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概念

2.2.1 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经济波动以及人口膨胀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的发展观念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转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农药的使用污染了自然环境,一时轰动了世界并且影响深远,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完整而系统地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并签署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种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强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并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政府/组织层面的相关概念如表2-5所示。

表2-5 可持续发展政府/组织层面的相关概念

不同的国家政府和地区组织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关注的是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提高资源承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并实现社会、自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联合国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国家沿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能力,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及其生态的和地理的条件。由世界著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联名发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一文中,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为:如何维持地球生存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也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Hansen(1996)认为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能力,可以用特定系统的功能水平逼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概率去度量。不同的学者将系统界定为生态系统、区域综合土地系统、城市系统等。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研究如表2-6所示。

表2-6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研究

牛文元(1994)较早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内。他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为:一个特定空间可持续发展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约束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内的概率,也就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其定位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内的子系统相互支撑和保障目标的实现。陆大道等(2000)强调系统内的要素支撑和保障,他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的各要素对发展的支持与保障能力。万劲波等(2005)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家或区域理想目标能更快、更好地变为现实的能力,具体操作包括转变与改进发展模式、统筹更为广泛的发展要素、实现环境社会系统稳定演进和获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整体增益。张秦(2013)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非现实的)可能性或潜力。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过程。李玉恒等(2019)不仅关注到系统内部,还进一步拓展系统和系统外部的关系,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发展弹性的过程,发展弹性是一种应对外界干扰的综合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于国外学者倾向于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看作一种价值导向而言,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界定依然遵循了硬件和软件系统持续性的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实践应用性,进一步探讨和描述构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要素。国内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研究如表2-7所示。

表2-7 国内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研究

总体来说,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可变现能力,通过设定目标、战略或系统、模式等形式实现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的质量稳步提升,使环境与发展、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竞争与公平之间平衡相协调。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已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因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不同尺度系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表征着不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程度。已有研究多关注大尺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不能忽略在小尺度上的更精确地度量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为社区政策的制定和各种管理机构对社区资源的再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2.2 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学术界对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连片特困区自我发展能力、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往往将地区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地区内部各因素的协同创造能力。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包括农户、牧民、贫困人群等的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即使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学者之间有差异,但其主体思想都是依靠自身的能力促进发展的。微观能力研究的是个人自由和影响个人自由的社会因素。1999年,阿马蒂亚·森提出关于“自由”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剥削、贫困和压迫,包括长期的贫困与得不到满足的基本需求,大范围的饥荒,对基础的政治自由和基本的自由权的侵犯,对妇女的利益和主体地位的严重忽略,对环境及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维系力不断加深的威胁。陈作成(2013)认为自我发展能力就是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来开拓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充分发挥生产力整体功能的作用,在面对任何灾难时,均具有自理、自治、自强的能力。在现有研究宏观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领域内,传统经济理论对学者产生较大影响。较为典型的“自我发展能力”概念由鱼小强(2002)提出,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内部的经济效益和地区积累能力。李盛刚(2007)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多方面和谐、平衡、长效发展的能力,是促进发展最根本的要素。王科(2008)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当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总和,总体概括区域内自然、物质、人力和社会四个资本的积累情况。徐孝勇(2016)认为,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自然生产能力与社会生产能力的总和。其中,自然生产能力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生产力包括经济集聚力和社会发展力,二者共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推动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苏欣等(2017)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不依靠政府补贴,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可以实现持续经营。本书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发展能力演进趋势为,从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模型使用自身能力(viability),到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支使用内生增长能力(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再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现在的自我发展能力(self-development ability)。 qJ1/Su2CgyxgRTDVPd+jJbAW0ADQtpCULKMCPj7bQGp2mtltzg6qD5iofXXNU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