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的介体、环体等都发生了巨变。思政育人需要转型升级,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也要重新谋划、重新布局。因此,思政育人要守正创新,要稳中求变。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不但要创新育人模式与路径,也要立足新时代,开拓进取,为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培育新动能。
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思政课改革,把思政课从“干巴巴”的教学状态转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活力课程。 “干巴巴”表明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方法单一,理念落后。这些特点导致课堂气氛不热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畏难情绪,不想潜心学习理论,更缺少实践活动的支持,拉低了育人效果。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提出正是在破解这些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政课育人方法,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政课的相关理论讲透、用活,与社会实践相融通,形塑育人新平台与新模式,开创思政育人新局面,形成育人协同合力。一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体现辩证思维,是辩证法在思政育人中的实践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法是我们深刻分析与认识问题的重要科学方法。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面临复杂多样的问题,应当运用辩证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进思政育人迈出新步伐,提升育人效果。践行联系的思维方法,把思政工作同与其相联系的要素对接起来(思政课老师、辅导员、课程思政等),推进师生不断互动,关联性不断增强,相互促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突破了既有思政育人手段,不断拓展思政育人新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思政课为主导、其他思政育人资源为辅助的模式,不断拓展育人渠道,形成育人新局面。二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体现系统思维的方法。《人民日报》曾经提出,“‘大思政’是一门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务,学校单一主体实施还不行,需社会各方参与,协同发力。高校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狠抓共管,打造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部门做好其任务、社会各界协同配合的育人新格局,健全讲好‘大思政’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系统思维必然内嵌于此。系统思维就是调动思政育人的多种资源,让多种力量运用思政资源开展育人工作,每个育人主体都是大思政格局这张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共同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开展系统工作。这些资源及人员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案、周密的安排,进而使“大思政”育人达到预设的实效。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注重实践,凸显实践思维的重要地位。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不仅注重思政课程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思政理论,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对接。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在理论讲深、讲透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如课堂中的理论实践探索、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规避理论教育的枯燥、低效,让理论指导实践,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固定不变,要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与学生发展特点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开拓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面临许多新挑战: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袭、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网络多媒体庞杂信息的滋扰、精致利己主义的干扰、严峻的就业形式等。这些因素要求高校思政育人不能因循守旧,要依据总书记的指示,因时创新、因事转换、因势开拓前进,不断引领新时代思政育人取得新进展。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思政育人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目标。“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或道理,而是在于教学生如何从实践中发现真理或道理”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可以引领青年大学生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社会实践,运用理论来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探析实践问题的本质,进而培育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思政育人方向明晰、目标统一。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方面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引领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中确立目标,谋划好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价值指向与旨归,突出“思想意识”的引导与渗透方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不断改变着既有育人观念和方法,注重思政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是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的重要引领力量。在此情形下,“价值观”“思想”“意识”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内核。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高校厘清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者都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都要落实,缺一不可。高校思政育人是高校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无思政育人功能,则高校无思想,尤其是先进思想,失去了精神之源,毫无生机,是一种不完美的高等教育。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能够把思政育人、理论灌输、素质教育完美结合,打造有情、有味、有深度的育人格局。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思想指导下,高校思政工作可以拓展与内隐到教育各个层面、各个场域,实现人、时间、空间三维一体涵盖,做到思政育人与日常育人的相互促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这种格局让高校内涵式发展有了厚实的基石,即理论灌输、技能教育、价值观教育不断融合,育人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体现育人工作的丰富性、有效性与立体性。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能够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发展目标,健全各项育人制度,优化工作格局。同时,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构建中,高校能够借助思想育人的“思想”动能,优化服务体系与服务内容,使青年大学生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如此一来,青年大学生素质提升与育人效果提升同时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实至名归。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育面临更多的任务与新挑战。此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高校集学术、教育资源于一体,应当为社会发展培育与输送高素质人才,成为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与基地。为实现这个目标,高校要转换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构建,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迭代演进进行优化,培育大学生的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素养,契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全面育人服务。其中,思政教育是培育“道德”及政治素养的重要抓手,是人的精神不断丰盈的重要推手。由此可见,思政育人是全面发展培育人才的重要一环。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说,人的发展既是物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人精神不断满足的过程,是精神与物质双向发展并实现的过程,可以推进人超越自我、丰富自我,成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这类个体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高度一致,能够以个体发展推进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人是社会之人,在社会中不断进化完善。在社会化进程中,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知识及技能,并融合社会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与社会深度契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力量。在此情势下,人化为真正的社会之人,个体与社会不断融合、不断联系、不断相互促进。其结果是:人的个人价值逐步实现,社会也不断发展,完善人自身发展的各种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对个体来说,要获取社会资源,必须正确处理“个体与环境”“自我与他我”之间的关系,做好自己的社会定位。这种角色的形成需要多种力量的推动与多方面的助力。诚如马克思所言:“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这明确提示我们,个人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更应谋划长远与将来。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高地,要培育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进入新时代,各项制度优势不断显现,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更加理性与平和,对权威不再盲目膜拜,而是转向认真思考,不断探索。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解决和调适,更倾向于根据自己对道德法则的理解。 他们更加重视自身与社会的契合点,“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群体、人民和祖国之大我之中”,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自身发展,更要依照社会需要,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体现社会发展趋势。这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个人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个性化、多层性特点,其原因在于个人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推进。这种相互融通中,个体要求社会发展尽量满足与支持自身发展。在此情景下,个体可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推动个体价值的逐步实现。如个体不顾社会环境的实际,逆潮流而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个人与社会之间必然产生矛盾,社会成为个人发展的阻碍,个人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个体价值难以实现。因此,个人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配,个体价值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这也是高校育人的价值旨归。而思政育人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思政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引导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人的思想认识与道德素质水平,让人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独立个体,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为社会所认同。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就要以育人为基础,引领人融入社会,主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自己,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人才关乎中国未来,关乎民族复兴大业。人才是世界各国发展最重要的竞争资源,也是各国关注与培育的焦点之一。新时代,育人有明确的目标,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大学是培育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立德树人责无旁贷、责任重大。这个任务既是国家发展、未来竞争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进一步优化思政育人理念,消除思政课育人的“孤岛”现象,引领各方力量都参与育人工作,使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有了落脚点,全员参与育人。同时,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家庭与社会,全方位育人逐步落地,立德树人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人们育人的重要目标。在特殊时期,“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了更好的应用场景:思政育人可以结合特殊场域,让青年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田、社区、边疆、红色基地等,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服务,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时代的变化让思政育人有了更广阔的育人空间与时间,价值观确立与知识理论讲授有了更好的素材。这可以化解思政育人面临的各种难题,弥补思政育人的社会实践“短板”,让理论与实践对接有更多的切入点、更多的热点与亮点,可以引领思政育人转变观念及育人模式,通过大平台、大视野、大师资提升人才的政治认识与政治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新道路。因此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使立德树人有了坚实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