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而不同的组织机构也可以为其提供支持。这些机构包含公共行政机构——正式的政府机构,以及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我国被称为“事业单位”),如公立学校等。我国的高等院校(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还包括成人院校等)是非营利性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一般来说,是利用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等为学生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可以称之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
高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向公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只有正确认识到高校体育服务的重要性,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服务的职能。高校在体育公共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各种体育公共资源难以和社会产生深刻的联系,在直接为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我国目前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大环境下尚未较好地发挥体育公共资源的优势,因而,如何利用学校体育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等部门的重要议题。为使学校体育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全国7个省(市)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拉开了学校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序幕,众多学校开始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社会的尝试。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对外开放只是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一部分,随着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寻求学校尤其是高校其他体育资源为社会服务的途径显得越来越重要。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可以解决以上问题。首先,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整合社会资源,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市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产品,以保障市民体育权利的实现,而高校具备相对丰富的公共体育资源可供整合利用。高校拥有资深的体育专家,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及教练员,整套的体育教学、训练与组织经验,相对充足的体育场馆(地)设施等;具有体育项目多样化、新兴项目易研发与推广,以及社会服务时间和体育公共信息资源相对充足的特点。其次,高校体育组织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体育部门、体育社团及相关的宣传部门对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体育发展动态和体育赛事等信息的掌握较为全面。所有这些均为高校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信息及组织等基础,能充分满足公民的体育需求。因此,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普通高校可以向全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同时,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对缓解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加强高校体育公共资源直接服务社会,甚至对构建多中心、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是指高校作为供给主体之一,向校内外公民提供体育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设施等,旨在满足公民最基本与最直接的体育需求,实现公民的体育公共权益。作为多中心、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包括高校大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以及社会公民,其目标在于为公民体育公共利益服务。然而,高校所处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异质性造成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本书从文化视角探讨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在高校中的影响因素。
为确保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顺利开展,服务的质量须妥善保障,同时,服务的便捷度、公平性、安全保障和舆论宣传等均需兼顾。
首先,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便捷度至关重要。有些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或者外来人士发现,他们所在地区的健身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大多数校内外人士都期望所在高校或居住区域附近建有健身场所。此外,大部分人希望高校能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服务,如阅读体育相关报纸杂志、开展休闲活动、普及健身常识等。甚至还有一些人希望高校提供免费饮品、运动服装和器材销售等服务。
其次,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优先考虑因素应当是公平性。高校体育公共服务需兼顾公平,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促进体育公平,并争取社会支持,以推动普及群众体育运动。这一目标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相符,即推动公民体育共同利益的实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应该面向大众,惠及广泛人群,而不是仅关注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要谋求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
最后,对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而言,加强安全保障和舆论宣传是至关重要的。在校园内,安全保障是制约高校体育设施开放和活动举办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舆论宣传则是提升高校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关键手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能否保障体育活动的安全是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倘若高校不能有效处理安全问题,那么提供给学生和社区使用的体育场馆与场地将得不到广泛使用,大学生参与社区运动服务的程度也会受限。此外,高校通常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体育宣传,如电视广告、传单、宣传栏、名人代言、体育赛事等。有些大学则更加注重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和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如面对面沟通、专人收集反馈信息、网络论坛、留言板、电子邮件以及意见箱等,为建立交流桥梁做出努力。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受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体育意识和消费能力的影响较大,这些因素也是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参与意识强、体育意识浓、消费能力高的服务对象更愿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反之则参与意愿不足。
高校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坚持“科教兴国”和“科教兴体”的方针,依靠科学技术提升体育人才素质,并推进体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必要途径。高校是实现“科教兴体”战略的重要力量,其在体育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在奥运科技攻关和普及全民健身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是全民健身服务的重要构成部分,与高校体育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所以,高校的科学技术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也直接影响其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高校内外对体育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校内外公民的客观需求,高校正逐步增加向外提供体育信息和与服务对象交流的渠道。当前,现代化信息服务方式已取代传统服务方式,成为高校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的趋势。随着科技的逐步提升,21世纪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高校是人类智慧与信息的汇聚地,对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逐步提升高校体育科技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必要手段。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
体育硬件设施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的基础条件。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均配备了不同规模、不同质量的室内综合体育馆和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推进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师与多数大学生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引导者,能够组织和指导服务对象开展体育活动。在这些人中,体育教师扮演着指导人员的主力军角色,他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充足,具备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精湛的体育锻炼知识和优秀的实践技能。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中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学生是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受益者,适当组织可以让他们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贡献者。尤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爱好者和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他们的积极性能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要想体育教师和大学生都能为本校的体育公共服务尽一份力,学校应当给予对应的支持、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和适当的经济补贴,并提供更多的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以场馆和人力资源作为必备条件,二者分别为硬件和软件因素,成为有效开展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为此,高校应将现有场馆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目标。
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因素包括高校体育专项资金投入、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程度、高校领导重视程度、高校内部组织与管理,以及政策法规支持程度等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因素。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实现,与高校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量以及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经费源于政府拨款,其他高校则通过开设培训班、俱乐部或获取社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利用体育场馆及师资等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例如,为了自我发展,海南大学采用了“以场(馆)养场(馆),自我滚动”的发展模式,通过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如开放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收取服务费用,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管理目标。另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通过社会赞助,3年筹集资金26.8万元,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校内部的管理和组织,学校领导对体育服务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都会直接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中,获得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与管理也是必要保障。此外,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必须拓宽经费来源,创新管理机制,以实现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
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教育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兄弟院校的体育服务水平,均是制约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品质的外部环境因素。任何一所高校的体育工作都必须适应特定环境才能开展,为了促使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有效开展,还应当考虑周边地区经济、教育水平和兄弟院校的服务状况。这是影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也是其发展成长的重要条件。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信息的高速发展,高校体育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和教育的日益一体化,全球范围内的体育潮流对高校体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教育必须迎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需要高校以新的观念、视角、思路和策略来调整高校体育工作。
本书把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种,即行政供给发展模式、市场化机制供给发展模式、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和混合供给发展模式。然而,这四种模式均存在其不足之处。所以,在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中,需要对这四种模式进行科学运用,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尽管高校的行政力量并非唯一的参与者,但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中,行政力量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行政力量本质上对大部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起着主宰或者主导的作用。高校可与相关行政部门合作,将体育公共服务委托给这些部门;也可遵循政策,由高校提供外部环境、内部政策和制度支持,授权系部或者体育公共服务委员会等机构承担具体服务任务。高校还可以吸纳学校体育教师、学生或者学校内的体育社团等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
市场化机制供给发展模式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并且应用于某一领域,借鉴其优势的过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责任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得以分离,同时,高校也需承担监督其体育公共服务过程的责任,以确保服务质量和效应。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机制供给发展模式主要包含合同外包、用户付费、凭单制和提供补贴等。
自愿供给发展模式是指高校成员,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凭借志愿服务与互助等方式,参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活动。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在过去的几年里,伴随人们体育精神和文化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活动开始采用自愿供给发展模式。
一方面,自愿供给发展模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例如,体育爱好者可以选择自愿合作、自由参与或加入俱乐部等方式进行自愿协助。自愿供给者将其个人爱好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服务,并以此解决体育公共服务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自愿供给发展模式也为高校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示范效应,促进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向更广泛的群体延伸。另一方面,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作用。而这种辅助作用可以解除纯粹的行政供给对短期服务效果的限制。在自愿供给发展模式下,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得到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覆盖,也使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底层需求并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激发服务方式与效果的创新性思维,让服务过程更加高效,服务成果更加优质。在实践中,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已经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通过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团结和利用社会上最广泛的知识技能群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也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动力。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推行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改进效果,为提升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自愿供给发展模式是推进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成员可以参与进来,虽在经济和时间成本上投入较小,但获得的回报丰厚。同时,自愿供给发展模式也让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于此。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愿供给发展模式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将持续增强。
混合供给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供给模式,包含行政、市场、自愿供给三个方面的特征。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种类多样,导致其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和特征的丰富性。混合供给发展模式综合了以上三个模式的特征,彰显了其独特性。混合供给发展模式由于其独特性而具备更大的灵活性,相较于其他供给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优点,避免缺点,是一种比较优越的供给模式。混合供给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多样,针对大学生的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一般运用行政供给与自愿供给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校外公民,则运用行政供给与市场化机制供给的混合发展模式;有时面向校内外公民提供服务时,也会有三种发展模式结合的情况。因此,要充分发挥混合供应发展模式的弹性优势,就必须注意多种发展模式的组合。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模式有四种,这四种模式又各有优点。行政供给发展模式一般情况下规模大且影响力强,但受规模和影响力等因素影响的短期效应比较突出。相比之下,自愿供给发展模式更具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行政供给发展模式的这一缺陷。基于市场的服务供给模式虽然具备巨大的潜在优势,但其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颇受限制。混合供给发展模式结合了前三种供给发展模式的优点,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对于扩展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