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深圳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面对国内外形势和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年,深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基本盘稳固,新动能增长,实现质与量的同步提升。

一、深圳健康产业发展环境

(一)经济环境

1.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2022年,深圳全年经济稳定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24万亿元,增长3.3%(见图1-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012亿元,同口径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约为9000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708亿元,增长2.2%。进出口总额为3.7万亿元,增长3.7%,其中出口增长13.9%,总量连续30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图1-16 2018-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从行业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7%、4.1%、9.5%。在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13.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34.7%、22.3%。“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强力支撑作用,全年增加值合计增长8.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22.1%。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22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增长19.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2%。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3.8%。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64.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22.9%。

2.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突出

深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202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3322.07亿元,比2021年增长7.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1%。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为5811.96亿元,增长2.6%;数字与时尚产业增加值为3327.74亿元,增长8.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为538.98亿元,增长5.1%;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为1730.62亿元,增长16.1%;新材料产业增加值为364.74亿元,增长21.9%;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为676.78亿元,增长6.7%;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为871.26亿元,增长11.5%。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开放创新能力,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六个一”工作体系,健全“链长制”,提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发展能级,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

3.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

深圳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718元,比2021年名义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2.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0.3%;恩格尔系数为29.7%。按收入来源分,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1157元,增长3.5%;人均财产净收入为6761元,增长0.2%;人均经营净收入为6989元,下降3.4%;人均转移净收入为-2189元,下降1.9%(见表1-8)。

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4793元,下降3.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5.4%。其中,深圳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为13304元,下降2.9%;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810元,下降16.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12296元,下降1.1%;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为2346元,下降6.8%;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为6735元,增长6.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4367元,下降16.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007元,下降15.2%;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1928元,增长27.1%(见表1-9)。

表1-8 2022年深圳居民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表1-9 2022年深圳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二)社会环境

1.居民的健康环境持续改善

健康深圳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在《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书(2022年度)》中提到,深圳已提前达成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的10项主要指标,核心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标持续改善,并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其中,深圳孕产妇死亡率为7.2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1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0‰,深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升至83.93岁。2022年深圳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比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低5.1个和7.1个百分点,分别为29.9%和7.5%。

深圳市政府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展高水平医教研平台。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675.5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3.52%,新增两家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医院,总数达18家;新增7家三甲医院,总数达32家,提前完成三甲医院倍增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深圳市医疗高地建设新里程碑,对深圳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深圳始终坚持均衡布局、扩容提质,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维持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持续高质量供给。截至2022年末,深圳共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01家、卫生工作人员14.52万人,新增社区健康服务机构35家,总数达877家;新增健康场所近400家,全市现有656家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

2.人均体育消费水平领先全国

深圳立足自身发展特色,加快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规划符合城市侧重点的消费发展路径,持续推广“健身+消费”模式,推动体育消费创新升级。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2022年度深圳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深圳体育产业总产出稳步提升。2022年深圳实现体育总产出1354.03亿元,同比增长6.5%;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532.60亿元,同比增长6.0%;体育从业人员达318836人,同比增长1.2%。

2020年至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持续提升且稳居全国前列。从消费规模看,2022年深圳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665.01亿元,较2021年增长7.70%;从消费水平看,2022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3765.2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8.41%,较2021年增加273.03元。

深圳体育产业呈现“制造业占主导、服务业次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模最小”的发展格局。2022年,深圳体育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技研发和品牌升级等方面多点发力,加速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全年实现产出693.64亿元,同比增长8.9%,创造增加值167.34亿元,同比增长8.3%;体育服务业总产出为642.88亿元,同比增长4.4%,创造增加值361.00亿元,同比增长5.1%,总产值仍保持稳定增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产出为17.51亿元,创造增加值4.26亿元。

数字化、智能化推进线上体育运动产品消费升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模式提升了市民参与运动的体验,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总产出为46.76亿元,同比增加7.4%,创造增加值24.98亿元,成为体育产业中的“增长大户”之一。

(三)产业环境

1.持续出台产业利好政策

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条例夯实健康产业的发展基础。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发展壮大“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营收达12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大健康制造业生态体系,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示范中心。深圳的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力争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

2022年12月,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等重要法规,且均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规定深圳每个行政区应至少建设一家公立中医综合医院。此外,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其他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设置中医科室和中药房。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提出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上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指导、中药用药指导、中医居家护理等中医药服务。

《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系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该条例立足于对细胞和基因产业的促进与扶持,通过提高审批效率、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指导服务等支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建设。该条例对细胞采集和储存行为进行规范,包括提高细胞和基因采集效率,降低采集成本,规定通过损伤性或者侵入性手段获取细胞进行的血液样本和组织样本的采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聚焦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推动细胞和基因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定开展细胞和基因领域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应当维护受试者的尊严,保障受试者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退出权以及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等权益;通过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细胞和基因领域保险产品,分担细胞和基因领域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风险,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保障群众利益。

2.营造完善良好创新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之所以能够一次次突破“增长极限”,刷新发展高度,关键在于从未停下创新的步伐。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9%,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7.25%。深圳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中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二。

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共同完成的《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已成为全球创新人才最为向往的“理想之城”之一。根据全球科学家评价综合统计分析结果,理想城市排名前十的包括三座中国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和三座美国城市(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以新加坡、深圳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城市的地位超越了纽约、伦敦、东京、旧金山等具有影响力的传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见图1-17)。这显示了当前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网络中掀起了新一轮变革的澎湃潮流,新兴城市在拥抱信息时代、提供创新机遇、研发组织创新和政府治理创新等方面都体现了显著的后发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和资本加速汇聚,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新高地。

图1-17 科技创新理想城市评价综合排名(部分)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打造全球创新人才向往之城。近年来,深圳实施了从人才计划、奖励补贴、税收优惠到安居保障、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有效的科技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和一系列基础设施保障政策,充分发挥了政策的引才聚才效应。依托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流动便利优势,深圳吸引了全球大量科学家的目光,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把深圳看作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的热土。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7人,院士总人数达到94人,高层次人才累计超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多年来,深圳全面推进科技、产业、管理、金融、文化、行业模式等方面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为特征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整个城市正成为一个大的创新创业“孵化器”。

在2022年关于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生活城市的调查中,深圳跃居榜首(见图1-18),北京、上海进入前五名,这证明了中国城市综合宜居环境的显著改善,特别是深圳作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关注。

图1-18 2022年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生活城市排名(部分)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向国际创新生态标杆城市稳步迈进。深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加快建设深圳零一学院、深圳科创学院,优化外籍人才服务管理。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设立产业子基金,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工具,设立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专项计划。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推动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圳市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3.全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国际竞争力和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于2022年4月出台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开启营商环境5.0改革,提出200项改革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在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过程中,深圳将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打通阻碍投资兴业的痛点、堵点。通过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深圳大胆闯、大胆试,在全国率先放宽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准入门槛,落实市场准入24条措施,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与隐性壁垒。开放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先行先试,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同时针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诉求和期盼,连续出台助企纾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联动生产促消费、工业稳增长提质量、推动经济稳定增长5方面“30条”措施,全力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经营成本,已落地减负资金超15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53万家次。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田、示范区,深圳肩负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通过创设“大湾区组合港”通关模式,2022年深圳港已累计开通26个组合港点位,覆盖大湾区近90%的城市,通过组合港模式实现的进出口吞吐量超过19万标准箱,组合港水中转集装箱的进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5~7天压缩至2天,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深圳还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跨境活动的企业信用报告格式规范》,为不同国家、地区企业信用报告提供转化支撑和互认依据;揭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实现国内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发布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便利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推进大湾区及跨境医疗服务规则衔接;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持有相关职业资格的国际专业人员在深圳备案登记后即可提供专业服务。

深圳深入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启用“智慧警务舱”,可“一窗办理”户政、出入境、车驾管等16项公安政务服务事项,有效解决了“多地多窗”“分头办理”的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创业资金超2亿元。上线远程办税服务平台,推出“要素化”纳税申报和数字人民币缴税费服务,让办税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实施不动产登记“税费一次缴清”服务,实现税费、登记费“前台一次缴纳、后台自动清分”,办理人可“实时申报、实时缴款、实时开票”。打造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培育服务平台“深i企”,聚焦数据赋能、政策赋能、科技赋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全覆盖的整体式、一站式、主动式服务,市场主体可一站式获取政策信息、享受惠企服务、提出诉求建议,实现“政策一站通、诉求一键提、业务一窗办、服务一网汇”。

深圳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奋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城市。2023年8月,深圳市政府以组合拳形式出台《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推上新台阶。

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合力,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深圳将围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用好用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优势,持续发力打造产权保护更有效、准入制度更完善、市场竞争更公平、信用体系更健全、要素配置更高效、政务服务更便捷的市场化营商环境。该方案明确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市场主体产权保护、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升信用监管和服务水平、提升要素保障服务水平、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等6个方面共23条具体举措。根据该方案,深圳将优化企业登记与退出服务,到2025年,全面实现破产相关信息“一键查询”、破产事务“一网通办”;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开展公平竞争指数试点;加强信用服务跨境合作,建成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土地要素支撑力度,到2025年整备工业用地达到约15平方公里;便利企业获取资本要素,2025年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至18%;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到2025年完成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450个以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24年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金融、电力等重点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深圳一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法治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深圳在《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同时明确涉及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的20条具体举措。

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中提到:将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深圳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方案明确的主要任务涉及创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创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国际服务体系、创建高标准投资贸易保障机制、创建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等4个方面共12条具体举措。根据该方案,深圳将打造国际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7%以上;推动数据要素安全高效跨境流动,支持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创新数字贸易制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国际科技信息枢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40亿美元以上;创新知识产权全链条法律服务,形成政府支持,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仲裁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参与的全过程、多维度、全方位法律服务链。

二、深圳健康产业总体情况

(一)产业规模

得益于深圳市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与营商环境的优化,深圳健康产业发展整体向好。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监测数据,2022年深圳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4452.9亿元,同比增长43.69%;营业收入为3322.5亿元,同比增长43.69%;行业利润总额为288.5亿元,同比下降12.58%(见图1-19)。

图1-19 2020-2022年深圳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从2022年深圳各区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布的情况来看,南山区的分布最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25.14%;龙岗区紧随其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7.31%;罗湖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3.74%;宝安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2.02%;龙华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8.24%;坪山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7.42%;福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7.34%;光明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5.63%;盐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92%;大鹏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1.03%;深汕合作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为0.21%(见图1-20)。

图1-20 2022年深圳市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二)企业运营情况

1.经营目标完成情况

2022年新冠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冲击面显著扩大,深圳大部分健康产业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调研数据显示,有53.61%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受疫情、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企业经营出现部分困难,仅实现部分经营目标;有27.84%的受访企业认为受疫情、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小,企业经营遇到少量困难,基本实现目标;有14.43%的受访企业认为受疫情、市场等因素影响严重,企业经营面临严重困难,无法实现经营目标;有4.12%的受访企业表示未受任何影响,超额完成或已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见图1-21)。

2.企业的投资方向

2022年关于企业的投资方向,有72.16%的健康产业企业倾向于研发新产品或开展新服务;有35.05%的企业以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为主;有31.96%的企业向产业链条上下游延展;为应对数字化转型趋势,有24.74%的企业倾向于企业数字化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有17.53%的企业进行产品/服务升级;有15.46%的企业进行产业协同的收购/并购(见图1-22)。

图1-21 2022年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

图1-22 2022年企业投资方向

3.企业业务发展方向

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创新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调研显示,有65.98%的企业调整市场定位,开拓新市场;有60.82%的企业增加产品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或升级迭代;有48.45%的企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力度;有45.36%的企业调整商业模式;有37.11%的企业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投入;有25.77%的企业调整融资结构;有2.06%的企业转型其他领域(见图1-23)。

图1-23 企业未来重点规划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研发创新情况

1.企业开展科研活动情况

深圳健康产业企业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强,大部分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动。调查显示,有81.25%的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有9.38%的企业开展方案整合、平台通融类项目;另有9.37%的企业进行其他类研发活动(见图1-24)。

图1-24 企业研发方向

其中,在企业研发项目来源中,有87.50%的企业为自主研发;有42.19%的企业为合作开发或技术购买;有34.38%的企业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见图1-25)。

图1-25 企业研发项目来源

企业选择项目研发合作对象时,大部分倾向于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调研显示,有65.63%的企业选择了科研机构;有53.13%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有32.81%的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有21.88%的企业选择与其他单位合作;有15.63%的企业与政府机构合作(见图1-26)。

图1-26 企业项目研发合作对象

在研发经费来源方面,有90.63%的企业为自筹;有20.31%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有18.75%的企业获得政府资金资助;分别有17.19%的企业通过银行借贷或其他途径筹资(见图1-27)。

图1-27 企业研发经费来源

2.企业自主创新时的难点

深圳健康产业企业在积极参与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种种艰难险阻。产业政策未能全面覆盖,支持奖励额度占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不高,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产品审评审批周期长等难点痛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调研数据显示,有32.99%的企业认为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是研发资金不足;有24.74%的企业认为深圳健康产业政策专项资金覆盖面不够广泛,相关政策扶持广度力度不足;有16.49%的企业认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有9.28%的企业遇到的困难是其所研发的产品/服务缺乏相应标准或认定依据,导致其无法进入市场;有3.09%的企业出现的问题是其所拥有的设备仪器迭代不及时,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见图1-28)。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来灵活调整产业政策,牢牢把握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方能促进产业在稳健运行中实现质的提升,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图1-28 企业在自主创新时的主要难点

(四)企业享受政策扶持情况

1.企业了解扶持政策的程度

2022年,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难关,深圳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但与2021年相比,企业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种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没有明显上升,政策宣传不足的情形没有改变。调研显示,有42.27%的受访企业表示对相关惠企政策略有所闻,但不知具体申报细节;有20.62%的企业基本了解相关惠企政策,并已自主/委托申报各项扶持;仅有14.43%的企业完全了解相关政策,一旦企业符合条件均自主申报;有22.68%的企业完全不了解政策情况,从未申请过任何项目扶持(见图1-29)。

图1-29 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

2.政府扶持政策的受惠面

从实际效果看,企业比较普遍地享受到政府政策支持,但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行业细分领域企业在不同政策上的受惠面明显不平衡。调研发现,有26.80%的企业享受过政府的奖励与补贴;有22.68%的企业享受过创新创业专项;有20.62%的企业享受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有14.43%的企业享受过民营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有9.28%的企业享受过平台和载体专项;有8.25%的企业享受过基础研究专项;有8.25%的企业享受过协同创新专项;有7.22%的企业享受过技术改造扶持;但有42.27%的企业未享受到任何政策(见图1-30)。

图1-30 政府扶持政策的受惠面

进一步看,企业不了解扶持政策详情的占比为40.21%;有37.11%的企业信息渠道匮乏,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27.84%的企业觉得自身不符合扶持政策条件;有25.77%的企业认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有17.53%的企业认为人力有限,缺乏相关专业人员;有15.46%的企业觉得申请流程烦琐(见图1-31)。

图1-31 企业无法获得政策支持的原因

3.企业的发展诉求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家们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数据显示,有58.76%的企业认为要提升政策知晓度,缩短业务审批流程;有58.76%的企业认为要出台更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政策落实效果;有56.70%的企业认为应减征税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45.36%的企业希望政府建设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资才介全面合作;有43.30%的企业希望政府强化人才培养、引进、认定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39.18%的企业希望政府设立产业引导创新服务基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有38.14%的企业希望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融资渠道;有34.02%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大稳岗促就业力度,落实“一企一策”;有29.90%的企业希望政府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加大培育优质企业力度;有28.87%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社会共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民非等社会组织作用;有27.84%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15.46%的企业希望市场信息公开透明,政府加强舆论监督(见图1-32)。

图1-32 企业各项发展诉求

(五)对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个企业,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宏观环境中影响企业的因素有很多,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调研显示,未来三五年,有48.45%的企业认为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发生改变对企业发展影响最为重要;有37.11%的企业感受到消费者需求发生转变;有29.90%的企业认为新进入本领域的类似企业太多;有27.84%的企业关注体制改革与制度法规的变更;有26.80%的企业看重竞争对手;有22.68%的企业认为市场趋于饱和;有7.22%的企业认为原有的外部资源逐步减少;有3.09%的企业的客户关系与政府关系不融洽(见图1-33)。

图1-33 未来三五年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2.预测产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在诸多有力政策支持下,深圳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呈现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等诸多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调研数据显示,有62.89%的企业预计营收将会增长,有30.93%的企业预计营收保持稳定,有6.19%的企业预计营收下降(见图1-34)。

图1-34 企业对2023-2025年营收状况的预判

尽管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形势复苏缓慢,过半企业仍对经营业绩保持乐观态度。对2023-2025年利润额的判断,有51.55%的企业预计盈利,有43.30%的企业预计保持稳定,仅有5.15%的企业预计亏损(见图1-35)。

图1-35 企业对2023-2025年利润额的预判

三、深圳健康产业发展建议

近年来,深圳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为深圳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产业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政府有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健康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技术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仍需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仍待提高。面对国家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加快完善产业体制及机制,建立系统化产业生态系统,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深圳健康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全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加速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一)激发政策活力,促进产业加速集聚

目前,深圳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应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发挥好政策“放大器”作用,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产业进步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一是加强扶持政策效果,扩大奖补政策范围,细化政策补短板,按细分领域、行业引领、填补空白等维度制定实施细则,选取重点类别进行产业扶持。二是针对健康领域的中小企业,细化强化支持措施,以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为目标,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投资融资、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大补链强链工作力度,梳理细化健康产业链情况,摸清产业链的弱点、空白点和断裂点,以产业链思维完善政策、推动发展。四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借助龙头企业的资本、研发、人才等优势,制定专门招商产业政策,引育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企业,健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圈。五是探索政策和制度创新突破。目前如器械类的产品行政审批周期长、审核材料繁冗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可充分利用河套地区先行先试,探索推动提高审评审批效率的有效机制,针对器械类产品/用品,特别是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器械,减少注册审批流程。

(二)强化科技赋能,重塑产业价值体系

新技术、新理念与新需求不断刺激健康产业进化和发展,需加强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底层逻辑观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健康食品、医疗美容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技术与产业的互动加速、技术之间的互动互融,对产业结构转变产生深刻影响,健康产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指向产业结构升级的演进方向,重塑健康现代化产业的价值。发展壮大深圳健康产业,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科技为底层逻辑建构未来健康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进入新周期。

加大对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围绕健康产业新兴领域、热点方向,依托公共技术平台,重视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等的创新与应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重大科技产业专项研究;创新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对进行健康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原理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给予资助;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实现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做好对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给予产品全生命周期支持。同时,树立开放意识,吸引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要素,构建起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大循环,大力提升各类平台与载体的能级,吸纳和聚集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型企业,为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扩大产业资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深圳健康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健康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良好快速发展。一方面全力保障资金,通过合理加大财政资金对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成立相关产业专项基金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筑渠引流”的金融支持作用,吸引并撬动社会资本扩大资金池以共同推进深圳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有助于健康产业金融发展的债券、股权、基金、保险市场的建设,加快建立高效的健康产业金融市场,满足多元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构建正向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健康产业惠企的资金政策,包括企业创新研发和创新力提升的资金政策、企业转型扶持奖励政策、企业落户激励政策、税费优惠政策等。

(四)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标准体系建设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从政府治理角度看,标准化应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经济转型升级角度看,标准化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合作与竞争,保障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健康产业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无论是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健康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这也是将健康行业推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轨道的重要举措。

因此,加快打造深圳标准,提升深圳质量,规范深圳标准认证活动,促进深圳先进标准的应用,开展多个健康产业细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推行产品、服务的深圳标准认证,制定和发布深圳标准认证产品和服务“白名单”势在必行。以国际一流为标杆,加快构建覆盖深圳健康产业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行业标准引领者,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行业引领为标杆,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的制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产品备案、生产许可等技术评审水平,提高评审质量,简化评审流程,加快产品上市推广速度,真正把标准化落到实处,促进企业生产与服务规范化、规模化。

(五)强化人才保障,提升行业人才素质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主导力量,推动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健康产业的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人才带动健康产业的升级转型。

依托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布局健康产业,积极引进掌握或具有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团队;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评定、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的健康学科建设和专业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康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促进国内外人才市场开放融通,推动人才发展国际化,打通健康人才流通渠道。

同时,重视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促进培训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内容多层化,形成覆盖行业发展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全链条融合。一方面加强行业基础教育与专业化培训工作,开展行业基础知识、从业人员资格、职业技能资格、行业紧缺人才培训,既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研发的专业人才,又培养能在一线进行专业化服务的实操人员,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开展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工作,包括管理能力、产业化资本与技术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人力资源、法律、知识产权、企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等专项培训。

(六)行业协会走到台前,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虽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的来看政策精准度不高、效率不高、覆盖面不广。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很难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自己的组织,能够深刻而敏锐地察觉到所处行业的生存状态、存在问题、潜在危险和发展前景,对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储备和核心竞争力水平等情况非常熟悉。在引导参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让行业协会走到台前,鼓励其发挥主导作用,规范组织行为。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就是将“市场的事交给市场去做”。可精心设计和完善行业协会的评价机制,制定政府授信行业协会目录,建立起行业内“标准普尔”性质的社会组织,提供全社会认可的专业服务,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行业评价品牌。政府以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制定行业政策,将政府评价企业或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行政工作,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如政府有关部门将涉企资金项目的申报、评价、发放工作,各级各类涉企评优奖励工作,企业评价、产品评价、认证等工作转移给相关行业协会执行,政府只做好监督和规范工作。在制订重点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项目等有关企业转型升级计划时,可以采用委托研究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由行业协会起草计划方案,经政府有关部门确认后颁布执行。 e0BnKGYluQh4ADFJwKC/m0fb2z4mvDafBvGkSbqyjZ8teyU/5FYnDcZTRHhGor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