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1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向来重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向来重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始终将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位置,坚持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团结带领人民开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接续探索,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的物质基础。

(1)探索奠基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要求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来。毛泽东强调全党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带领人民“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随之改变,全社会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推进动能。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同时,我们党以增强国防力量和促进生产发展为基点,对经济社会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顺势开启了统筹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搭起我国工业体系构建的骨架。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推进,科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向科学进军”势在必行。1956年8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出台,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逐步扩充,科研活动和交流合作有序开展。1963年提出了强调自力更生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技术开始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生产力的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图2-1为1952—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图2-1 1952—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改革开放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要求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切入口充分解放科技生产力。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将生产力从制度藩篱下解放出来,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产的充沛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依据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发展规划,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1986年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旨在攻克高新技术,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旨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011年的《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旨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这些政策举措加速了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推动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助力了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图2-2为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图2-2 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创新发展期(2012年至今)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科学研判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新阶段,要求以加快生产力方式转型为抓手,切实推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日渐衰弱,亟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支撑经济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顺利转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牵引生产力转型发展。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特别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以来,我国以科技创新主导全面创新为支点,以科技创新主导产业升级为落点,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不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推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解放、发展和保护的协同共进。三代核电、5G产业化、新能源汽车、超级计算、高速铁路、大飞机、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9万家增加到2022年的40万家,国家创新指数由2012年的全球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国内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38580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1210207亿元。图2-3为201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图2-3 201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概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W9i2h7SajBYKlLxdE2Cfrfe+qJ5LAXsCMXGPaa1LsisF5OIlCHrvQ/YUHQw4EQ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