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及贡献

1.3.1 研究内容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构建以社会成本理论为核心的居民取暖政策体制,释放正确的热价信号,使得居民取暖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摆脱现有纵向一体化垄断特许经营供热市场的低效率以及清洁取暖财政补贴使用的低效率。本书的研究对象重点放在取暖污染物排放与重污染天气高度重合、实施集中供热的北方地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取暖政策评估

良好的政策框架是确保城市清洁取暖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城市清洁取暖政策改革之初,首先需要对现行的政策体制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其中不利于清洁取暖战略的部分。本书所指“政策框架”既包括清洁取暖政策,也包括决定清洁取暖工作组织与实施方式的常规集中供热政策。其中,清洁取暖政策既包括《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等国家及试点地区出台的综合性法规及文件,也包括《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的意见》等关于收费价格、采暖补贴、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专项法规或文件。

本书将首先按照政策评估理论,对我国目前城市清洁取暖管理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手段进行评估,重点对政策框架的完整性及内容合理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之处。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在干系人分析方面,明确相关利益主体在清洁取暖改造工作中的具体责任、行为动机,以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关系;在市场机制方面,对居民取暖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作出评估,判断市场热价信息能否起到优化供需关系与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否存在可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良性竞争;在资金机制方面,判断与清洁取暖有关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过程是否透明、合理、高效;在信息机制方面,评估相关成本及价格信息的获取、处理、共享过程是否有效。

2.居民取暖社会成本核算

如图1-1所示,居民集中供热过程主要包含热源、供热管网和热用户三大主体,可进一步分为热源、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及用户采暖五个环节。分散取暖中的区域锅炉只经由小区供热管网到达热用户,即使用终端热力设施进行分散取暖不再经由热力管网,直接到达热用户。本书核算居民取暖的社会成本应为与居民取暖有关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热源生产、管网传输、热力站换热、用户用热全过程的社会成本。成本项目不仅包含实际发生的经济成本,也包含由取暖污染物排放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失。

图1-1 居民取暖全过程

本书将社会成本分析和人群健康损失货币化度量理论融入传统居民取暖成本分析框架中,进行城市清洁取暖政策的社会成本核算。本书将对清洁取暖方案由热源生产环节到热力供应环节再到热力消耗环节的整个过程中,社会成本核算边界内发生的全部显、隐性成本进行测算,并最终通过多种取暖方式社会成本的比较,选择满足成本最小化的作为最优方案。本书主要采用对案例城市进行调研的方式获取居民取暖社会成本信息,并以文献中二手数据收集方式作为辅助,对传统及清洁取暖方式的包含设备设施折旧、燃料成本、运维成本、人群健康损失等在内的成本项目进行调查。

对于燃料使用成本、运维成本等显性成本的评估通过对主体实际支出的会计成本进行调查的方式获取。对于财政拨付国有企业的土地等未发生交易行为,且不需要主体实际支出的隐性城市清洁取暖社会成本,则运用土地价格评估方法、拨付法、市场比较法等计量技术,将这部分隐性的机会成本货币化。对于取暖行为空气污染物排放所带来的健康损失,则基于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终点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开发的空气污染与健康效益评估工具(BenMAP软件)进行计算。

3.利于清洁的居民热定价机制设计

《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供热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燃料费、修理费、工资以及其他应当计入供热成本的直接费用;二是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内的组织和管理供热生产经营所发生的供热期间费用。理论上,城市供热价格应按照成本加成定价原则,由成本和利润构成,并适时进行调整。但实际上,大部分城市的集中供热热价几乎多年不变,在燃料和人力价格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现有的热价是不可能反映集中供热的真实成本的。

现行的热价水平具有明显的福利化性质,定价的基本原则是居民在取暖方面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合适。这种福利化的低热价不利于提高社会资本进入集中供热市场的积极性,与供热市场特许经营制度的初衷相矛盾,限制了高效率、低排放的集中供热的供给,不利于集中供热市场化改革。同时,大部分的集中供热企业由城市供热管理办公室投资运营,很容易获得土地拨付、贷款优惠和转移支付,以便国有集中供热企业在低热价水平依然可以维持运营,保证基本的热量供应。最终导致了只有政府管理的国有供热企业在财政补贴的扶持下存活,长期依靠财政补贴兜底,人员冗余、管理落后、设备老化,没有降低经营成本的动力,且缺乏约束,供热质量得不到保障。未能实现供热行业政企分开的根本目标,市供热管理办公室“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本书将制定一套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居民集中供热热定价体系,使热价能够反映居民取暖的真实成本,而且是包含人群健康损失的社会成本,从而摆脱低效率的福利化供热传统,利用市场力量扩展清洁能源取暖的应用范围,减轻财政负担,实现市场对能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清洁取暖管理的效率提升。这一基于成本的热价体系还可以扭转热价与供热成本倒挂的局面,提高民间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进入市场的积极性,逐渐打破国有供热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热价体系更能够帮助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等清洁高效的取暖方式释放成本优势,有利于大面积推广。这一基于成本考虑的热价体系也将在供热市场释放正确的价格信号,自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政府不再需要通过补贴的方式弥补天然气及电力等清洁能源,改善具有成本劣势的清洁取暖方式,帮助清洁取暖摆脱对补贴的高度依赖,缓解财政压力。

4.城市清洁取暖政策框架设计

由于城市供热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的存在,为了避免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需要对城市清洁取暖政策提出设计建议。本书将设计一套以社会成本理论为核心的城市清洁取暖管理政策框架,为我国的清洁取暖发展提供参考。这一政策框架首先通过供热企业经营制度改革,打破了垄断企业对供热市场成本信息的控制;并利用成本监审与成本信息公开制度,为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清洁取暖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进而通过全新热企经营制度下的热价系统性改革,取消隐性补贴,使得热价逐步接近社会成本,实现热价扭曲的纠正,为经济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解决方案;最终辅助以热计量机制,推动热价改革的实施。

本书以案例城市为例,完成对各种取暖方式的健康成本与社会成本测算。并将上述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居民取暖管理理念运用到案例城市,在进行城市工业余热潜力测算、居民取暖热需求与清洁供热潜力匹配的基础上,为案例城市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城市清洁取暖方案。最终得到的以社会成本理论为核心的城市清洁取暖方案,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与减排双重收益。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书以取暖的社会成本理论为核心,给出了一系列的城市清洁取暖政策改革建议。具体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首先,本书参考理想政策框架及先进国家的经验,评估了我国现行清洁取暖政策框架,找到了导致我国清洁取暖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建议使用社会成本思想指导清洁取暖改革。其次,本书设计了一套城市清洁取暖政策框架,以推动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居民取暖管理。针对现行清洁取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政策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热定价机制,社会成本涵盖了取暖全过程发生的全部显性及隐性、内部及外部成本,接近社会成本的热价可以消除扭曲,帮助清洁取暖摆脱依赖补贴进行计划配置的现状,提高供热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清洁取暖方案的成本收益率。二是设计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打破垄断企业对成本信息的控制,为社会成本核算与定价奠定基础,并通过热计量改革等方式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最后,本书进一步将上述理论运用到案例城市,对案例城市实际的取暖现状、取暖社会成本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城市清洁取暖实施方案。通过对几种居民取暖热定价机制进行模拟与比较,验证了以社会成本加准许收益热定价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成本思路下的清洁取暖改造方案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收益。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

本书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社会成本核算方法

本书认为降低社会成本是清洁取暖的目标,社会成本核算是制定合理热价的依据,是清洁取暖管理实现“经济、能源、环境”三者联动的重要纽带。

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取暖的社会成本进行过核算。但社会成本核算在生活垃圾管理领域已经较为成熟。国际对社会成本的估算采用的几乎都是生命周期评价(LCA)法。LCA法探讨了在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下成本的扭曲分配问题,将总成本正确地分配到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帮助寻求降低企业总成本的机会。

日本环境省将成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搬运、中间处理、最终处分、资源化,具体包括人员费、处理费、委托费、收集清运费、中间处理费、最终处置费等项目。社会成本调查结果将被用来制定废弃物处理费用标准。U.S.EPA规定:生活垃圾管理的社会成本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填埋、排放物致健康损失五个环节当中全部主体承担的成本。U.S.EPA建立了完全的成本核算框架,帮助政府部门核算生活垃圾管理的支出。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包括:前期成本、运营成本、后期成本、修复成本、或有成本、环境成本。

本书将借鉴生活垃圾管理的方法,依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进行取暖社会成本的核算。

2.案例研究法

本书通过案例研究证明了本书构建的“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城市清洁取暖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所构建的政策管理框架可以推广到其他北方城市。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地研究。研究者根据对研究可行性的预测结果选择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查阅第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探讨研究者所关注问题在实际环境中的情况。案例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特的问题研究逻辑设计、具体的数据收集和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对案例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案例在所关注领域的特点。在正式研究开始时,可以预测结果的走向,以指导数据收集的方向和数据分析的重点,帮助寻找有意义的特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可以对案例进行扎实的描述和系统的理解,获得更全面、整体的看法,也可以找到案例中体现的特点。

对案例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研究问题的确立、研究线索的分析、证据联系的逻辑、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研究人员首先查阅了现有的第二手资料,找到了研究核心。然后,通过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得到了指向这些问题的证据,发现了第二手资料中不明确的特征,最后得出了案例研究的结论。为了更好地将数据与理论假设相联系,在设计研究阶段必须明确提出理论主张。

本书依据案例分析法,对咸阳市的取暖现状、人群健康以及取暖源的技术、能耗、排放量、成本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结合文献得出了可信的取暖社会成本核算结果。案例研究也展示了如何实际筛选社会成本低的清洁取暖方式,如何结合城市的清洁热源开发潜力制定清洁取暖方案。案例研究结果最终证明了本书提出的清洁取暖管理政策可以在城市层面进行操作,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成本效益。

1.3.3 研究贡献

本书可能存在的学术贡献包括:

(1)设计了“政府+市场”的城市清洁取暖管理政策框架,将供热拆分为“热源、干网输配、末端消费”三个环节,分别实施“政府规划+政企议价、特许经营+政府定价、政府监管+市场定价”的管理模式。

本书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设计了“政府+市场”的城市清洁取暖管理政策框架。该政策框架首先将城市供热分为“热源、干网输配、末端消费”三个环节,打破了传统热力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垄断;并针对各个环节公共物品程度的高低,分别实施“政府规划+政企议价、特许经营+政府定价、政府监管+市场定价”的新供热管理模式。

热源环节实施市场化改革,由政府代表居民与具有规模经济的热源企业谈判,统一采购并进行规划,充分发挥工业余热等社会成本低的清洁取暖方式的优势。在热输配环节由政府出资建设输配干网,特许经营企业负责运维,由政府在社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定价。在末端供热环节实施市场化管理,政府制定基准热价,并对供热质量进行监管,具体的热价接受市场的调节。这种管理模式削弱了垄断供热企业的市场力,公开了供热成本信息,打破热价扭曲与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之间的恶性循环,扫除了成本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制定合理热价的阻碍,停止了国有供热企业通过夸大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模式,使得工业余热等真正具有成本优势的热源企业加入市场竞争。

(2)设计了案例城市的清洁取暖政策方案,证明“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城市清洁取暖政策”具有可行性。

为案例城市设计了清洁取暖政策方案,证明了“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城市清洁取暖政策”具有控制经济成本、提高健康收益的现实意义,在技术和成本收益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本书对案例城市咸阳市各种取暖方式的社会成本进行了核算,发现包括热电联产在内的工业余热供热具有明显的社会成本优势,并进一步将案例城市的余热资源与居民热需求进行了匹配。最终“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城市清洁取暖政策”可降低案例城市市辖区取暖社会成本总计7.69亿元,节约经济成本4.57亿元,降低居民取暖引致的健康损失3.12亿元,减少市级财政对居民化石燃料集中取暖的补贴资金1.66亿元,缓解了财政资金的压力,可显著改善人群健康。

(3)将社会成本理论运用到清洁取暖管理,给出了取暖社会成本的核算方法,证明了社会成本热定价策略在提高社会福利方面的优势。

本书将社会成本理论引入取暖管理领域,全面度量了取暖的显性及隐性、内部及外部成本,实现了“经济—能源—环境”三领域的联动。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本书提出了取暖社会成本的核算方法,对热力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经济成本以及取暖引起的货币化人群健康损失进行了测算。本书还构建了居民用热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模拟社会成本加成、福利化、市场自由、边际成本四种热定价机制,证明了社会成本加成定价具有减排和显著降低社会成本的双重优势,是有利于清洁供热的最佳选择。 WtE06eHfbkoO74OiPkUbsPM/ulvjg3IQFPqUeWcKpMd6S0sm75CncxD0f6Q0UN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