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计划推动发展
——自我积累的工业化

中国的发展没有殖民地、没有奴隶贸易、没有对外战争与掠夺,这是有史以来唯一大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工业化,对于人类有着巨大的启迪。在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比较中,审视中国自我积累的工业化会更加凸显其意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政治前提,就是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由于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工商业被约束在特定的地域与特定的规模之内。而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使得中国在至少五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制度,实现了对全社会的政治整合;二是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三是解决了自然垄断资源尤其是土地问题,扫平了国内现代化的障碍;四是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自身的努力加上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使得中国具备了初步工业化的基础;五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普及教育、改善医疗条件等,提高了全民素质。这五个方面为中国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其后发展理论中指出,随着开始发展时间向后推移,以强组织力的机构指导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随着开始发展时间向后推移,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到大;随着开始发展时间向后推移,后发展国家的政治形态就越容易是集权制度。因为制度要弥补工业竞争力的不足,制度要促进资源向工业集中。

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工业体系时,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那么中国也许永远都不会产生钢铁、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巨型企业,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有关产业一定会受到国际资本的支配。历史上,美国、德国、日本以及苏联都采用了国家干预工业的方式,没有国家的力量,就无法抵御世界市场对于国内市场的压制或者控制,没有国家的力量就无法动员国内的资源用于现代化建设。计划经济使得中国能够摆脱市场看不见的手,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迅速组建起规模庞大的战略性企业。

无论从经济指标还是社会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计划经济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资源在极端稀缺的情况下向工业部门集中,其明显缺点在于,计划经济的执行单位普遍缺乏自主性与活力。

计划经济运用组织的力量实行工业化,也必然受制于组织演化的普遍规律,那就是:在一个组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逐渐上移;同时在一个组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权力越来越部门化。因为这两种趋势,上层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执行力越来越弱;下层的权力越来越小,而滥用权力的概率越来越大。以计划经济为特征将全社会组织成为超大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超强的动员能力,但是也会同时缺乏活力与灵活性。这种组织权力的演化规律最终摧毁了苏联。因为这种组织的演化规律,苏共日益僵化,苏联的计划经济越来越缺乏活力。无论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还是后来叶利钦推行的“休克疗法”,都急于将上层建筑作为改革的核心,这更将这个大国推入了深渊。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向世界市场开放。中国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推进中国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计划经济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在两个体系之间转换得失如何? InjaBqxPGhlM2e2KCjnZcICjgJoB3wodWdpaPJNRBXswwo+6eGaaN8uzoiufbW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