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尤其是受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人们的健康意识达到新高度,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全球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复苏,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约为5.0万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10%左右,到2031年全球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增长到近12.8万亿美元(见图1-1)。
图1-1 2019-2031年全球健康产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5%,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则在10%左右。亚太地区(除日本外)健康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5%,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健康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4%。亚太地区是近年来健康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收缩最少的地区,这与该地区能很好地控制新冠疫情密不可分。
从全球健康产业市场细分发展来看,医药(含药品和药械)、医疗服务、保健食品等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的市场规模平稳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医药(含药品和药械)市场规模达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6%;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3.9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31%。
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健康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应用的市场价值在健康领域日益凸显。
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为12243.1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到39952.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5%(见图1-2)。
图1-2 2022-2032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Precedence Research。
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研究,生物技术市场分为五大应用板块,包括生物制药(41.46%)、生物工业(24.41%)、生物服务(7.51%)、生物农业(20.70%)、生物信息学(5.92%)。其中,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市场的最大应用领域,占据了近一半市场份额,这主要缘于生物制药在治疗癌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突破。生物制药是使用各种生物手段,如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等技术生产药物,分子量一般在1kDa以上,即大分子药物。相较于传统药,生物制药在工艺上避免了高污染、高耗能、合成工艺危险性高的负面影响,但却因为技术壁垒高、储藏与运输条件苛刻,产能不易保障。北美作为最大的生物技术市场,占据了全球1/3以上市场份额(37.76%)。其中,美国在北美生物技术市场占主导地位。亚太地区生物技术市场增速最快,2022年占据全球23.80%的市场份额(见图1-3)。
图1-3 2022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Precedence Research。
在生物技术领域,当前以CAR-T细胞治疗技术发展最为明显。全球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38.27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885.2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8%(见图1-4)。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但在实体瘤的开发上却举步维艰。与此同时,CAR-T细胞疗法的不良反应(CRS与神经系统毒性)、复杂的制备工艺、高昂的价格都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发展。
在精准肿瘤学领域,全球精准肿瘤学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000.6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583.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9%(见图1-5)。
图1-4 2022-2032年全球CAR-T细胞治疗技术市场规模
图1-5 2022-2032年全球精准肿瘤学市场规模
目前,癌症仍然是全球常见的死亡因素之一,癌症发病率的上升是推动精准肿瘤学市场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2023年度癌症统计报告》,2023年全球将有190万新发癌症病例(每天约有5370例)和60.982万人死于癌症(每天约有1670人)。肿瘤精确治疗是通过发现易感癌基因和检测这些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来提供生物指标和信息,从而达到个体化和预见性治疗。虽然近几年来肿瘤分子病理、基因检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颇丰,临床数据的采集和积累也突飞猛进,但是将这些数据和成果以及它们的系统整合应用于医疗实践才刚刚开始,肿瘤的精准医疗在提升全民医疗福利、疾病早期诊断、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效控制医保费用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在5G技术推动下,全球健康产业进入变革时代,呈现以数字化医疗为代表的“智慧+”模式。数字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行业的面貌,医疗保健不再仅仅是在疾病出现时提供治疗,而是更多地关注预防、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患者不再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健康。传统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演化为更加高效、智能和个性化的健康护理体系。从远程医疗咨询到智能健康监测,数字健康科技正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根据美国斯坦福数字医疗中心的划分方法,数字医疗技术分为五类:一是AI(人工智能),即机器学习和算法,例如计算机医学成像、医疗档案的自然语言处理,AI在诊疗、开具处方等方面多有应用。二是健康管理IT系统,主要指电子病历,包括客户健康信息的注册和数据流管理,可为医疗机构提供自动化的数据支持,为远程医疗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三是远程医疗和网页APP应用,包括平台线上服务、云支撑软件和社交媒体等。四是新的临床治疗模式应用,包括远程手术和患者遥控监测等。五是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环、心电监测和虚拟耳机等新型移动传感设备。
近几年,数字医疗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在全球成为行业风口。医疗服务上下游,包括医疗器械厂商、互联网科技公司、传统医疗服务机构等,纷纷围绕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互联网、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移动化、可穿戴技术、深度学习、机器人、决策支持系统等数字医疗细分领域进行布局(见图1-6)。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共申请了15.4万件数字医疗领域的相关专利。其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韩国,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66016件、29167件和9958件(见图1-7)。申请量最高的三个子领域是医疗保健信息学、诊断与鉴定、图形数据处理。
图1-6 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研究方向Top1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1-7 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全球数字医疗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的收入达2100亿美元,未来预计年增速将高达18%。北美是数字医疗市场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远程医疗和数字设备生产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已推行电子病历制度,居民可通过手机APP获得门诊预约、医疗建议和健康监测等服务,也可通过手机或电子邮件接收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亚太地区则是新兴市场,伴随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数字经济崛起,中国和印度是其中数字医疗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
受新冠疫情多点频发、能源危机、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等宏观环境影响,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融资市场整体趋于冷静。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共发生3057起融资事件,与2021年相比下降14.9%;融资总额达729亿美元(约合52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6%(见图1-8);单笔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64个,同比下降54.4%。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健康产业的融资表现也将逐步恢复。
图1-8 2017-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动脉网、蛋壳研究院。
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健康产业投融资最为活跃的两个国家。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融资事件发生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以色列和印度(见图1-9)。其中,美国以融资事件1257起、融资额44.03亿美元位列第一,中国紧随其后。中美两国的融资额占所有国家融资总额的75%,融资事件的81%。
从细分领域融资额占比来看,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器械与耗材领域的融资总额占比略微上涨,数字健康领域的融资总额占比下降明显。生物医药领域凭借1094起融资事件、累计约346.10亿美元融资总额强势领先其他细分领域,再次荣登细分领域融资榜首(见图1-10)。数字健康领域共产生87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约为183.46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融资事件数减少165起,融资总额下降53%,平均单笔融资额减少超1500万美元。由于2021年数字化重构传统医疗行业,导致行业融资火爆,存在市场估值过高等问题,2022年数字健康企业的融资环境较为艰难,市场投资整体放缓。
图1-9 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融资热点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共研产业咨询(共研网)。
图1-10 2022年全球健康产业细分领域融资情况
尽管全球健康投融资市场缩紧,但资本并未放弃对于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的关注。2022年,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共发生144起融资事件,总金额为62.02亿美元(约合426.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相较于2021年共计73起、总金额42亿美元的融资情况呈现双双上涨的态势。
投融资活动仍然主要活跃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地区。其中美国的AI药物研发融资事件为71起,吸纳了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资金,占融资总额的77%。中国的AI药物研发融资事件为43起,主要集中于珠三角、京津冀以及长三角等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国AI制药企业融资金额的占比也在减少,由2021年占融资总金额的34%,下滑到2022年的9%,主要原因是大额融资的减少,以及2022年市场融资主体多为早期初创公司。其他国家和地区的AI药物研发融资事件为30起,融资金额占融资总金额的14%。
在融资轮次分布上,2022年全球“AI+制药”的融资仍以早期融资为主。获得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的初创企业在增加,原因是市场涌现了一批新兴的AI企业,这些公司大多成立于近几年,研发成果与各类具体疗法(例如蛋白质降解药物、mRNA疫苗、基因编辑等)结合得更加紧密,且对于各类数据和工具(如蛋白质组学、单细胞组学、表型数据等)的运用更加纯熟,易获得资本的青睐。此外,A轮融资最多,总计为48起(见图1-11)。
图1-11 2022年全球“AI+制药”融资轮次分布
整体而言,2022年“AI+制药”赛道的融资金额在上涨,但是在市场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对待新技术的押注会更加谨慎。相关内容见表1-1。
表1-1 2022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重磅事件(部分)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和人口的增长,许多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呈现复杂性和全球性,包括人口老龄化、疾病预防、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
由于健康和医疗条件改善、受教育机会增加,人们的寿命正在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6亿,8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更快。从全球看,欧洲与北美洲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在未来30年增速最快。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流感、带状疱疹等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此外,与老龄化问题相关的是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和一些发达国家对长寿的追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如何健康地进入老龄化以及维护老龄化人群的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
非传染性疾病继续成为全球最高的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于2023年5月发布的《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四种主要慢病导致了约3330万人死亡,相比2000年,增加了28%。这四种慢病分别为:心血管疾病(1790万人死亡)、癌症(930万人死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10万人死亡)、糖尿病(200万人死亡)。另外,随着艾滋病等一些传染病跌出前列,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包括糖尿病)的排名迅速上升。特别是在美洲地区,糖尿病已超过卒中,成为导致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第二大因素。全球成人肥胖比例也涨幅明显,东南亚地区的涨幅最大。世界肥胖联盟公布的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在全球超过5岁的人群中,超重人数将由2020年的26.03亿人攀升至2035年的40.05亿人,超重率将从2020年的38%增加到2035年的51%;肥胖人数将由2020年的9.88亿人攀升至2035年的19.14亿人,肥胖率将由2020年的14%上升至2035年的24%,肥胖和超重带来的全球经济损失将超过4万亿美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所有年龄段中上升最快,2020-2035年,全球男性儿童的肥胖率将从10%上升至20%,女性儿童的肥胖率将从8%上升至18%。
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广泛的健康风险。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极端高温、洪水、干旱、风暴等自然灾害。这些气候危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增加了死亡、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以及卫生紧急情况的风险。极端天气事件和与气候有关的环境变化降低了水和土壤的安全,增加了水传播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20亿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全球约有6亿例食源性疾病病例,5岁以下儿童承担了食源性疾病负担的40%,每年导致12.5万名儿童死亡。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大。环境污染是指空气污染、水污染、化学品暴露等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约900万人死亡,其中约9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环境展望》系列报告指出,随着支撑地球上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系统开始瓦解,继续沿着当前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下去,地球淡水系统中污染物所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可能成为2050年人类的头号致死因素,将给数十亿人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受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各国医疗体系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健康产业正加速发展。
近年来,健康产业在全球各国战略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各国持续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在夯实创新基础、提高产业关键技术竞争力、发布未来发展战略和计划等方面,出台相关措施引领产业发展。
大力提高产业关键技术竞争力。2022年2月,美国白宫更新《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这是自2020年10月发布《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国家战略》后的首次更新,重点关注了生物技术6个核心子领域,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基因组和蛋白质工程,多细胞系统工程,病毒和病毒传递系统的工程设计,生物制造和生物加工技术,功能表型研究的多组学和其他生物计量学、生物信息学、预测建模和分析工具。俄罗斯加大力度发展国产科学仪器以替代外国进口仪器和设备,并向俄罗斯制药公司提供资金,助力建设重要药物标准样品库。韩国在2022年发布《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重点培育包括高科技生物在内的12项国家战略技术,并继续推进“BIG3”计划,将系统半导体、未来汽车、生物健康定位为“三大创新增长产业”,将这三大领域的65项技术指定为“国家战略技术”,计划投资6.3万亿韩元(约合345.87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为支持疫苗和原材料产业发展,韩国政府计划在2024年前向民间设备投资领域提供6.3万亿韩元的财政补助。
持续发布推动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2021年6月29日,法国政府颁布“健康创新2030”投资计划,目标是支持法国成为欧洲第一的卫生健康创新国家。该计划宣布了涵盖学术研究领域的七大重点举措,呈现了法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趋势。2022年9月,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发布《战略执行计划2022-2025》,投资超4亿英镑,建立生物学“创新区”,用以保障英国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应对未来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各种挑战。2022年10月,美国启动了《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和实施计划:应对生物威胁、加强大流行病防范和实现全球卫生安全》,其中提到政府将在五年内拨款约880亿美元支持生物防御,保护美国免受下一轮大流行病及其他生物威胁产生的影响;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继续支持癌症登月计划、精准医学计划、脑科学计划,并发布“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推动生物技术创新。2022年10月,欧盟生物经济会议成功举行,会议强调了《欧盟生物经济战略进展报告》的要点和生物经济政策的作用,分享了欧盟研究和创新的生物经济成功案例及相关要素。法国发布《法国医药卫生创新2030战略》,重点宣布创建大型科研“集群”,拟将逾40亿欧元的公共资金用于科研,旨在重新将法国塑造成一个医药卫生领域的创新国家。
在亚洲地区,日本发布《综合创新战略2022》,继续将生物技术、健康与医药、食品作为战略重点领域进行支持,并进一步推进全基因组分析计划进入“疑难病症全基因组解析”阶段。韩国发布《生物健康产业创新战略》,以推进创新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发展,推动生物健康产业出口增长。印度在2021年制定实施《2021-2025年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知识驱动生物经济》后,于2022年发布《2022年印度生物经济报告》,提出了9项关键战略,并布局了推动这些关键战略实现的实施计划。澳大利亚于2022年4月发布了《健康与医药生物技术战略计划》,宣布将63亿澳元用于医学研究未来基金(MRFF)实施的第二轮十年投资计划,该计划涵盖患者、研究任务、研究人员和研究转化四大主题的21个计划。
全球科学技术进步带动健康产业取得了一大批颠覆性、战略性的成果,让人类在疾病预防、药物研发、健康管理与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命科学》2022年的科学成果报告显示,生命健康科学技术发展将为产业带来崭新的机遇,并呈现以下特点与发展趋势。
生命组学技术不断革新,对生命的认识与解析更加深入。2022年,继空间转录组学技术被 Nature Methods 评为2020年度技术之后, Nature 又将空间组学(Spatial Omics)技术列为最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之一,其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复杂组织微环境和动态生物过程的理解。聚合酶克隆索引文库测序技术(Polony-indexed Library-sequencing,Pixel-seq)创新开启单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空间转录组学研究的变革,实现高效率、高空间分辨率、低成本的空间测序。组蛋白修饰分析技术——空间靶向剪切及标记技术(Spatial-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Spatial-CUT&Tag)和染色质可及性分析技术——空间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技术(Spatial-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Spatial-ATAC-seq)的突破实现了发育和疾病相关表观调控的空间映射。新空间蛋白质组技术——基于有机溶剂的器官三维透明成像质谱分析技术(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Solvent-cleared organs Profiled by Mass Spectrometry,DISCO-MS)推动了空间组学分析从二维向三维发展。
人工智能的生物分子结构预测与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造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2022年度 Science 的十大突破之一,研究人员现已能够利用人工智能Alpha Fold2和Rose TTA Fold预测或设计出蛋白质已有或全新的结构,并应用于制药、疫苗等多个领域。蛋白质结构预测平台Colab Fold开发出了与上述两者相结合的同源搜索,将搜索速度提高了40~60倍。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在预测人类核孔复合体的亚细胞结构、生成氨基酸序列、设计功能蛋白质等方向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持续迭代,技术更高效、更安全,操作更简单、更灵活,临床试验效果表现积极。“先导编辑”技术持续优化,实现了对完整长片段基因的精确删除、置换或插入,甚至可以对多个基因位点同步编辑。截至2022年12月,全球已开展了77项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线粒体A-G碱基转换编辑器、人类胚胎中线粒体C-T碱基转换的突破,扩展了线粒体基因编辑的范围;新型CRISPR系统Cas12a2可在切割靶标RNA的同时,降解细胞中的其他ssRNA、ssDNA和dsDNA,从而限制病毒复制,可进一步改造开发为高灵敏CRISPR诊断工具。在应用方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利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创建了具有全新核型的小鼠,深入认识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大规模重构等结构变异对其生长发育、繁殖演化乃至物种形成等的影响,开拓了“建物致知”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范围并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平台。
脑科学、类脑智能及“脑—机接口”领域迅速突破。毫秒级时间分辨率下的神经元活动直接成像技术、基于内源性RNA编辑酶的细胞RNA“读取器”技术等的开发,可促进对人脑细胞和神经网络的深度研究;记忆存放与提取机制的解码、序列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储机制的揭示、人脑发育图谱的绘制、人脑细胞基因活动变化图谱的揭示、国际上最大的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构建等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对脑发育、神经回路及脑疾病发生机制的探索,也为类脑智能的开发和深入研究高级认知功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接近临床应用。随着“脑—机接口”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类脑智能逐渐向高效、便携、低功耗发展,如新开发的神经拟态芯片使能耗降低至当下的千分之一、新一代植入脊柱的神经刺激装置帮助重度脊髓损伤患者迅速恢复运动功能。同时,多款无芯片、无电池、超薄、无线传感器的开发标志着下一代传感器向更小、更薄、更灵活方向发展。
合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提升。基于原核细胞的类真核合成细胞、超过100个菌株的合成肠道微生物群落等人工合成系统陆续被开发出来,基于DNA折纸技术的纳米级旋转马达、可用于体内成像的基因编码传感器等技术也相继面世,不断夯实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基础。在合成生物学与工程生物学的支撑下,医药产品的生产手段也越发丰富。抗癌药物长春碱的前体分子、潜在抗生素黑莫他丁、潜在镇痛药物河豚毒素、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等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均已构建完成。
干细胞转化进程加速。在基础研究方面,化学小分子诱导技术取得系列突破,陆续实现了人类成体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小鼠多能干细胞转变为全能干细胞、大鼠心脏的原位再生,以及红细胞向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转化。在应用研究方面,干细胞衍生的胰腺细胞实现了无须免疫抑制剂来治疗糖尿病,成为20年来寻找胰岛素生成细胞替代品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干细胞结合基因疗法治疗渐冻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也获得初步证实。截至2022年,全球批准及上市的干细胞产品已累计达到23种。
类器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人脑类器官实现了在大鼠体内成熟,并与大鼠大脑建立连接;人工构建小鼠早期胚胎也获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类器官对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的模拟水平不断提升,如证实了干细胞衍生的胰岛与天然胰岛在功能、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相似性,将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利用大脑类器官重现了人类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精准医学体系逐渐形成,大型人群队列不断升级,疾病精准分型研究持续突破,推动了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的研发和推广。如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等大型队列资源平台持续迭代升级;多器官、泛肿瘤、单细胞、多组学疾病特征谱的绘制为疾病精准分型及精准防诊治方案的开发奠定基础;新型疾病诊断技术不断出现并优化,基于表观遗传学的液体活检技术、细胞游离DNA片段的表观遗传推断技术、血浆核小体表型分析工具能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肿瘤检测分型及伴随诊断。
免疫疗法等新型疗法助力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和免疫细胞疗法是当前癌症免疫疗法领域的热门方向,全球PD-1/L1抑制剂已有十余款产品获批上市。如全球首个用于治疗18个月及以上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的基因疗法Upstaza(Eladocagene Exuparvovec)已获得欧盟委员会的上市许可;全球首个针对A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Roctavian(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2022年,全球第5款siRNA药物Vutrisiran先后获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上市;继新冠mRNA疫苗研发成功之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开发出一种可编码所有已知20种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亚型抗原的通用流感mRNA疫苗;此外还有CRISPR基因编辑治疗相关产品也进入上市申请阶段。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深度融合,助力智能诊疗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院管理、药物研发等多个应用场景落地。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51个候选人工智能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美国FDA批准了超300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我国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产品达到36种。自主机器人STAR、远程机器人系统相继被开发出来,标志着手术机器人在微创或远程精细操作、获得细胞和分子信息的原位/在体表征,以及高精度开展靶向治疗等应用方向上的快速推进。
当前,健康产业呈现新的科技发展趋势,一是学科融合交叉越发深入,不断产生颠覆性、变革性技术;二是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广泛应用于生命健康科技研究中,数据驱动正在加速科学新发现;三是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广泛渗透,正加快生命健康科技研究的速度;四是生命健康科技已进入大数据、大平台、大发现时代,更需要大规模的组织模式,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以大科学计划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些趋势变化推动健康科技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创新领域之一,并大力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
NielsenIQ发布的《健康新消费需求洞察报告》显示,消费者在健康诉求属性上呈现不断细化及颗粒化的趋势,早期的健康诉求逐渐从另类边缘变成主流,如五年前或更早期处于边缘的可穿戴设备、乳制品替代品、生酮低碳水及古式饮食、营养标识、低糖/无糖等已在2022年变为主流。当前的另类边缘诉求,比如低碳水饮食、免疫系统增强饮食、碳足迹/排放等绿色环保或企业社会化责任的ESG要素、健康追踪技术和应用、强制性包装正面健康标识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主流的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健康理念越发深入,消费者更加关心健康营养和属性呈现。定期健身体检、主动及时地了解健康生活资讯、提高定制化/个性化主动膳食选择能力是消费者为了达成长期健康诉求而愿意果断付出的行动。此外,在过去的五六年,中国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也凸显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长期投资健康、寻求更好的健康服务的重视。
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呈现差异性健康诉求。在通货膨胀等大环境因素影响下,全球消费者在普遍共性意识上会更谨慎,特别是提升对高性价比商品的诉求。NielsenIQ的全球调研发现,全球消费者未来在生鲜采购上的计划支出会更多,例如新鲜蔬菜/水果、生鲜肉类、冷冻食品、预包装食品或预制菜等。同时全球约2/3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控制饮食来关注健康,从全球宏观地域角度来看会略有差异。比如中国消费者仍然将低糖/无糖、低热量、低脂等“三低”饮食列为最关注的饮食习惯;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消费者将高蛋白饮食列为首位,但同时关注低脂诉求,例如强调食材的新鲜、天然及安全,保持食品美味的同时注重多种食物搭配,少油、少糖,注重饮水及每日有氧运动;地中海地区的学者提出了一种终止高血压的膳食疗法(DASH饮食),即一种低盐、低糖、低脂肪、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健康饮食模式。
同时,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类的健康诉求也有所不同,以饮料类快消品为例,Omega-3、胶原蛋白、植物蛋白、植物萃取成分以及褪黑素会成为未来的机会点。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印度消费者更关注植物蛋白;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消费者更关注纤维类元素;欧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消费者更关注Omega-3、胶原蛋白等元素,这说明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由于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膳食体系,健康属性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