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迪力努尔·多里坤

摘要: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明显;融入第二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融入第三课堂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影响力不够。高校要积极探索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推进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的第一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丰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第三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三全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问题 ,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2.1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而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2.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前提。高校作为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国家统一完整的认同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高校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坚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使命担当意识,从而明确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其价值遵循、外化为其行动力。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2.2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2.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 ,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使用灌输法,大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认为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不符,对自己帮助不大,所以不专心听课。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形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互动性不强,以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育方式尚需丰富、完善。思政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的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确保思政课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应尝试各种形式,结合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吸引学生,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二课堂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

当前,高校会开展较多系列文化活动,如运动会、迎新晚会、舞蹈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吸引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学生为了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会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但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活动不多,并且形式不够丰富,从而导致效果并不显著。同时,大学生对于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兴致不高,且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参与感不强,情感融入不够,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感染力,无法调动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活动大多是在以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而在校园的人文氛围营造、新媒体平台宣传、实践教学育人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全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格局上还要继续加大力度,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和举措。

2.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第三课堂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影响力不够

网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从网络宣传的形式来看,大多数高校网络精品项目开发不够,往往是线下活动网上静态呈现或是抽象的历史简单呈现,与新时代大学生互动性、视频化的网络阅读习惯不符,大学生往往是直接掠过或者一刷而过。高校网络精品项目既无法吸引大学生,也难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其丰富内涵。

2.3 “三全育人”视角下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2.3.1 推进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的第一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民族高校开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程,肩负着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备课,可用学生喜爱的语言方式授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过程,可利用多种课堂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课堂辩论、学生时政分享、情景剧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根据专业的不同,改变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融合新媒体,配合网络资源、网络平台,例如通过浏览“道中华”公众号,提升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3.2 丰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大学生“五观”教育。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积极组织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前发放问卷,收集大学生的意向,如想了解的知识及想参与的活动等,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团学组织,加强班级和团支部建设,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如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校园演讲比赛、舞台剧、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活动的方式,将活动的开展结合网络平台,如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将创新的活动方式与创新的活动方式相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可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纪念馆等,以红色景点为纽带,让学生实地感受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3.3 利用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第三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思政,积极开拓网络载体新技术新手段,落实于行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打造校园网络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多种网络平台,从而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宣传环境和校园文化,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高校可利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创新宣传形式,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评论、留言和投票等形式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提高大学生参与性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的最佳效果。高校还可以创新网络表达方式,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再现学习内容,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从而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推进以思政课堂为载体的第一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丰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以网络思政为载体的第三课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3-11-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27/c_112504000.Htm.

[3]张京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一流民族大学改革发展[J].党建,2021(10):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5]新华社评论员.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2018-05-03)[2023-11-01].http://www.news.cn/nzzt/65/index.htm.

[6]王露.以思政课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N+4+3”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1):57-64.

[7]张大林.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21(24):106-109.

[8]崔成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5-06-19(7).

[9]王丽,代宏丽.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6):170-176. jAcmuYMYcEyU60LQWtPrVTaIccn1KARoXcJG4+zh5LuxAVANFH2fjhGvL2EUELN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