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格局的多维度解读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是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依据。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

1.全员育人

“全员”是指育人是校内全体职工的责任,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高校视角来说,全员包括高校的各类教师,如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也包括学校的各类工作人员,如校领导、院系领导、党建与思政专职工作队伍、学生自身、辅导员等,还包括各非思政专业人员,如教辅人员、管理部门人员、服务部门人员、后勤人员等对育人产生间接影响的群体。 另一方面,高校校外的多种力量也是全员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家长、企业、社会力量。他们可以与学校协同,共享资源,进而形成家校社育人体系。“全员育人”更多地着眼于大学生育人队伍的构建,从育人主体上强调育人队伍的重要性。高校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育人方向,协同发力,共同育人。当然,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不同,育人的方式与方法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都应依据自身岗位特点与岗位职责,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悄无声息地将育人目标渗透到工作生活之中,实现“育人无处不在、育人无时不在、育人无人不能”

2.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着眼于时间维度阐释育人工作。它把思政工作内嵌于大学生学习及就业过程中,涵盖其生活、学习。这也显示,思政工作不止步于课堂,也覆盖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准备工作,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全过程育人立足思政教育的持续性与一致性。高校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要聚焦全过程育人要求,吸纳各种育人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精准思政教育,连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学习、实践、生活)。同时,全过程育人也要依赖系统的思政教育资源,依靠大思政格局,高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标大学生成才成长,彰显思政育人价值。

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要义就是充分利用多维空间,吸纳空间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打造出育人的立体空间。随着科技的迭代发展,既有线下育人空间已经被打破,网络成为育人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繁多,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空间汲取多种信息,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线上教育已然成为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空间中既有的负面信息成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阻碍,影响了思政教育功能的高效实现。全方位育人要以线下育人为基,勇于拓展线上育人新空间,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主要任务,打通线上与线下育人堵点、漏点、盲点,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政教育。这就需要高校在构建思政大格局的基础上,协调多种教育资源,优化线下与线上育人空间,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培养与形塑其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强化其政治认知。

从逻辑发展视角来说,全员育人(全体职工)、全过程育人(全时段)、全方位育人(全空间)从不同维度开展育人工作,是大思政格局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紧密相连,各有侧重,共同形成和组建了大思政格局的育人合力。全员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基石,唯有全员(全体职工)都积极进行育人,都把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有实现的可能,才有可能让“立德树人”这个主要思政教育任务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位,优化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全过程育人让全方位育人及全员育人有了可靠的抓手。全员育人需要大思政格局内在的资源支持,如课程的开设、教育资源的调配、课程思政的加入、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等,联结校内及校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需要各种思政教育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在整个过程各个时间段开展育人工作。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全过程育人推动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依照思政教育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全过程育人与全员育人提供助力与保障。在思政大格局构建中,全方位育人延伸了全员育人的主体,引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形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全方位育人也让全过程育人有了重要的推进力量。全社会都参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大学生思政教育被纳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进程之中,时时处处有教育,使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有了多维保障,最终能够达成目标(如图1-1所示)。

图1-1“三全育人”逻辑关系

(二)“三全育人”的特征阐释

“三全育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系统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是具有整体性功能的有机体”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三全育人”是多种资源的统合,进而引领大学生提升认识,形塑其价值观,形成育人大格局。“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一种理念,更是践行思政育人的有效手段。高校如要发挥“三全育人”的持久性与有效性,必须系统化地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合力。因此从主体视角来说,“三全育人”强调各个育人主体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推动育人的各项任务及目标顺畅落地。系统性的思维要发挥作用,高校就要完善“三全育人”的系统运作机制,协同多种育人主体的力量,通过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建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的育人系统, 团结协作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2.全程性

大学是提升大学生各项才能、锻造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场域。依照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依照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思政教育(包括三全育人)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创新、更新、完善的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依据他们群体发展特点及规律来更新与完善,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全程性旨在发现思政教育的各个堵点与漏点,让高校思政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运用思政教育的各种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坚定政治信仰,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全面性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于‘全’”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重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提升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调动各种要素,依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明确时代使命,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同时,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还要推进全员育人。为了提升学生素养,高校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思政教师主动作为,还需要其他任课教师、党政工作者、辅导员、教务工作者、后勤等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形成育人的系统合力、开放性格局,着力打造一个良性的育人系统,提升整体育人效能。

二、大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近年来,大思政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理论术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分量不断提升。一方面,大思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理论视角,并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工作须协同创新,把思政元素嵌入育人的多个环节。

(一)大思政内涵

对于何为大思政,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未有统一定论,但是基本都认同大思政既是历史的命题,又是时代的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发展,大思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基于此,本书提出,“大思政”主要指在高校内部力量、社会多方力量、政府多个部门、各个用人单位、大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形成育人合力,激发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效运用各种育人资源(课程、政策、人力、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架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等各方面资源系统整合在一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大”育人体系有机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系统、协同、多元、多维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大思政”格局之表征在于“大”,即社会各方面、高校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其核心在于“合”,即发挥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力量,形成合力。 概言之,大思政从本质内涵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教育观、一种多维协同工作观、一种应然状态。

大思政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教育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为大思政提供了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通过思想引导大学生,影响大学生的观念,进而引导他们的社会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思政是一种多维协同工作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需要落实多维协同工作方法,这也是落实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最重要力量,也是“三全育人”开展与落地的引发力量。高校要以构建“大思政”为目标,结合“三全育人”要求,调动与使用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深挖校外各种可能的育人资源,优化组合,选取最优教育资源,善用历史题材,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育人平台,打造素质教育的“育人资源库”,使大学生群体能够自由查询所需的资料,开展自我教育,促进自身发展。

大思政是一种应然状态。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多元化影响着国内高校的教育环境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的需求,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构建大思政格局,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成为把握未来、富有朝气、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思政特征

1.全体参与性

大思政超越了狭义的育人观,构建了广义的育人观。广义育人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体参与性。狭义的育人观一般指的是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生活学习管理、纪律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其目的就是保障好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维护好学校学生政策的正常执行,维持好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而广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工作的范畴从常规的管理拓宽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高校各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是某一部门、某部分人的事情,而应该是高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即是全体参与的工作。

2.系统优化性

系统论提出,系统由各部分组成。系统内部各要素要优化组合,实现整体功能最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可以分为若干各具功能、各显特色的子系统。大思政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达到整体的育人效果,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子系统功能,达到优化的系统功能最大化。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通过整体系统的思维,统筹做好思想政治各项工作。大思政格局下要统筹做好规划,包括各类思政工作人员的配备、各类部门的工作、思政工作的内容等,以利于发挥目标一致、方向一致、协同一致的效能。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客观到主观、时间到空间、梦想到现实的统一。各个要素各司所职、各具特色、互有联络,为高校大思政工作塑造一个立体化、多维化的育人体系。

3.信息共享性

随着大数据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词,它的应用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也受到较大影响。大数据掀起了广泛的思想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可以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5G等现代信息技术,把形式多元、内涵丰富、方法灵动的工作方式与新思想理念等交流分享给其他群体或成员,让思政工作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育人效能。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5G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性特征,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共享。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化平台的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将与时俱进,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通过二者的互融互通,实现大思政格局下信息共享和育人实效的最大化。

4.育人渗透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的论断。这一论断为大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讲究的是方法的多元化,是对传统一元灌输法的超越。育人的渗透性侧重于渗透面、渗透点、渗透力的运用,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田。大思政格局下,无论是在育人方式还是育人方法上,都更凸显人文化、情感化,是对学情之新、实践之新的方法之答。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育人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使二者相互渗透、共同发力,实现效果的最优化,从机制上有效衔接,在育人上灵活结合。 OQtgHqpUXjmKtr6lO9DQLfE78NcGFd5PPjnN5/uH75Ku7sItoc/768cTw26YK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