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内容,本书的内容结构设计加上导论共计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新媒体时代背景做出了学理上的探讨,围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坚守国家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转型高校传统思政工作范式、净化大学生成长的虚拟场域展开了论述。第三章采用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尽量做出较为全面的客观公允的呈现,这是问题提出的过程。面对问题,本书力图从更为系统宏观的角度,围绕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主体四个维度展开了讨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展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图景画卷,对我们传统的德育理念也提出了重大挑战,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助于传播学科中的相关理论,以政治性、人本性、整体性、实效性、实践性原则,作为指导和方法论武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是本书的第四章。第五章围绕此思考展开了网络媒介辐射环境的优化、在新媒体平台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协同培育模式等方面破解的论述。第六章,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及价值实践者,大学生群体的认同状况,关涉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的实效性。侧重围绕大学生的实践养成展开了最后的论述,这是整个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
图1-1 本书的逻辑结构
本研究整体上遵循从实然到应然的思路,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展开的。
“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动因,也是科学研究的旨归。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依托和有生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已有权威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课题中的部分实证成果,分析归纳其研究的贡献与缺陷,从而探析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显露的诸如学校、家庭、社会与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
在发现问题之后,以研究问题为核心,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成果,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与传播手段的变革,运用传播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原理与方法论,重点从多维度系统深入地探讨学校、家庭、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影响。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范式,对新媒体时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围绕问题的原因,做出一一对应的剖析:实现的是外部媒介环境上的优化;围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展开的分析,是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过程论上的建构;大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建立和实践的养成。在解决问题路径中,内隐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遵循着青年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知情意信行”展开。
最后,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的路向,从而实现本研究的最终目标。
对既有的文献展开细致的梳理是任何研究的基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需要大量文献的积累,既包括中外专著类,也包含大量的学术论文。通过文献检索能够及时掌握该选题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的前沿动态。本书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到大量的研究素材。在梳理过程中,通过分类、比较、汇总等环节逐渐厘清了本书研究的框架思路和当前研究的学术盲区,力求在理论上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在实例资料中寻找支撑点,为本研究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加强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从纵向的维度,分析和考量历史已然的价值观并从中汲取优秀合理的成分,为我们研究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考,拓宽了研究视野。从横向的维度,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和互动性的过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中西方国家都在力图实现本国大学生对其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适当借鉴国外在公民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自觉地将其纳入本书的研究视野中,权衡利弊,增进了本研究的科学性。
本书借鉴吸收了目前学界已有的调研成果,同时采纳了笔者课题中的部分调查数据。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通过授课教学、学生座谈、个别访谈、网络交流等多样化形式,力争获取真实的一手资料。以实证角度分析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状况、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概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价值观如何产生深刻影响,力求探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缘由,做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研究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