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家脚的斜坡园地里。其从古至今虽一直为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但鲜为外界所知。1991年3月,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先生根据群众反映和澜沧县茶厂副厂长吴应明提供的信息,上山找到了这株大茶树。他丈量了树高、直径、树冠、分生枝干,收集了落在地上的茶树花、果和壳,拍了照并收集了茶树主人魏壮和家采摘加工的晒青毛茶。经观察分析后,他认为这棵茶树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最大一株。为了进一步考证这株大茶树的植物学特征、树龄及其价值,经何仕华先生提出,由思茅地区茶学会、地区行署外经贸局、农牧局联合组织了茶叶专家分别于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上山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将采摘的茶样送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化验分析。最后得出的茶树所含化学成分、细胞组织结构结果虽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从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来看,又与野生型茶树接近,树龄判断为千年左右,由此初步认定它是介于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类型。对此,《中国科学报》于1992年1月28日刊发了《云南发现一棵茶树王》的报道,并引起海内外关注。澜沧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受到了思茅地委、地区行署领导的高度重视。1992年9月下旬,何仕华先生和笔者陪同时任地委书记李师程先生及澜沧县领导再次上山考察,为即将于10月召开的云南省内外茶叶专家的考察论证会及有关保护管理措施做了研究安排。

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1992年9月)(黄桂枢摄)

1992年10月11日—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澜沧县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应邀参加考察论证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安徽农学院、湖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两个地州有关单位的教授专家和代表46人,笔者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这次考察论证工作。专家组由与会的20位茶叶专家组成,在思茅地区茶学会考察的基础上,经过现场测量、取样观察、茶样品尝,得出了共同的鉴定意见:邦崴古茶树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较密,树高11.8米,树幅8.2米×9.0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高0.7米,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茶树叶片平均长13.3厘米,宽5.3厘米,叶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有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质厚软,叶齿细浅,叶脉7~12对,叶背、主脉、叶柄多毛。鳞片、芽叶、嫩梢多毛,芽叶黄绿色,节间长3.7厘米。花冠较大,直径平均4.6厘米×4.3厘米,花瓣10(9~12)枚,有微毛,花瓣平均2.3厘米×1.5厘米,雌蕊高于雄蕊,花丝平均173枚;柱头多为4~5裂,花柱平均长1.34厘米;子房多毛,萼片5枚,平均4.3毫米×4.3毫米,绿色,外无毛。边缘有睫毛,内有毛,花梗长平均1.34厘米,苞痕2~3个;果径平均2.8厘米×2.5厘米,果扁圆或肾形,果皮绿色有微毛,外种皮上除有胚痕外,还有一下陷的圆痕。抗逆性强,未发生有冻寒或早寒。适制红茶、绿茶,当地群众常年采制,品质良好,绿茶(春茶炒青样)滋味鲜浓。综合树形、叶片和花果形态,专家组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型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型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关于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树龄,多数专家估算在千年。专家组一致认为,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利用同源,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特定名为“邦崴古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对研究茶树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农业遗产与农艺史、地方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考察论证会全体专家代表一致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发现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我国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茶史、世界茶史增加了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1993年4月,在思茅地区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自登山考察和研讨,与会代表在树旁立了“保护古茶树弘扬茶文化”的纪念碑。笔者从邦崴周围的新石器考古和民族学资料开始研究,提出了邦崴古茶树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进行“科学实验”的结晶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认同。此观点被刊载在1993年4月的《人民日报》和美国的《世界日报》上。华南农业大学学者李斌在做了微观研究后得出结论:“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古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对称性更高,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4月17日)载:“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思茅。”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吴文波摄)

香港《文汇报》1993年4月15日报道:“世界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同一天的泰国《新中原报》载:“云南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次日的菲律宾《世界日报》载:“云南省思茅地区,世界茶叶发祥地。”中国台湾《壶中天地》杂志1993年第49期,刊载了与会台湾代表陈怀远先生拍摄的澜沧邦崴古茶树大幅照片。美国加州杂志《纳西通讯》1993年第2期刊登了美国与会代表娄杨丹桂女士写的文章及澜沧邦崴古茶树照片。印度《阿萨姆评论》杂志1993年第4期、第5期,连续刊载了与会的广东学者丁俊之教授写的文章《普洱茶特色》及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照片。中国《农业考古》1993年第4期和1994年出版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载有何仕华、邱辉、李斌及笔者等的研究论文。日本《茶道杂志》1995年第8期载有相关文章和照片。中国于1997年4月8日发行《茶》邮票一套,第一枚《茶树》就是澜沧邦崴古茶树,笔者提供了论文根据。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已闻名世界,它成了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坐标和“活化石”,它的存在和发现解决了100多年以来“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印度《阿萨姆评论》登载的图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0fqnckKXKH8QARMQeLklsaEoBfWIlarygWinlNO/33kDnVNYTuyq8SD3LCHf93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