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近现代茶人

一、清代易武茶案立碑者张应兆

在勐腊县易武乡石屏会馆关帝庙内,有一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立的茶案断案碑,立碑者是易武茶叶生产经营者张应兆。该碑残高1.47米,碑额宽1.02米,碑身宽0.85米,直行阴刻楷书,碑文1147字。易武山在清代是思茅厅所属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据碑文记载,张应兆、吕文彩等原为石屏州人,父叔之辈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前,宣宪招到易武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典贡,世代相传。那时,在缴贡茶、卖春茶和收茶税方面,争端较多、矛盾突出。针对易武茶价低而茶税过高的情况,张应兆先约同萧升堂、胡邦有等上诉易武土官,提出对地方发展茶叶生产“大有裨益”的减茶税要求。土官不仅不予采纳,反而借代禀思茅之机,对张应兆的两个儿子实施监禁虐待和“额外科派”。为此,张应兆又约同吕文彩等到普洱府上告易武土官伍廷荣、陈继绍等的诡计和暴虐。此案受到普洱府正堂黄主祥(知府黄中位)重视,由其裁断全案,谕易武土官“不得苛索”,“不许任意派收”,“加派茶价银伍两减免,不得派收,该土弁有事需银借贷,听其民便,不许逼借”,“叩即查照,并移思茅厅知照”,“迅即札饬该土弁遵办,毋得玩违,该民人等,亦毋得借词藐玩”。普洱府断案裁定后增加了茶价,减少了茶税。张应兆等为不使易武土官再滥派茶税,“恐日久仍蹈前辙因立碑为记”,碑文末行刻有“道光十八年岁在戊戌孟冬月望十日张应兆同合寨立”。它真实地记录了清代道光年间易武因茶税茶价争端而诉讼的史实,对研究普洱茶史和清代地方律法具有历史参考价值。该碑现为勐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于1994年2月到易武考察该碑。

二、景谷引种茶叶的进士纪襄廷

纪襄廷是云南省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进士赏六品衔,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享年80岁。时任云南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校长董泽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撰题其墓志碑文,写道:纪公治家,“以孝友为经”“以勤俭为纬”,“努力于社会事业之发展以增进公共之利益”。纪襄廷热心地方茶叶事业的发展,引导种植茶叶于景谷乡。

自民国九年(1920年)后,随着茶树大量种植,茶叶上市量逐渐增多,景谷街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普洱茶区和茶叶销售市场。对纪襄廷引种发展景谷茶叶的事迹,董泽在其墓志碑文中写道:“公之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初不以谋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己足。曾日观景谷之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使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怒焉,如捣而思,有以匡救之。经若干心血之研究与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于种茶也,乃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试种数百株,后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保护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所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于是景谷若干荒山已由无用化为有用,将荒山变为茶山,以昔日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公苦心倡导种茶以福国而利民之丰功伟绩,久已无人不道,有口皆碑,前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教授王毓嵩先生曾书赠公一联曰: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 而后见公一人。事功所在固将与景谷茶同垂不朽也。”

纪襄廷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景谷街创办茶庄,并在昆明设分号“恒丰源”,同时外地人也来景谷街开办茶庄,使街道不断延伸扩展。这里的茶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贵州、西藏等地,景谷街变成了一个茶叶集贸闹市。由于纪襄廷的倡导,景谷茶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从而促进了普洱茶的生产发展。

三、思茅茶庄首户雷逢春

雷逢春,名雷朗然,原为云南石屏县人,约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思茅厅设海关为通商口岸后,由石屏迁徙思茅定居。雷逢春为思茅县第一届商会会长,民国十年(1921年)任云南省第三届省参议员。据地方志和云南文史有关资料记载,雷逢春住在原籍石屏火烧铺的雷氏已形成了一个大家族。雷逢春的长子雷恩溥考中进士,石屏老家曾升斗挂匾祝贺,后来其子出任四川丰都县令,雷逢春被称作“雷老太爷”,其妻李氏被封“恭人”。雷逢春当年之所以携家小到思茅,是因为看重这里是对外通商口岸,想在此大展宏图。他初营小百货,后发展成为思茅茶庄的首户“雷永丰茶庄”。清末民国初年,思茅茶业进入了兴旺发展时期,思茅本地的茶靠勐腊、易武、倚邦、勐海一带供给,在思茅加工揉制成形后出售。“雷永丰茶庄”就开在当时思茅海关的隔壁,即今红场一带。茶庄自制紧茶、沱茶、七子圆茶以及少许用作贡品的葫芦茶。次子雷恩熙是其得力助手。需逢春出任县商会会长时,逢茶叶上市时节便邀请各商家开会定价,把握市场价格,使茶叶以较合理的价格在市场营销。他每年还主持“茶祖会”祭祀活动。他的茶庄所制的茶特别注重原料、配方、制作工艺和包装。开茶制作季节,茶庄按指定茶区收足原茶,备好柴火,对拣茶、配茶、蒸茶、揉茶、凉茶等一系列工序都严格把关,做到料真、货足,名不虚传。他还在昆明设有茶业销售点“杨福济”。民国十年(1921年),雷恩熙去世,雷逢春一人操持茶庄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去世。后来茶庄被分成子、婿两家,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逐渐衰落。以当年思茅茶庄年销茶量5000担左右计算,雷永丰茶庄年销量应当在千担左右,约占1/5。在思茅20余家茶庄中,雷永丰茶庄被公认为首户,亦被列为云南八大茶号之首。雷逢春在清末民初为思茅普洱茶制作、销售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佛海茶庄创始人张堂阶

张堂阶,定居佛海的石屏人。清光绪末年(1908年),张堂阶弟兄三人由磨黑井驮盐到佛海、车里经商,因将售盐所得收购佛海散茶后运至思茅销售而落籍佛海,并同缅甸永混土司女儿结婚,生了三男二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病故于佛海。清宣统元年(1909年)2月,勐海土司召雅迈与其侄召雅和为争夺土司职位发生战乱,张堂阶暗助勐海土司得胜。4月,勐遮土司又助召雅和反攻,大肆焚掠汉商住宅,张堂阶受惊逃到车里。战乱平息后,宣统二年(1910年),张堂阶返回佛海重振家业,并从思茅请来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兄弟重新筹资开设了佛海第一家茶庄“恒春茶庄”,恢复了盐茶生意。从此,佛海有了加工制茶的茶庄,散茶不再运往思茅。民国二年(1913年),张堂阶始设茶灶1盘,制造圆茶四五十驮运销思茅;又制紧茶七八十驮卖给缅甸景栋商人张仲德,由其转运至印度销售,此为佛海茶销往印度之始。张堂阶的恒春茶庄自宣统二年(1910年)开业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有茶灶2盘,年制茶2500担,后由其子张锦培掌管茶庄。从1910年至1949年,佛海先后有茶庄30余家,张堂阶的恒春茶庄开办得最早,成为佛海茶庄创始者。

五、扩展佛海制茶销路的周文卿

周文卿,云南玉溪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民国三年(1914年)为思茅厘金局二等办事员,受思茅厘金总办秦克廷所派到佛海经营盐茶生意,开设“广源利”商店收购散茶,然后运往思茅销售。他在赚得红利4000元后,自行到佛海另谋发展。民国六年(1917年),周文卿在佛海与朵云峰、刘华轩合伙成立“三益祥”商号,继续盐茶买卖及其他生意。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在曼戛寨尾建的新屋落成,并正式开办“可以兴”茶庄,初期只收购散茶运往思茅销售。民国十六年(1927年),他自行设一盘茶灶制造紧茶80多驮售给李云生,李云生将其运往缅甸仰光销售。据李拂一先生回忆,其制茶技术是派人到聘有思茅揉茶师的“洪记”茶庄偷学而成的。民国十七年(1928年)佛海商会成立,周文卿任会长。次年,李拂一鼓励周文卿自行制茶运到印度试销,其“可以兴”茶庄便制得圆茶百驮,一部分运销中国香港,另一部分运销缅甸瓦城、仰光;又制得紧茶500多驮,就地卖给李云生100多驮,余近400驮由玉溪同乡张碧海照料,雇马脚驮至锡伯,换火车至缅甸仰光,改装轮船至印度加尔各答,因被在印华商宣传是“假茶”而亏蚀万元。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周文卿的“可以兴”茶庄有茶灶2盘,年产茶2500担。民国二十年(1931年),茶庄仍制运紧茶数百驮至缅甸景栋,由汽车运至海港和火车站经大布运至仰光,再换船至印度加尔各答销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周文卿支持李拂一的提议,首先加入“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此后逐年发展。周文卿不惜钱财盈亏,冒险让佛海人自行运茶至印度扩销,把海外赚的钱拿回佛海求发展,盖房捐赠教育局,以茶叶制销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学者兼茶叶实业家李拂一

李拂一,原籍广西柳州,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普洱城,长期工作生活在思普区车里、佛海一带,既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茶叶实业家,2010年9月7日逝世。他有译著《泐史》,专著《车里宣慰世系考订》《十二版纳志》《车里》等。李拂一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佛海开办“复兴茶庄”,有茶灶2盘,年制茶2500担。他当年倡议佛海土司刀良臣组织茶业合作社,每户茶农投资散茶半驮、一驮或若干驮,组成“掸民”茶业合作社,自行制造、自行出口,建社后茶庄改名为“掸民茶庄”。民国十八年(1929年),李拂一鼓励周文卿自行制茶运到印度试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倡议各小茶庄联合起来得到大家响应,经商议后成立了“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加入者除他的复兴茶庄以外,还有近10家茶庄。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联合贸易公司的紧茶数量有2万多驮,因而有能力做一些社会慈善事业。同年,他从印度回佛海不久,为筹备抗战物资所需茶叶,于9月奉军委会之命,到暹罗、高棉、西贡、河内等地考察一个月后返滇复命。李拂一建议国家经济部派专家到佛海设厂制茶,以作易物之资。他愿放弃联合贸易公司掌握的茶权,由中茶公司调处,并写了一篇《佛海茶业概况》刊载在1939年昆明出版的《教育与科学》杂志第5期上。这一年,他的建议被国家经济部采纳,于5月派中国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一批茶叶技术骨干,在佛海成立了“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当年冬天,李拂一和周文卿到印度处理联合贸易公司的业务返回佛海后,联合公司销印度的紧茶路即交由中茶公司办理。李拂一为普洱茶区的茶叶发展和远销境外做出了贡献。

七、思茅“大有庆”茶庄庄主高岳生

高岳生,名高峻,原籍石屏,生于清光绪年间,定居思茅,卒于1960年。据云南文史资料记载,高岳生约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只身从石屏投奔到思茅雷逢春门下,在“雷永丰”茶庄做小伙计,照应茶庄琐事,后与雷逢春的三女儿结婚。他勤奋敬业,后自立门户,与人合伙经销小百货、土杂货,主管“大吉祥”商号,独立兴办“大有庆”茶庄。发展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资金富足,生意兴隆。他买了思茅城里最好的房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间制茶作坊、庭院、卧室、客厅、院落配置较为完整,使用方便。从茶业的发展情况看,此时其“大有庆”茶庄的经营方式和门路已超过“雷永丰”茶庄。高岳生在昆明大东门有茶叶经营门店“陈永兴”,在思茅的茶庄里仅设一个管账先生,由家里人长期参与管理。他本人坚持闻鸡而起,亲自料理茶叶商务琐事,或过秤,或看账,或洽谈茶叶、棉花购销事宜。高岳生出任过思茅商会会长。他精明能干,善于策划指挥,办事讲求实效和信誉,待人和善,与商界各家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思茅很有声望,受人尊敬。他热心公益事业,不论是做“茶祖会”,还是做其他民间会的主持人,都乐于解囊相助。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受战乱、瘟疫等影响,茶业下滑,每年人揉茶量递减,茶庄只有老茶而无新茶。高氏“大有庆”茶庄因是与雷永丰茶庄有亲缘关系的第二代茶庄,所以对思茅茶市具有影响,亦曾称雄一时,被认为是思茅茶庄的后起之秀。

八、思茅鼎春利茶庄创办者何璞生

何璞生,名何琇,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卒于1949年5月。祖籍石屏,民国元年(1912年)随长辈到思茅入籍,毕业于普洱第四师范。民国二十年(1931年),何璞生在思茅下二街创办“鼎春利”茶庄。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因交通不畅导致销售困难而歇业,历时18年,是思茅地区众多茶庄中歇业时间最晚的。“鼎春利”茶庄因何璞生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关心茶工并为其排忧解难,坚守信用而“以诚兴庄”。其全盛时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收入来自攸乐山、景迈山、易武山等地的粗茶2000余驮,由思茅的制茶师傅余长福、燕益庆、周小舟等和百余茶工精心操作,制成七饼圆茶、七子紧茶、元宝茶、沱茶等普洱茶品种,分别销往西藏、江浙等地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每年营业收入银洋8万余元,是思茅茶庄中发展较好的一个。何璞生之子何宏志曾向笔者回忆上述茶庄历史。

九、墨江兴办茶叶事业的李子忠

李子忠,云南墨江人,又名李尽臣,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1951年。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担任过墨江县建设科长、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选任为墨江普益社社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李子忠倡议兴办茶叶事业,邀约20余人为股东,筹集股金6万银圆,在墨江县景星区班晓开办了茶场,他担任经理,于当年边开垦荒地边种植粮食,为茶场职工提供口粮。从第二年开始种植茶树,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共种植茶树30万株,已有部分可开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茶场职工达40人,他从浙江请来两名制茶技师,制出烘青、炒青,生产玫瑰花熏红茶,研制“银针”“寿眉”“玉露”等名茶,均获好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李子忠在昆明崇仁街开设茶庄,专售墨江景星茶场生产的茶叶。后来制茶技师增至六七人,职工50余人,年生产各种茶叶四五十担,最高达60担,外地来买茶的客商很多。墨江景星街也成了一个比较集中而且远近闻名的普洱茶区,他为墨江兴办茶叶事业开辟了路子,《思茅地区志》中有关于李子忠的人物记载。

十、创办佛海茶厂的茶叶专家范和钧

范和钧,江苏常熟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89年11月2日病逝,享年84岁。他早年留法勤工俭学,在上海商检局工作期间深入茶叶产区考察研究,与吴觉农先生合著《中国茶叶问题》一书,并曾在中茶公司湖北恩施实验茶厂负责设计、创制各种制茶机械,机制红茶销路甚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茶公司与云南省政府合资,在昆明设立“云南中茶公司”。第二年春,范和钧与张石城从缅甸景栋绕道来到云南佛海考察,获得相关资料和样茶后取道思茅、普洱返回昆明禀报。同年冬天,云南中茶公司董事长缪云台决定在佛海创办试验茶厂,并委任范和钧为厂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正式建厂。范和钧请求中茶公司调原恩施茶厂初制茶工25人、江西精制茶工20人,滇茶公司支援茶叶技术训练见习学员20人,宜良实验茶厂雇用5人,共计90多人,交由宜良茶厂殷保良带领。从宜良、玉溪,沿茶马道经峨山、元江、墨江、普洱、思茅、车里等地,历时一个多月到达佛海。同时,范和钧还派人到印度学习茶叶栽培技术及制茶新方法,从国外采购了部分制茶机械,其中有我国当时第一次进口的拣梗机。范和钧通过佛海县政府征得当地土司同意,选择了距离佛海中心集市很近的一块80余亩土地作厂址,他和工人一起辛勤苦干,边建厂边生产滇茶。这样干了两年,终于在普洱茶区生产出了机制红茶、绿茶。佛海茶厂利用与中茶公司的关系帮助边民制普洱紧茶,由佛海茶厂收购,然后用马帮驮运到缅甸景栋、当基,再转火车至仰光,搭轮船到印度加尔各答,转运到西藏边境成交,从而发展了紧茶生产。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到东南亚地区,盯着中国西南部,佛海曾遭日机轰炸,因此昆明的云南中茶公司电令佛海茶厂职工全部撤回昆明。范和钧在工人的请求下同意延期10天,把厂房全部建成后再撤走。全厂上下一条心,加班加点地赶装发电机。一周后,机房发电,佛海小镇有史以来第一次亮起了电灯。第二天,全厂职工将机器拆卸装箱,驮运至思茅或寄存民间,除护厂人员外,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全部撤退。范和钧为创办佛海茶厂写下了历史性篇章。 zOS2j9S5urZU+PPtzFrn/uCXvOrooRFvSTc/3x/LpNcd1bu9ZJX0zzPxD9eaeE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