动了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创新有了一定的了解(Montalvo and Kemp,2008),但在生产和消费系统层面,对可持续创新如何实现并创造共赢的商业形态仍知之甚少(Boons et al,2013)。

当前,可持续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对企业在市场进行可持续创新,需要以何种方式整合价值定位、如何构建上下游的价值链及盈利模式给予足够重视。Bocken等(2014)认为,“为了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创新需要引入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从源头上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而不是作为抵消商业负面影响的附加物”。他们将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的创新,主要有最大化物质效率和能源效率、从“废物”中创造价值、用可再生和自然过程实现替代;社会层面的创新,主要有传递功能而非占有(产品服务化)、适应管理角色、鼓励充足性;组织层面的创新,主要是为社会价值或(和)环境价值对商业进行再利用、发展和扩大解决方案。

能源互联网将促发能源公用事业的拆分和能源市场的自由化,使能源行业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如能源效率服务和需求响应服务。 msmflOL9aUtUx45wZiHBPLF7bkMCDC2aE7gDx4wPW1UJwMvDEUK/tlRg3uTJZn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