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大思政”是不同的育人方式,二者育人的视角与育人方式不同,各有侧重,产生与发展的时期也不尽相同。但二者也有诸多的相同点:都是以育人为旨归,均隶属于思政教育,拥有共同的育人思想与育人方法。二者应相互促进,共同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培育高素质的未来人才为最终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首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意味着立德树人被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更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此后,立德树人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育人”及“大思政”相互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与重要载体。高校是社会人才重要来源地,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着力解决“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些重要问题,让这些问题有明确的破解思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书提出了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应当以育人为中心工作,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这一过程中要求高校各部门、每个员工都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利用好各种育人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也可以利用课程设置,把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通,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各项考评,让学生成长过程与思政教育过程相向而行,把立德树人融入整个教育进程。由此来看,大学生的成长不仅在学校小课堂之中,也在社会大课堂之中,成为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的重要发力点。课堂与社会成长也需要线上线下、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的介入,这样才能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让育人资源互融互通,为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提供思路。
“大思政”体现思政发展新格局,是思政发展的重要方向,“三全育人”是其构建的重要原则。思政工作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心,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借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来实现,这也是大思政的重要目标指向。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统领,打造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大思政格局立足“三全育人”理念,将“三全育人”方式与方法演变为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与新体系。大思政格局在“三全育人”的支持下,能够体现育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总体协同性,是契合时代发展的一种育人系统。为此,高校要依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运行规律,把“三全育人”各种方法、理念内隐于大思政格局之内,把高校思政育人时空拓展至线上、社会与家庭,使育人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大思政格局是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要依托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三全育人”的每个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现,都需要凝聚合力,要求各个过程的无缝衔接,进而实现全方位联动,达成育人目标。大思政格局涵盖了全员育人的合力,让全员都成为育人的重要力量,进而引发全过程育人,引导全方位育人走向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由此看来,大思政格局使“三全育人”从理论走向实践,充分发挥思政的育人作用,促进“三全育人”更好地开展实践,不断走向成熟。
体系完善是“三全育人”构建与高校大思政实践的推动力量。搭建一体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与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加强与完善思政工作的两种方法,可以推进理论与实践层面互通互融、相互促进。从系统化视角来说,一体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与大思政格局的实践都由层次、要素、环节构成,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的系统。从运行层面来说,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需要系统之间各要素联动,相互支持。从过程论来讲,“三全育人”与大思政格局的实现都要依靠思政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环境文化教育、育人评价、社会教育资源等。从要素层面来讲,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要包括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客体、教育的环体、教育的介体等。这些要素能够使“三全育人”得以落地,逐步推进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从整体上提升立德树人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