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与实践研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60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本课题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4655”研究成果:沿着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了航天精神4个时期的形成过程,从6个维度阐释了航天精神的内涵,从政治性、历史性、导向性、示范性、规范性等5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的实践路径,得出了筑牢思想根基、夯实实践基础、培育时代先锋、讲好航天故事、拓宽渠道平台等5个方面的经验启示。课题负责人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于2022年6月在中央党校国资委分校以该课题研究的核心观点为主要内容向学员们进行了宣讲,听课师生反响强烈,宣讲报告2022年获评中宣部“优秀理论宣讲报告”;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媒体报道了报告核心观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关键词】 航天精神;内涵;实践;启示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60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拼搏奉献,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和诠释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充分肯定武器装备研制成就,亲切关怀航天科研人员。每有重大试验成功、每遇重大科技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励。从提出航天梦、强军梦,到设立“中国航天日”,从概括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到不断强调航天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抓住根本、把握关键,为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航天科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作为新时代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教育引导15万名干部职工坚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自觉肩负起“科技强军 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确保航天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

(二)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航天精神是这一伟大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与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不懈奋斗的丰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航天事业兴旺发达、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之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航天精神的重大意义。

1.航天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航天的鲜明表达

党的二十大把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章,并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被首批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高度重视,是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系列重大成就和航天精神的高度肯定。

伟大建党精神是航天事业、航天精神的“红色血脉”和“灵魂”,航天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航天的鲜明表达。

航天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航天人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崇高信仰和追求,凝聚发展航天事业、建设强大国防的宏大智慧力量,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航天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航天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谱写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最美篇章,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航天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航天人始终保持斗争精神、顽强意志、优良作风,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钢铁意志,打造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时代品质,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续写新辉煌。

航天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航天人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忠诚写在事业奋斗的旗帜上、把人民永远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上,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书写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大爱情怀。

2.航天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航天的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航天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航天实践文化有机融合而凝铸的精神丰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日新之谓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上下同欲者胜”“人心齐泰山移”的协同精神等,都是构成航天精神的内核元素和优秀文化基因。

航天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为指导,吸纳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气派,是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创造辉煌成就的“根脉”和力量之源。

3.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实现突破跨越的基因密码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航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航天事业发展与航天精神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刻认识到航天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弘扬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航天事业的发展实践,为航天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航天精神的丰富发展,又为航天事业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和力量支持。

航天事业伟大成就和航天精神的形成发展,深刻凸显了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实现强国强军的伟大实践逻辑,深刻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航天事业秉持系统工程思维理念,从创建发展到欣欣向荣、由大向强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深刻揭示了一代代航天人听党话、跟党走,心系国家安全、心系“国之大者”、心系事业兴盛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科学理论实践的生动展现,为我们新时代加快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力量。

二、航天精神的形成过程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和诠释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一)航天传统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一片空白。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今后,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挑战和围堵打压,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高瞻远瞩作出发展尖端武器的伟大历史性决策。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研制火箭、导弹,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航天战线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支持航天事业发展,集国家资源优势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在三线腹地建起航天战略大后方。在这一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集中体现了航天事业奠基者们矢志报国、自强不息的理想情怀。

(二)“两弹一星”精神

1960年,苏联撤走了援建专家,倒逼中国航天事业进入自力更生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坚决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尖端技术。技术断援后仅3个月,我国在1960年11月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飞成功,这枚“争气弹”以铁一般的事实印证了钱学森所说的“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的志气;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用东风二号甲运载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彻底粉碎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9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定型列装,成功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迫使入侵者再不敢进犯新中国的领空;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为纪念这一重大工程,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确定为“中国航天日”。

“两弹一星”的伟大胜利,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邓小平同志对此评价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这一历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体现了老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气节。

(三)载人航天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自1992年正式立项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技术、再入返回技术、运载火箭技术、航天员出舱技术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等难关。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太空飞行;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飞船完成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2012年和2013年“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多方位与“天宫一号”太空交会对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和掌握航天员天地往返技术、出舱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21年4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2022年11月,梦天试验舱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梦想,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一历程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新一代航天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昂扬斗志。

(四)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事业发展高度关注、亲切关怀,多次深入科研一线视察,看望慰问航天工作者。201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对“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的贺电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2019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同年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明确提出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从提出航天梦、强军梦,到设立“中国航天日”,再到概括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每有重大试验成功、每遇重大科技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予充分鼓励激励,为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是航天精神的最新发展,是对航天三大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是新时代航天工程实践中总结凝练的航天精神层面的最新表达,不仅将推动新时代航天精神建设与航天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既有顶层牵引又有航天行业特色的文化系统,还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进一步筑牢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精神基础。

历史昭示我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惊天动地的爱国奋斗史、战天斗地的无私奉献史、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史。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而斗志弥坚、面对挑战而敢打必胜,靠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就是强大的精神动力。航天精神是驱动航天事业乘风破浪的强劲引擎,是照亮奋斗征程的灯塔明灯,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从不放弃、从不退缩、从不止步,不断续写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三、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航天事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希望。航天精神根脉源远、内涵丰富、意蕴深长,是我们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深刻实践和不断发展,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的持续加快推进,航天精神也将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鲜明标注着航天人精神特质和实践特色的航天精神文化也将不断发扬光大。

(一)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忠诚精神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品质,也是我们航天人首要的品质。航天事业的发展及成就凝聚着数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一代代航天人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紧紧相连,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形成了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核心价值观、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的核心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科学家,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舒适生活,冲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满腔热情地投身发展航天事业和建设伟大国家的洪流中。“我将竭尽努力,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同志回国时的铮铮誓言。黄纬禄院士临终前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陈定昌院士讲:“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多做一些工作。”60多年来,许许多多航天人心怀“国之大者”,甘当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家国情怀和热血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事实告诉我们,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这是航天精神最鲜亮的底色,也是航天人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此,新时代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求。

【案例】 型号总师王振华是20世纪50年代莫斯科留学归国的高才生,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选择待遇优厚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他却为了航天事业义无反顾地支援三线建设,扎进了鄂西山区。王振华一家搬到江天沟,带来的只有3只木箱和被卷,床和桌子都是从公家借的。62元的月工资养活着一家6口人。大人专心科研工作,小女儿无人照料,误食了山里的毒蘑菇不幸去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振华依旧夜以继日地为导弹事业奉献着。1991年末,刚做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的他,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北大漠进行导弹试验。1993年,我国第一代地对地战术导弹横空出世,一年后王振华却因肝癌复发永远离开了我们。

(二)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自主精神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时,曾被讥笑“那么穷,还搞导弹!”,然而,我们航天人“人穷志不短”,硬是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靠自己的双手让“争气弹”从祖国的地平线成功飞了起来。一代代航天人始终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基因禀赋和优良传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拼搏奉献,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这是航天精神能够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主精神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贯穿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汇聚起不断跑出“发展的加速度”、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不竭动力。

【案例】 2021年国庆期间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诗》的篇章,故事就取材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实景拍摄在六院科研生产基地,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支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会集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翻开了河西建设史上的第一页。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克服种种困难,大干快上,在抓紧开展科研生产的同时,掀起了基建高潮。建设初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办公用具,大家就趴在炕上搞设计,编制规划,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没有厨房,大家就在野外搭起临时伙房;没有餐厅,大家就端着碗蹲在野外吃饭,一日三餐几乎顿顿都是窝窝头加土豆白菜。经过连续不断地施工,干打垒、砖瓦房、办公楼陆续投入使用,但因当时条件所限,职工住房的面积比较小而且非常紧张,整个单位就有为数不多的几排房子,双职工能分到一套面积20多平方米的干打垒住房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干打垒房屋满足了当时广大干部职工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地建设“大会战”的正常进行。1965年11月,小型临时装药生产线开始试生产。短短一年之后,凝聚着广大干部职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小型固体发动机面世。1966年12月1日,试验发动机点火试车成功。此后,经过持续不断地改进以及19次地面试车,这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终于达到了生产交付状态。1970年1月30日,我国第一枚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了配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六院决定将这种导弹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装,再加上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组装成我国的第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航天科工六院研制生产的固体燃料火箭,正是“长征一号”的第三级。

(三)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中国航天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主创新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从白手起家开创“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到成功开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和重大武器装备建设工程,我国航天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不断刷新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乃至世界纪录。创新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和掌握更多“国之重器”的诀窍秘籍。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一个科技和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我们航天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自主创新上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勇闯“无人区”,把核心关键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康庄大道。

【案例】 我国防空装备体系建设奠基人之一、精确制导领域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就是一位善于创新、自立自强的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早在1978年,陈定昌就提出世界独创的我国空天防御力量建设技术路线。因难度极大,被很多专家认为不可行。陈定昌坚定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成功完成4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多项达世界先进水平。2007年,我国完成重大飞行试验,创造我国战略防御领域首个世界第一。此后,陈定昌又先后组织实施多次飞行试验,创造了飞行试验成功率100%的世界奇迹。30年来,在该领域我国以较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浩瀚星河中筑起空天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安全基石。

(四)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斗争精神

我国航天事业的诞生彰显了新中国的前瞻性和意志品质。中国航天60多年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步伐更能激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本领。我国航天事业是在国家经济还十分落后、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还很薄弱、技术人才奇缺、物质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起步的,航天人面对重重困难,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挑战和严峻考验,以强大的自信、自立、自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送上天”,一枚枚“大国重器”填补国内空白,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航天企业及广大航天人要丢掉幻想,在应对“急难险重新”各种挑战中冲在前列,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做好表率,始终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中流砥柱。

【案例】 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美国急于了解中国发展尖端武器的进展情况,派出各种侦察机侵入我国领空,并利用中国台湾飞行员驾驶U-2高空侦察机,深入大陆侦察。

1964年,因对敌斗争的迫切需要,航天科工二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在“红旗一号”的基础上,研制具有新抗干扰手段的红旗二号防空导弹。为了更有效地拦截U-2高空侦察机,二分院拿出了改进方案,在“红旗一号”的基础上,提高抗干扰能力,扩大作战空域,改善操作使用性能,提出了21项技术措施。

1967年9月8日,U-2高空侦察机又窜扰华东地区。尽管飞机使用了新型干扰手段,但仍被“红旗二号”导弹击落。自1968年起,国民党空军被迫停止派遣U-2高空侦察机进入大陆纵深活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承诺停止一切在中国大陆的侦察飞行。这场蓝天上的较量以中国的胜利告终。

(五)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其本质是求真求实。追求科学精神是航天事业的突出特征,是航天人干事创业的内在核心要求,科学精神是航天精神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60多年来,航天人尊重科学、尊崇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崇尚求真务实、创新求实、严慎细实,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系统工程理念思维方法,科学精神成了航天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和航天产品高质量、高可靠的重要保证,成了航天人恪守不移的工作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成了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秘籍所在,成了航天精神的核心关键内容。新时代新征程,航天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科学和技术的“无人区”,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营造宽容开放的科研氛围,把航天工程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求实、严慎细实、技术民主等优良作风和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先进工程管理等宝贵经验传承下去,自觉肩负起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重任。

【案例】 王永志院士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1961年,29岁的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东风二号”导弹的设计研制工作。1964年6月,经历首次失利的“东风二号”,在酒泉等待再次发射检验。6月的戈壁大漠天气炎热,导弹推进剂在高温下发生汽化和膨胀,没办法加注预定剂量的推进剂,将影响导弹射程。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增加推进剂,而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王永志却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办法。他说可以采用减少推进剂的办法,减轻起飞重量,这样也就减少了发动机熄火点的推进剂的“死重”,同样可以提高射程。经过反复计算核对,王永志提出泄出600千克酒精就可以达到预定射程。许多人都不理会他的办法。但王永志不放弃,鼓起勇气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这位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并没有小看这位小小的设计员。钱学森认真聆听王永志的观点,并不时和他交流计算方法,让他详细讲解。充分交流后,钱学森很快叫来“东风二号”的总师,告诉他“王永志的意见正确,按他的办法实施”。第二天开会,钱学森力排众议,对王永志的逆向思维进行了充分肯定,“东风二号”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六)航天精神深深蕴含着航天人的协同精神

航天事业是组织体系极为严密、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项航天重大工程都规模宏大,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风险性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能够不断取得成功是组织全国大协作、全国“一盘棋”的成功典范。其中,党中央的领导是制胜法宝,“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协同精神是重要支撑。从“北斗”组网到“天和”翱翔,从“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都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重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必须既着眼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注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传承发扬好协同精神、航天精神,合理调动和配置全国科技创新资源集智攻关,推动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案例】 20世纪60年代,我国虽然成功研制了导弹和原子弹,但与西方大国相比,还不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于是,我国决定把研制固体战略导弹与核潜艇计划配套进行。1967年1月24日,国防科委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工作。当时“巨浪一号”的总负责人是黄纬禄,就是我们熟知的“航天四老”之一,他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

“巨浪一号”的研制参与单位共有109个,3万多人,涉及全国19个省市、10个工业部门。在“巨浪一号”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处理棘手技术问题的整个思路与过程被总结提炼为人们后来津津乐道的“四共同”的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该原则一经提出,便引起很大反响。巨浪一号成了举全国之力、协同攻关、良好践行“四共同”原则的典范。“四共同”原则成了航天战线解决难题、协调问题的“金科玉律”,乃至对整个国防科研战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航天科工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的具体实践

(一)航天科工传承与弘扬航天精神的情况调查

课题组深入一线查找问题,面向直属单位发出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3499份,被调查人员覆盖总部和全部二级单位,研究中主要涉及的量化研究方法为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类别的个体及其对不同问题回答的情况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验证不同个体在传承与弘扬航天精神实践和建议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期找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航天精神的规律。

1.将被调查者的岗位类别在对航天精神的认可程度上进行卡方检验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不同岗位类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94.95%的管理人员和92.57%的技术人员能够主动学习航天精神,技能人员主动学习的比例略低一些,说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航天精神的主动性更强。愿意终身从事航天事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占比分别为96.24%、94.01%、92.10%,说明航天人普遍具有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航天事业的归属感更强(见表1)。

表1 对航天精神的认可程度

img
2.将被调查者的年龄在对航天精神的实践感知上进行卡方检验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整体来看,认为航天精神对科研生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或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人群占比为87.43%,说明航天精神能够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已成为共识。45岁以上的被访者选择“身边有很多体现航天精神的优秀个人和团队例子”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区间的被访者,选择“航天精神对职业选择影响有限”的比例较高。35岁以上的被访者选择学习航天精神“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比例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25~35岁的年轻人认为航天精神对职业选择有较大影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航天科工在推动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重视对青年员工的思想引领、价值牵引和航天精神培育,也反映了年轻的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忠诚度、融入感和身份认同较高。考虑到25~35岁的年轻人是岗位变动的高发人群,更从侧面印证了精神是事业留人的关键因素(见表2)。

表2 航天精神的影响

img
3.将被调查者的年龄在对传承航天精神的现状和建议上进行卡方检验

在了解航天精神的途径、对传承航天精神面临的挑战和传播航天精神方式的认识上,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著。

整体来看,受访人通过航天精神专题培训或学习的方式了解航天精神的比例最高(77.58%),说明航天科工对航天精神专题培训具有显著效果。年龄大的被调查者通过新媒体渠道了解航天精神的比例较低,更认可“传承机制不健全,难以引起共鸣”“新一代航天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加强”是当前传承航天精神面临的挑战,而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越认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冲击”是当前传承航天精神面临的挑战,更希望通过开展航天精神相关课题研究、开展航天精神主题活动的方式传播航天精神。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选树先进典型、拓宽宣传渠道等手段,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理念认识显著提高。同时,广大干部职工对航天传统文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的宣传接受度较高,并对企业文化体系建立与落地有更高的期待(见表3)。

表3 传承航天精神现状

img

续表

img

(二)航天科工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航天科工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指示,把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履行强军首责、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任务、必修课程和动力源泉,从航天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以航天精神引领价值追求、靠航天精神凝聚信心意志,自觉做航天精神的践行者。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军工骨干央企,航天科工始终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价值追求,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航天精神中不断探索实践,确保航天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

1.突出政治性,高站位推进精神传承

航天科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强化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作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制度和措施。把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邀请老院士、老党员、老专家走上讲台宣讲航天精神。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组织文化,对标党和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围绕改革发展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实际需要,通过航天科工大讲堂、形势任务报告会、专题辅导讲座、航天云课堂、党课等形式,讲透形势,讲清任务。把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作为员工入企的第一课和必修课,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最高战略,树牢“根”和“魂”意识、强军首责意识、大国重器顶梁柱意识,用实干担当彰显新时代航天人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顽强、绝对过硬的政治风范,用实际行动争做弘扬航天精神的时代楷模。

2.突出历史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

充分发掘三线基地遗存的红色资源,将其作为所属各单位党支部主题党日、研学实践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积极打造全面展示航天(三线)军工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现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标杆课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经典课程、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增强红色传统教育的鲜活性和多元性,使其有深度、接地气、涤人心。打造精品线路,深入挖掘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资源,打造“一馆一园五基地N展厅”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以“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等为主题,精心设计推出一批学习体验线路,引导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开展实地参观考察调研。以“在061、066基地旧址开展三线传统教育、在孝感三江产业园参观大国重器、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体验未来太空探索、在南京1865产业园领略民族军工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火箭发射”为主线,统筹协调企业、地方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2021年,“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金陵机器制造局和金陵兵工厂旧址”入选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军工行业)名录,开展200余批次5000余人次现场教育活动。二院历史文化馆、六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3.突出导向性,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组织开展“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建军9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兵工90年”等重大主题宣传,通过快闪、演讲、职工文化演出等方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昂扬旋律。建立健全“中央厨房”工作机制,规范建设网站群、微信矩阵,获评“中央企业最具影响力新媒体账号”。形成一批以《航天院士传记》、电影《钱学森》《我和我的父辈》、电视剧《聂荣臻》等为代表的展现航天人精神内核的高质量文化作品。高质量完成《我们这十年 坐标中国》《总师传奇》等纪录片以及《追光》《军工礼赞新时代》等专题片拍摄,并在央视等权威媒体播出,不断增强航天精神的社会影响力。2022年,各类媒体报道航天科工信息34.8万余篇(条),新华社“百万+”报道15篇。坚持将镜头对准一线,深入处室、车间、班组、试验队、项目团队一线开展调研采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继续保持困难面前不低头、艰险面前不退缩、重任面前不懈怠的精气神。

4.突出示范性,选树典型强引领

将航天精神融入企业发展、技术攻关、管理优化、能力提升等各个环节,大力营造爱国、创新、协同、奉献的文化氛围。把航天精神学习教育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必修课和各级各类培训的重要课程,在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组织开展承诺宣誓等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十百千”新时代典型选树体系,深入开展钱学森、黄纬禄等老一辈航天人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推树了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央企楷模”“大国工匠”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个人及团队。2021年,陈定昌院士事迹入选中组部建党百年特别节目《榜样6》,央视1套黄金档首播后,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53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获评“航天科工感动人物”,积极推树选树“数控微雕”常晓飞、“大国工匠”曹彦生、“最美逆行者”梅定、见义勇为航天人苏冬雪等一线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共同的理想凝心聚力。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大讲堂、微论坛等活动,开展“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等主题评选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共同的理想凝心聚力。编辑出版《新时代航天追梦人》《筑梦苍穹》《砥砺前行的航天人》系列丛书,激发职工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

5.突出规范性,健全工作机制融入日常

以新时代航天精神为核心,提炼和完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系统。根据全面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丰富完善文化体系,实现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制定《集团公司“十四五”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完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党对思想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压实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传承发扬航天精神作为党建考核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绩效年薪挂钩。在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季度例会上坚持问题导向,“指名道姓”点评各单位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弘扬新时代航天精神落实到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分解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推进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厂、所、公司、处室、车间、班组等基层党组织优势,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心理疏导、文化熏陶、主题活动等手段,让企业文化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让员工在岗位工作实践中自觉践行航天精神。

五、新时代传承航天精神的思考与启示

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当前,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高质量发展航天事业、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航天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一要筑牢传承航天精神的思想根基。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始终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价值追求,确保航天事业发展始终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主动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要夯实滋养航天精神的实践基础。把弘扬航天精神融入技术攻关、管理优化、能力提升等各个环节,大力营造鼓励干事、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要积极组织型号队伍出征仪式、承诺宣誓等文化实践活动,激励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三要培育践行航天精神的时代先锋。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把弘扬航天精神融入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持续学习宣传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大力培育选树新时代践行航天精神的先进典型,将航天人爱国奋斗的精神禀赋融入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

四要讲好承载航天精神的航天故事。积极做好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着力推出一批传播航天精神的精品力作。用好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线基地旧址等红色基因库,讲好党的故事、航天的故事,让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

五要拓宽传播航天精神的渠道,丰富载体。综合应用多种传播媒介,重点占领互联网传播阵地,进一步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完善航天精神全媒体传播话语体系。充分利用航天发射等重大试验任务和“中国航天日”等重大活动契机,加强航天知识科普和航天精神宣传,不断增进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课题研究人员

袁 洁 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

龚界文 航天科工党群部部长

刘双霞 航天科工党群部副部长

陈炳隆 航天科工党群部宣传处副处长

高启滨 航天科工党群部宣传处一级主管

杨 庆 航天科工党群部宣传处一级主管

主要执笔人:刘双霞 陈炳隆 2c/r35B5iwLzYjFBdC1EMADB1GFKhu1B/6JufU5fDQVyIEqIX5fK/j6AaErdYW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