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高校传统思政工作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鲜明地提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用好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这要求我们必须转换和创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而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相应地面临着重要的紧迫性,寻找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路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网络等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即时性等特点,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率,也有利于缩短理论和受众之间的差距,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与传播效度。据调查,“95后”青年学生在网络平台使用上呈现“双核多维”的特点,其中,“双核”是指微信和QQ空间,多维则包括微博、知乎、贴吧、豆瓣、B站等。因而,以新兴媒体平台的开发为重点,增强育人阵地的关注度、名气度更加重要。以QQ、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等优点深受“95后”“00后”大学生的喜爱,高校要利用这一特点,把新兴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突破口,运用网络表达方式与其沟通互动,打造一批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互动性、安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微平台系统。目前,很多高校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倾心打造的智慧党建体验馆和VR虚拟仿真教学中心,都是有益的探索。采用网络新媒体图文、视频等多种传播模式,图文并茂、立体化地宣传能够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化为显性与隐性有机结合,进而演化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的新途径。新媒体技术的充分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

扎稳新媒体阵地。教师应充分认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把稳新媒体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阵地作用。教师应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安排,深入研究和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优选新媒体平台。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为大众提供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样选择。对此,教师应在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中投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基本印象,再配合课堂教育,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使专题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窗口,在形象设计、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上,既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又要坚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原则,提升网站的亲和力。精选新媒体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浩如烟海,良莠不齐,极易耗费青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这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言行品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想烹饪好思政教育的精神大餐,食材的选取非常关键,要做到精选内容,精准供给,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味蕾。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而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信息大大增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往往单一乏味,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是不平等的关系,受众被动化,已有的理论灌输难以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而网络新媒体承载信息量大,通过超文本链接,集声图文于一体,受众更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便捷有效。因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影像、图片、微信等多种载体,使用承载着浓厚学术意蕴的PPT,从多个视角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形象生动的内容,使理论教育由被动的“说教”转为自主乐学,从而使大学生在逼真形象的场景中感知、认同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教师需要顺势而为,切实提升课堂吸引力。一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媒体,实现从封闭式课堂到开放式课堂的转变,要有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的信心和底气。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并开展学习的内容,以此来增强课堂的引导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开展相应的学习,进而提升实际教学效果。二要主动提升课堂教育水平,教师利用新媒体广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知识积累,利用新媒体广泛获取有价值、有营养的学习资源,提升思想境界、夯实理论功底。新时代高校教师在知识的涵养上必须突破原有专业的拘囿,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夯实“铸魂育人”的深厚功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广泛学习以充实自己,才能把晦涩的知识讲透彻,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学生醍醐灌顶。三要主动更新教学语言,熟悉并掌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流行词、网络语,将学术化的语言转化为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流行性、趣味性语言,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增强课堂的互动交流。教师要注重话语表达,构建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是网络原住民的一代,传统话语体系难以为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注重积累素材,围绕教学目标,收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相关的新媒体素材,特别要注重收集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建立课程素材资源库。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资源,只有实现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教学的精品课程,为教学供给更多优质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在课程研究上,充分利用各平台的视频、图集等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

三、提升素养,培育网络育人新对象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敏锐的政治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任何时候,都要严密防范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始终要绷紧,不能松。新时代大学生要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要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敢于直面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敢于直面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并在挑战中敏锐地判断、分析、鉴别、取舍,做出正面阐释解读和负面批判揭露。大学生应主动接受积极、文明、健康、向善的文化产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关注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网络内容,使网络空间成为提升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场所。其次,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严守道德底线。网络道德素养是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要求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资源的价值,运用网络资源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个人道德和能力的提升,并保证网络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古人辩证地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时代大学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统帅丰富的学识。自觉培养慎独精神和自律意识,以正确的道德认知、善良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自觉的道德实践规范网络行为,做到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能否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是否科学。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几个模块,侧重从现实道德角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将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规范融入知识传授过程。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素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隐蔽性,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有了更大的自由,但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必须在遵守互联网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大学生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 大学生应加强网络安全法治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安全讲座,做到防患于未然,也可通过书籍等其他方式了解网络法治知识,维护自身的权利。学校应开展相关的知识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并了解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增强对学生的保护。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破坏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和网络和谐的事物,积极倡导和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的网络方式和行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网络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坚持道德规范,努力做网络道德模范,努力形成网络文明新风尚。

四、整合资源,优化网络育人新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展现了蓬勃的文化生命力。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成果,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展现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特色,诠释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经常会面对不同文化的交锋、碰撞、冲突,保持文化自信极其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高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滋养大学生心灵,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二是从多元竞争中端正价值取向,守住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大学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下,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选择现代化、价值立场个性化等特点,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要积极培育和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平台进行宣传,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自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演化的发源地、集散地,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传播扩散,对思想理论传播格局和主流意识形态都会形成冲击。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作用,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涵养良好的网络生态,使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绝不让违法违规信息和错误思潮在互联网上有道可行、有地可立。三是从大学生诉求中汲取情感,丰富产品供给。只有供给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文化产品,才能把大学生统一过来,切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积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供给和学生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打造一批能精准把握大学生情感、贴近大学生生活、话语方式被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文化产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同时,高校要改变生搬硬套的理论宣讲,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中国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在讲好故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黏着力,实现思想引领。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省级精品课”“校级精品课”等网络学习资源铸魂育人,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组织学生制作微型剧、微电影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教育,让学生在感悟和经历中增强信仰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PvXgmOHzrAY+MiDKdfEs7cWe1Qzk7scK1FKWju4856D4atGWuPcxqz6VtPaoe4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