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中国价值”话语权确立的需要

以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先导,整个时代所表征出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发展事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人,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07亿人,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人。

勃兴的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整合和意义建构上表现出了超强的功能。它可以在网络空间中集约化生产并批量化复制具有特殊意蕴的意识形态符号——意义体系,使之裂变传播,拓展了意识形态建构功能的符号编码的传播及运作模式,把意义系统与象征模式传播给时空上比较分散的潜在受众,并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的模式,“根据一种他会乐意看到在一切人类中间得到传播的‘模式’去行动,根据这样一种类型的文明去行动:他为这种文明的到来而工作,并为保持这种文明而去‘抵抗’那些威胁着要瓦解这种说明的力量” 。“媒介就是意识形态”,这是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的观点,足见媒体对意识形态影响之深。

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中西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高效性、强关系性和不易控性等媒介属性,依托先进的技术和传媒垄断地位,大肆渗透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化了” ,各种西方价值观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隐蔽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文化媒介频频出场,故事情节精妙布局、炫美画面、震撼视听场景的迷障,以《纸牌屋》《权力的游戏》为代表的美剧都展现出了西方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上帝选民”、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将西式的英雄观、文化观、历史观、政治观等潜移默化地投射到观众的思维意识中,牵引着国人的思维逻辑。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以网络空间为言说平台化身正义与秩序的“裁判员”,通过塑造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评价标准,转换着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给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多元与一元的碰撞冲突加剧,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显得刻不容缓。

(二)媒介变迁引发社会结构的演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及抖音、西瓜、小红书等自媒体大行其道,已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微传播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给我国全方位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技术产生的社会影响超越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械技术解放了人的四肢,使人类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新媒体则是一场深刻的智能革命,以人工智能解放了大脑,把人们从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新媒体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一种,具有高度开放化、极强去中心化、民主草根化等显著特征,必然对传统社会形成挑战,引发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思想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文化传播最强有力的手段就是媒体。传播内容更加复杂、传播载体更加隐秘、传播对象更加自由的新媒体正改变着文化的传播形态,使得文化得以更便捷、更广泛传播。其一,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国界。信息资源大众化、公开化、全球化与平等化。人人成为“自媒体”“信息源”,人人都是麦克风,大众思想更开放、个性更独立、个人本位凸显,自上而下的信息垄断、信息传递,思想“把关”模式被消解。其二,主流话语权弱化。新媒体衍生的强大虚拟空间,导致世俗化、思潮多元化、大众化甚至草根化,网上思想观点交锋、话语权争夺白热化;同时也使网络语言碎片化与“煽情化”,主流话语体系、官方文本及传统意识形态的掌控力等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解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观念、思想的传播均需要一定的传播方式或者媒介,依托适宜的传播环境,才得以为大众所认同采纳。 当然,技术并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它和制度设计、资源配置、权力分配等社会历史条件一同发生作用,但技术往往会成为事件的触发点。当下,最出彩的技术变革自然归属于网络新媒体,其已成为探讨许多问题时不能回避的内容和基点。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渗透

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群体,他们拥有怎样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关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更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顺利实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作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影响。在网络信息场中,泥沙俱下、参差不齐,我国高校大学生必须提升媒介素养,夯实网络信息的甄选能力,在与西方价值观的较量对比之中,升华道德水平、提升“免疫力”,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深层次不断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根本问题上的高度价值认同。本书研究始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出发,立足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基本导向。如何借力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如何结合各方面实际,趋利避害,发挥新媒体特有优势为深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添砖加瓦?上述问题成为笔者探讨的动因。

二、选题意义

研判一个问题的价值,关键看它是否满足时代的需求,是否能够为当今时代提供理论层面或现实层面的参考。在这场刀光剑影的网络之战中,暗暗角力的是各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占领,其他价值观就会去占领。” 从理论上,必须充分梳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及“怎样坚持”,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不仅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更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呼唤,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意义极其重大。

(一)理论意义

1.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论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的24个字体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和阐释张力,为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与依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从文化领域上升到政治领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在文化强国建设上的重大举措,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从概念提出到战略高度,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化,也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论域。

2.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旋律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扑面而来,媒介的崭新形式,从新媒体视域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和突出。以新媒体时代作为介入分析的视角,这是本书的独特学术价值所在。从学理上,科学界定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内涵,梳理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机制,这对于全面理解当前大学生思政实效的外部环境、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的研究旨在深化对大学生德育环境的认识,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进而实现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提高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实践意义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价值观是指向人的,即我们所谓的价值、价值观是专属人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探讨的命题。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及新挑战。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事业中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环节,在海量信息、多元价值的冲击面前,我们必须直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的叩问。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牢理想信念之篱,对全面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确立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极具前沿气息的时代话题。我们要深入研判新媒体时代呈现出来的时代特点、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对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5G网络的成熟,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不断迭代创新。新时期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发展相伴而生,他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最为娴熟,理解也最为深刻。他们学习、生活、交往的历程中均留下了新媒体时代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全面了解新媒体的特性,趋利避害,创新地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之最核心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升华与凝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向世人提出了新理念与新智慧。它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坚实地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和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前甚至改革开放初期,已不可相提并论,主要是外部的传播生态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渠道已从单一封闭走向了多元开放。如果我们仍用传统模式、传统思维、传统方式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难以为继。改进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工程,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0cB3nfosOiEZ1nxSpGQPngjC7/qT3oY1TdEKVaVjxFWLjViXsCoUU16w/AO7nw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