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

邱姗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前沿阵地,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党课在“互联网+党建”的探索模式下应运而生,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各个方面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实践模式,顺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需求,利用好、发挥好微党课的优势特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建工作融合,以微党课为教育载体,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运用

4.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

4.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4.1.2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国民教育养成、中华文化传承和理论研究阐释的重要基地。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构成,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高校党委所担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也决定了这一教育应贯穿高校党建、思政教育以及日常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结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学生特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建设等方面

4.1.3 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

以政治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法治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基础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核心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形式。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校是青年群体实际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交流交锋的重要场域。教育首先面对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和历史演进规律进行阐释,基于高校内部和各高校间师生的日常交往交流,开展符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彼此交融

“五史”学习教育是核心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四个共同”,并强调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五史”学习教育和历史观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构建和“五史”学习的同向同行特征,是高校在历史观层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价值引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根植于文化土壤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的。

4.2 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推进高校微党课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新实践。微党课凭借特殊的亲和力、感染力,成为高校党课的新形式,也成为传统党课的有益补充,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的要求。

4.2.1 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微党课的概念

微党课即微型党课,是指依赖智能终端,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微课”的形式创建的党课教学模式。微党课的“微”主要体现在较短时间里,用小的事例阐述和宣讲大的道理,其最早发端于社区和街道等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高校微党课主动适应新形势,围绕高校智慧党建、“互联网+”党建工作,适应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微党课模式 。高校微党课总体上呈现授课内容贴近学生、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受众群体范围广泛、传播载体新颖高效等优势,在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优化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提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微党课与传统党课的优势

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党课,微党课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学习方式重在理解领悟、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学目标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注重双主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多向情感互动,侧重理念、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微党课注重在较短时间内,运用较小的事例或实践来阐述大的道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短而精、互动式,让党课教育更容易消化吸收,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微党课打破传统教育形式,有效提升党性教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也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构建立体化党建工作模式,图文并茂地讲述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抽象化理论的具体认知,提升党课教育的影响力 。同时,打破传统线下教育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教育时间更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接受党性教育。

3.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用中的意义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基本也是最持久有效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成为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由此明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理应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及各民族全体成员纳入教育对象的范围,做到960多万平方公里所有地区、56个民族全员全过程全覆盖。

微党课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党课教育的多维性,兼顾分割性和系统性,哪里有需要就转移到哪里,哪里有条件就在哪里进行。通过“环境浸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中、生活中、实践中,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 ,贴近生活实际。创新教育模式,拓展党建路径。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党课讲授模式,微党课让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是宣讲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者和践行者。

4.2.2 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运用的现状与困境

1.高校微党课授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微党课授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当前的党课教师来源广泛,包括专职思政课教师、党员干部、辅导员等,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党员干部或高校辅导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不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思想保守,适应网络新媒体多样化能力较差,且自身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增长迅速和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捷的需求。一部分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在授课形式上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微党课这种新鲜事物,对学习强国和学习通等多种软件还不熟悉,难以适应对新时代党课教师的要求。

2.教学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对微党课这种新型党课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党课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按照授课对象的差别把握选题脉搏,学生党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内容设计匮乏、课程内容陈旧

没有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课堂内容缺乏新意和深度,不能紧扣时代主题,课堂设计未能注意鲜活素材的收集,未能把握学生党员普遍关心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

4.3 拓展微党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与路径

微党课应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建共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4.3.1 充分了解高校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需求

深入高校科研教学一线,听取师生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竞赛答题等方式摸底师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掌握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师生群体对此专题培训和学习的需求;通过分析大数据找准高校师生学习的需求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解决微党课学习需求方面的问题。

4.3.2 组建课程师资库、提升教学授课质量

充分利用高校天然的师资资源,吸纳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老党员、专家、优秀的辅导员教师,吸纳优秀的硕博研究生进入搭建微党课技术团队,严格选拔程序,组建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库,打造“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专家”“专职党务干部”“党员师生”等微党课授课师资队伍,定期召开组内研讨会、选题会、小组交流会、共建会。

4.3.3 规范微党课内容体系、保障内容质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应充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深度融合。将民族自尊、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域,推动民族团结常识、意识、义务、责任沁入青年内心深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4.3.4 创新微党课多元主体协同的载体

面对新形势,积极探索和建立“互联网+”开放式与共享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微党课实践育人模式,以“微课堂、微媒介、微互动”三种方式运用于铸牢教育微党课建设 ,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开创网络平台同频共振的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将“第二课堂”延伸至网络空间,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讲授或者表演中,从学生视角分享案例和故事,调动学员积极性。“学生讲、专家听”“学生讲、专家评”,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事、身边人,用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案例把他们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故事和英雄人物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青年学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有参与感、获得感和收获感。

参考文献

[1]方正.数智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样态、风险识别与路径建构[J].民族学刊,2021(1):1-16.

[2]何虎生,张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3(9):1-6.

[3]华锋,金炳镐,字秀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4):41-46.

[4]田月梅,何山河,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4):47-52.

[5]吴春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8):75-77.

[6]王麓淙,刘金林.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24(2).

[7]张劲松,陆豪.“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现状和路径优化——兼谈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8):18-27,181-182.

[8]刘政,郑易平.大数据赋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8):28-33,182.

[9]张亚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3(4):112-116.

[10]吴琼,杨刘保.微党课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3(4):48-52.

[11]施娜,王晓宇,吴明海.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意识三态观”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3):20-28.

[12]张雨慧,艾比布拉·图尔荪,阿布都外力·克热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特征与展望:基于2020—2022年知网文献分析[J].西夏研究,2023(3):3-11.

[13]马小军,王春玲.二十大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义:基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44(8):18-23.

[14]李玲玲,孟凡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义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4):51-57.

[15]狄鸿旭.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1-9.

[16]海路,王洋,张梦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特征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3):10-17.

[17]杨茂庆,周驰亮.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向度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2):29-36.

[18]徐阳.巧用“三段式”让微党课“入木三分”[J].党课参考,2022(16):122-124.

[19]庄璧瑛.基于微党课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4):126-128.

[20]郑园园.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抓手:“微党课”[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S1):25,29-30.

[21]刘继东,凌常清,张竞文,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微党课”教学路径创新性探究[J].科教文汇,2022(10):76-78.

[22]于海会.新媒体视域下“微党课”党建教育模式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评论,2022(4):101-105.

[23]马燕.“微党课”让党员教育“活”起来[J].党课参考,2022(4):98-100.

[24]艾娜,黄洲,邓春晖.高校红色文化微党课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2,42(1):61-63.

[25]王爽,张正祺,田怡.微党课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意义及作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6):43-46.

[26]周良发.微党课:碎片化情境下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7-92. ly/Axx2BXTL0nnyPHHxhkIEs/ZzJfWkCscJEMH82YfUpf9YflVKJsLE1uUFzp1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