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天时地利 政通人和

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就认为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有个严重问题,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是“计划”的,国有企业按照上级给的订单、按需生产,只要将质量控制好、按时交货就可以了,企业不需要关心市场,更不用去研究客户的需求。这时的国营单位,都有主管单位,企业的人事任命、财务支配等都要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改革开放开始、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及时调整,企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继续在“上级主管单位”那里。直观上看,这导致企业经营的自主权不足,深层次上,是企业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内部管理,应对市场变化。

因此,给企业放权、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逐步成为中央高层的共识。

1979年的5月,国务院宣布了八个国企改革试点企业,在这八家国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拥有20万员工的首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

首钢被定为国企改革试点企业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三个百分百”管理法,就是每个职工百分之百地执行规则制度,发现问题百分之百上报,违规者百分之百扣除当月全部奖金。

放到21世纪的今天,首钢的这个管理法可以说是管理的常识,但在当时,则极具震撼力。之后,首钢又创造性地提出国企承包制,“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这掷地有声的十六字方针,日后也成了国企改革的标准。

有了上述措施,首钢职工的积极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首钢迎来了空前大发展。改革的头三年,首钢的利润率年均增长45%,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年均增长34%,而且直到十年后的1989年,利润也依然保持着13.5%的年均增长,是全球钢铁公司利润增长的2.4倍。首钢改革的成功,正式拉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到1979年年底时,全国试点的国有企业已经达到4200家。

时间到了2000年前后,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多轮。尽管国有企业改革遭遇了不少挫折、受到了不少质疑,但中央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上没有变过,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改革的决心没有动摇。

◎ 1999年中国媒体产业发展暨广告经营研讨会

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让广东省广告公司获得了改制可能性。

戴书华、陈钿隆等人曾经多次对采访他们的记者说,感谢这个时代。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个时代,才给予了省广人大展拳脚的舞台,给了省广发展的机遇。

的确,如果没有国家在国有企业上的改革试点,如果没有国有企业改革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省广也不可能搞这一次的混改。

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是,省广当时只是广东省外经贸委下属的一个小企业,而且是一个非核心、非常边缘化的单位。

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中国加入WTO、外经贸全面放开之前,广东外经贸业务在全国的占比一度高达四分之一,外经贸是一个就业非常热、福利待遇非常好的行业。广东省外经贸委下属有广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广东省五矿进出口公司等10多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具有高度的行业垄断性,所占市场份额巨大、交易额惊人,利润也非常可观。因此,此时的广东省广告公司在广东省外经贸委下属成员企业里,虽然行政级别上是平级的,但分量和地位却不能相提并论。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如果当时广东省广告公司的规模足够大、影响力足够大,那么当时广东省外经贸委有关领导的顾虑可能就更多,省广的改制可能就难以实施了。毕竟,这么小的一个公司,即使试点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影响。

正是由于规模小,广东省广告公司才最终被选作了国有企业混改的一个试点。

在多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在生存与消亡的灵魂拷问下,省广的第一次股权改革似乎即将顺利展开。但谁也没有想到,改革竟然进行得如此艰难。 k7rhCbrJOtanBWbaHO74fLJlKqdCpqYD8CNzZC3GT51MNdgyN9T3buzEe55/+4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