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理论的基石,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行动的逻辑起点,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说明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价值观、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等均构成了本选题的重要概念群。鉴于新媒体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也是本研究主要依托的时代背景,特放在第二章进行专题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关于价值的相关概念辨析

关于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学界对此已经展开了较长时期的关注和研究,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在此做简要说明。

(一)价值

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中,人们所用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阐释。在汉语中,“价值”的原始含义是物品交易的价格、价钱。西方语境下,“价值”的词义更多在经济学领域中得以展现。“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某物的价值,主要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中亦有如此提法。19世纪时,在若干思想家和各种学派的影响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泛的领域。” 价值是商品的一种重要属性,往往通过货币来加以衡量,从而转变为商品的价格。于本质上,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所创造,但在形式上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得以体现,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商品价值一般问题的基本解答。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则是从哲学意义上而言的。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最本质、最普遍的,它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存在于客体对主体的需要关系之中。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程度越高,主客体之间联系越密切,说明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程度越高。相反,客体与主体之间关联松散,说明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程度相对偏低。自19世纪中叶,“价值”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的日渐回暖,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国价值论领域研究的著名教授李德顺曾于2007年总结归纳了价值的五分法。第一类为精神存在说或观念论;第二类为实体论;第三类为属性论,又可分为客体与主体属性论(或人的本性说);第四类为关系论,包含主观论与客观论;第五类为实践论。他对这五类做出了界定。第五类被认定为价值的本质指向。

上述几种论说对于我们完整理解“价值”的内涵具有学理意义和启发性思考,充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研究。笔者认为,价值是一个多意指向性的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价值的一般含义,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把它放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大舞台上,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 。对于价值概念的科学界定,离不开三个构成要件,即主体、客体和连接体。单纯地从主客体关系探寻价值的意义,显得不够充分彻底,将连接体——实践纳入,对于价值的概念理解笔者认为才是充分彻底的。为此综述已有研究,笔者认同对价值做如下的定义: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所表现出的效益、效用和意义” 。这一定义说明了,主体需求为价值产生之源,客体满足主体需求是价值存在的前提,而实践是联系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有效与有用是价值存在的关键。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划分,如按人的需求可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精神综合价值;依照价值客体来划分,可分为人的价值、物质的价值、精神现象的价值;依照价值成果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科学的价值、伦理的价值与审美的价值等。

(二)价值观

与价值不同,学者对价值观的定义众说纷纭。建立在对价值的概念分析前提下,对价值观的理解就顺其自然了。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观是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借助文化的权力构建制度和规范体系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引领人们的思想动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立场与态度的总和,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近年来,学界对价值观定义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价值观为哲学中的价值论,它和历史观、自然观类似,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它是属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层次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点。它“最根本问题是个人和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 。狭义层面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美丑、善恶等具体事物价值的立场、态度及行为指向,既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本书特指狭义的价值观。可见,价值观具有主体性,体现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趋向,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一般来说,个体价值观服从群体价值观,人们在一定社会背景下,通过接受教育以及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但价值观并非恒久不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个体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

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价值取向,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为评价尺度,是人们评判客体价值多少、好坏的依据。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为导向性、稳定性与社会历史性。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选择标准和价值取向,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人们因为价值观的相异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价值观。

(三)价值观念

与“价值观”相似的概念是“价值观念”。李德顺教授指出:“价值观念,即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观念系统,但它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某个对象领域的学说系统。价值观念却并不是指一套理论或学说,而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或态度情感。” 个别学者认为价值观等同于价值观念。田海舰、邹卫两位知名学者则指出,“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 。从广义层面来讲,它们可以通用,二者都是人们大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应。但从狭义上而言,价值观及价值观念的关系是,价值观是价值观念抽象而来的一种观念,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念则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化方式培养起来的,在不同角度与层面体现着价值观,比价值观的外延要更大。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反作用。不同个体由于其价值观不同,必然导致社会行为产生差异,甚至出现摩擦、冲突。价值观可分两类:例如一个圆圈,最外围部分可视为一般价值观;最内部是核心的,是内核,起主导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这部分价值观具有主导性、稳定性、普遍认同性、理想性与辐射性等特征,它统摄与驾驭着其他价值观,是其他价值观精华的集中体现。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剧变,尤其是我国的改革迈入“深水区”,多种矛盾显现交织,多种利益碰撞激烈。面对全面改革的历史重任,全党上下必须同心协力,统一思想,共克难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抽象与深度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鲜明折射出了亿万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期待,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比对较量中,寻求到了历史的坐标,旗帜鲜明地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划清了界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出了一元与多元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让多元时代视域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有了价值观的“主心骨”,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指明了方向。这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 一书中指出,“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民主”是人类共同的政治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文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人类世界的发展方向,“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和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友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指向社会主义,旨在凝聚社会共识,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培是形声字,土为形,咅为声。培的本义指增加土地、田园、山泽等,引申为古代太子赐予的小国。此外,又指往植物或建筑的根基部分加土,将堤坝加高培厚,引申为培育、培养。培养,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培养细菌。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和训练;使成长:培养革命接班人。培育,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培育新品种,培育一代新人,做谓语时,同义为造就、培育。培育意即,培养教育。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 故而,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即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培养教育工作,这就是一个“知情意行”完整的价值接受过程,最终变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并成为大学生行动的指南。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旨在让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经由认知,升华于认同,落地于践行。这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过程。一般来说,完整的价值培育应当是由知、情、意、信、行等不同的教育阶段所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一方面是强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及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人才。 6qZOZgxIqO2xr/jB5125eftqnC3fCFCIHu8IQC+3o8C1uM3DfCMxIVuHcyC8ik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