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方针政策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取向。“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目标,促进医药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国际发展全面提速,使行业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十项重点任务,统筹考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增强中医药的健康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体系。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一是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二是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三是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四是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的新趋势,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同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要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和发热门诊等的专科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提高县级医院的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应急物资配置,鼓励企业、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储备;推动医药工业创新发展,促进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生产,推进健康相关业态融合发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增加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

站在新时代新阶段,各省市也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纷纷出台地方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全民医保等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见表1-2)。

表1-2 2022年各省市出台健康产业相关政策(部分)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多元健康需求正推动产业整体跃迁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新兴技术涌现、人口结构变化等,国民的基本健康需求、投资性健康需求、新兴健康消费需求、结构性健康需求等多元健康需求正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基本健康需求方面,国民基本医疗保健支出正高速增长。数据显示,国内2020-2022年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1843元、2115元、2120元。2020年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所回落,仍高于2018年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22年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不仅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更是达到了新高度(见图1-12)。预计到2030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8.60%上升到10.10%。

国民投资型的健康支出不断增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如日常保健、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消费性医疗和高端医疗服务消费支出也相应增长。在过去的五六年,国内高端的医疗保险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更是凸显了国内消费者对于长期投资健康、寻求更好的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重视。

图1-12 2013-2022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康CMH。

新兴健康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与医疗、体检、健身等领域相融合的新兴健康消费业态层出不穷。个性化医疗、休闲健身、养生保健、健康膳食等消费业态依托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有效、精准的健康服务成为新趋势,数字健康需求不断提升也倒逼物流行业、医疗行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与数字化升级,大幅提高了健康类商品和服务的可及性。

人口结构变化带动健康需求释放。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截至2022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9%,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如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和社会护理系统的需求也将不断飙升。据民政部预测数据,“十四五”期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也助推新一轮“银发经济”的崛起。

疾病谱变迁引发的健康需求增长。在抗生素未被发明以前,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历史上黑死病的暴发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20世纪50年代,急性传染病仍高居人类死因的第二位,白喉、结核病、脑炎、肺炎等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仍是早亡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2021年我国城市居民的疾病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见表1-3),这三种疾病的死亡人数合计占了城市居民死亡人数的72%左右;我国农村居民的疾病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见表1-4),这三种疾病的死亡人数合计占了农村居民死亡人数的71%左右。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疾病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心脏病,但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排序不同;而第四位至第十位疾病死亡率的排序,城市和农村是相同的。

表1-3 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1/10万)

表1-4 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1/10万)

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7个领域的疾病是居民疾病死亡的主因。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等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含呼吸道结核)、其他疾病、精神障碍、诊断不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等,目前都是临床需求未被满足的疾病或疾病领域。

(三)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趋向理性

2022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有1049起,已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约为1258.1亿元,较2021年同期事件数量及总金额有所下降,趋向理性,市场保有乐观态度(见图1-13)。除2021年外,近5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事件稳定在1000起左右,交易总金额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由2017年的701.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58.1亿元,增幅达到79.34%。

图1-13 2017-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情况

2022年,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凭借着520起投融资事件及751.1亿元的投融资总额强势领先其他细分领域,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投融资成绩(见图1-14)。从数量来看,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交易件数占全行业交易总数的约50%;从金额来看,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约60%。近年来,国家政策利好、生物技术突破,新冠疫情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成为热门赛道,其高技术壁垒、高资金缺口,以及潜在的高投资回报率持续吸引资本市场关注与重金投入。医疗器械及硬件领域以260起投融资事件、231.2亿元的投融资总额紧随其后,医疗信息化排名第三。

具体来看,早期轮次投融资事件数量稳中有升,B轮后投融资事件数量降幅较大,A轮依旧是投融资事件最多的轮次(454起)。其中,生物技术及制药领域发生210起A轮投融资事件,占比达到46%;医疗器械及硬件领域占比28%。中后期投融资事件数量小幅下降,而天使轮/种子轮投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呈现上升趋势。

图1-14 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细分领域情况

从投融资事件发生的地域分布看,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发生最为密集的五个省份依次是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和浙江,超半数(53%)仍发生在北上广地区。江苏首次以222起投融资事件成为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交易最为火热的地区。上海、广东分别以214起、191起列第二位、第三位。从投资总金额来看,上海以309.6亿元占据第一,占全国投资总金额的24.6%(见表1-5)。位于上海的凯莱英生物,在2022年3月获得23.45亿元的战略投资,获1.6亿美元B轮融资的方拓生物也位于上海。

表1-5 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活跃地区TOP10

续表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超2500家。其中,活跃的投资机构如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君联资本、元生创投等,均偏好投资早期项目,尤其关注生物技术及制药、医疗器械及硬件两个热门赛道。启明创投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偏好轮次分别为天使轮、A轮,A轮、B轮,涉及干细胞治疗新药研发企业士泽生物、创新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企业方拓生物、眼科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企业朗目医疗、临床质谱产品和医疗检测企业谱聚医疗等热门企业(见表1-6)。

表1-6 2022年中国投资机构活跃度TOP10

续表

(四)健康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

在政策、需求、投资等多因素驱动下,国内健康产业产值也相应增长。编者对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国内健康产业规模数据进行核算,预测国内健康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将持续上升。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披露的健康产业核算分析数据,2019-2021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7.0%,从7.7万亿元增长到8.8万亿元。据预测,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化调整以及消费需求的恢复,2023年国内健康产业将实现比较大的发展,其产值占GDP比重将持续上升。

从产业规模结构看,其中与药品相关的市场规模约为2.9万亿元;与医疗器械和诊断相关的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元;医疗服务、数字医疗以及泛健康市场参与者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与整个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市场规模约为8.3万亿元,其中包含了通过医疗服务机构面向终端消费者销售的药品和器械。相关内容见图1-15。

按照上述口径,从2023年开始计算的未来八年里,预计国内与药品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8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6.50%;与医疗器械和诊断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0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3.70%;与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7.5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80%;如果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我国健康产业的总市场规模将接近26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50%~10.00%(见表1-7)。

图1-15 2022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结构测算

资料来源:易凯资本。

表1-7 2023-2030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增速预测

资料来源:易凯资本。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一)健康产业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到“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提出从制度体系、机构设施、核心制造、创新突破、数字建设、环境安全六大方向出发,丰富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的内涵,标志着我国的健康产业步入快车道,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健康产业从孵化、转化到加速产业化不断发展完善,基本实现产品升级、服务升级、主体升级和市场升级。产品升级主要表现在健康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健康产品的生态有机发展上;服务升级主要表现在大数据健康服务向大商业健康服务模式的转变上;主体升级表现在企业跨界发展、医院改制、外商加速布局、基金投资等多领域中;市场升级表现在由全球化市场向全龄化市场的转变上。

(二)集群化发展推动健康产业升级

由于健康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国内各地打造全产业链条的重要载体。2022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主动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步迈进。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国内各地区竞相布局,加入健康产业发展赛道,构建健康产业集群。当前我国的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的产业集群。例如,湖北武汉江夏千亿级健康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河北秦皇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四川成都更是一直在推动数字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抢占数字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影响下,健康产业集聚效应将会更加突出,健康产业全链条建设必将加速推进。

(三)主动健康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主动健康”是人类围绕生命健康价值创造展开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从所有社会活动源头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在所有社会活动过程中创造健康价值,在所有社会活动环节积极应对人口安全危机等。“主动健康”具有四个重要的转变:在服务理念上,从既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在服务对象上,从既往的“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进而体现全生命周期健康;在服务供给上,从既往的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单一服务主体转变为卫生、体育、养老、教育等多主体协同的多元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从既往的以疾病诊疗服务为主转变为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养生等的全健康服务链条。

我国早在2015年就提出“主动健康”的概念。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传统的卫生行业外,要求体育等其他行业也需协同供给,以“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2017年5月16日,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现为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正式将“主动健康”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其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以主动健康为导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2017年5月26日,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主动健康为方向,积极开展个人健康状况的监测、评价、预警和干预的研究,提供连续性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将医疗健康服务延伸到个人、家庭和社区”。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也明确提到:要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大众意识到,主动健康是应对人类疾病谱变化、预防突发病毒攻击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当下,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和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医疗需求已经不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人民真正需要的是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健康链条,健康饮食、运动、身体、心理、环境、文化等各类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相协同,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养生等健康服务于一体,攻防兼备、标本兼治的新型医疗健康一体化连续服务。

(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技术和新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数字化浪潮为健康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国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产学研医用各领域的创新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大健康研究和转化发展态势与展望》报告显示:2017年到2021年间,全球科研人员在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疾病筛查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管理和公共卫生五大健康技术领域共发表了329万篇论文。其中,我国在健康产业五个技术领域的发文量都位居世界前三,共发表了55万篇论文,占全球同期发文总量的16.7%。

更多科研成果的发展与转化落地有利于加速我国健康产业“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带动行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未来应当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创新合作,建立能快速响应和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从而推动医学重心由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转变,疾病诊断向精准化、便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技术驱动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及服务体系建设。 i9LdWFnPy7PwP1MKwuLvsmj43yM6dIATzMFKCrdktC4wJlc0RnbXkImBzoYO8n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