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

一、数字科技促进北京乡村资源要素共享的发展路径

资源要素共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充分利用数字科技的互联性、扩散性等特点,发挥数字科技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加速城乡人力、土地、数据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和优化整合,实现乡村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及城乡资源整合共享。

(一)建立人力资源要素共享平台

一是搭建北京乡村振兴人才智库平台,广泛汇聚北京市域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决策咨询机构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构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与储备体系;二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创业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不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供政策宣介、融资服务、教育培训、在线办理等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吸引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群体返乡创业;三是强化农技推广培训,将远程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组织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等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实用技术、数字化应用技能等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

(二)建立土地资源要素共享平台

一是加强地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科技在乡村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精准采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地质、耕地质量等信息,搭建北京农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为北京农村土地资源统筹管理与配置,提供广泛而准确的数据支持;二是探索建立北京乡村土地共享交易平台,整合闲置荒废土地、农房、山地、林地等资源信息,汇总并匹配需求方的租赁信息,鼓励土地出租、转让与承包等在线交易,实现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快速流转、整合与优化配置;三是基于北京各区特色,促进“共享农田”“共享农庄”“共享农舍”等新型土地资源共享模式发展,推进配套平台建设,鼓励城市居民通过土地认种、自行耕种、托管代种、房屋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土地使用和经营。

(三)建立涉农数据资源要素共享平台

一是整合已有涉农数据资源,搭建由政府、科研机构、城乡信息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涉农大数据平台,实现涉农数据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保证涉农数据资源的权威性与精准性;二是在涉农大数据平台加载区块链技术,借助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同步记账、防篡改、可追溯、数据加密等特征,保护各数据供给主体的数据安全,明确各数据供给主体的数据权属,实现多源数据的跨域合作共享;三是发挥北京科创优势,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模型的前沿性研究,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涉农资源挖掘与开发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

二、数字科技促进北京农业产业高质高效的发展路径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下北京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数字化转型的重大需求,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数字科技赋能北京种业、农业、农产品流通业、农文旅产业,全面提升北京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个性化水平。

(一)加快数字种业发展

一是依托北京市已有的1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与21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立北京种质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种业基础共性标准,实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生产经营许可、市场执法检查、种子(苗)进出口、种子储备等数据共享开放、业务“一网通办”;二是以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平谷国家现代畜禽种业产业园等为重点,配备环境监控设备、水肥一体化、精准饲喂等智能设施设备,建设融合表型、基因型与环境数据的育种大数据平台,建成一批高效化、智能化、高标准的制繁种基地;三是全面构建北京种业商业化运营体系,创建一批商业化育种软件产业研发推广基地,鼓励和引导育繁推企业利用商业化育种软件,开展育繁种创新、测试评价等业务。

(二)加快数字农业发展

一是紧抓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战略机遇,聚焦于农业领域,围绕农业传感器与专用芯片、农业VR/AR、农业数据服务、农机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支撑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数字产业创新集群;二是面向粮食、设施蔬菜、特色作物、食用菌、家畜、家禽、渔业等领域,分批次、分类型、分层级在北京市布局建设数十个专题型数字农业融合创新集聚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监管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三是筛选一批产业基础好、网络设施完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建设,通过项目支持、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数字农业技术产品。此外,要求试点基地与科研机构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定期提出数字农业技术产品需求与改进方向。

(三)加快农产品电商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北京高校院所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农产品电商知识图谱智能自动构建关键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产品供需互作大数据发现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产品营销知识搜索、推荐与智能问答技术,农产品电商用户画像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北京农产品电商大数据知识图谱,助力农产品电商实现精准营销;二是选取平谷大桃、昌平草莓、大兴西瓜等区域公用品牌,科学规划农产品电商园区建设,对原有加工物流园区进行电商化升级,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园区+企业+网商+冷链物流”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三是积极运用价格补贴、流量扶持等手段,激发电商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区域优势农产品质量、包装、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升级,提升北京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线上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

(四)加快数字农文旅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5G+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宣传推广活动,助力普通民俗户、采摘园休闲旅游信息宣传推介与特色产品销售,帮助中小农文旅经营主体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缓解疫情损失;二是筛选一批代表性农文旅基地,积极推动车辆客流分析管理系统落地应用,推动数字植物、数字认养、数字科普等前沿技术设备的试点推广,着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打造在全国范围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农文旅样板;三是在市级层面加快建设农文旅大数据平台与云服务中心,广泛收集门票销售、客源地、游客旅游行为、农文旅服务主体行为等相关数据,针对不同游客特征,精准提供休闲旅游攻略、精准路线规划、云呼叫等个性化服务,针对农文旅服务主体,提供市场需求研判、服务质量提升等内容。

三、数字科技促进北京乡村治理科学精准的发展路径

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以信息化技术为工具,推动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再造乡村治理流程,重塑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手段和新驱动。

(一)推动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

一是在北京智慧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的乡村治理、电子政务等系统平台,启动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试点示范建设工程,建设市级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并配套开发乡村治理数据库、模型库和数字治理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乡村治理大数据的长效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原则,推动乡村治理大数据平台管理规范、运作专业、开放多元、活力透明,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力;三是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与需求,不断优化大数据平台的各项功能,提升治理平台的适用性、交互性,切实减轻用户使用负担。

(二)推动乡村自治数字化

一是利用第三方搭建的小程序或系统平台,如中国电信“村村享”、阿里巴巴“乡村钉”等,提供基于手机、电脑、电视、多媒体触屏等多个终端的村务信息同步共享服务,让村民实时了解乡村大事小情、参与村庄集体活动;二是建立功能完善的“村民说事”系统,搭建民主议事、决策酝酿、投票表决、执行监督等核心系统,配备远程视频参事议事功能,满足村民信息获取反馈、投票调研、事务备案、会议直播等功能需求,实现乡村“全天候”议事说事;三是逐步推动小微权力监督系统建设,设立权力清单、工程项目、办事结果、资产资源等功能模块,将小微权力行使的政策依据、运行程序、运行结果及时上网公示。

(三)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数字化

一是根据北京各乡村实际发展情况,建设乡村数字文化云、乡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农家书屋、乡村智慧文化礼堂等平台,逐步与各区融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平台联通,通过乡村文化网络宣传,提高乡村德治水平;二是着力打造一批乡风文明宣传管理系统,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家风家训、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网络宣传和网络评选活动,引导北京乡村居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三是推动各乡村创立村庄移风易俗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搭建婚丧礼俗扬弃、乡村环境美化、封建迷信治理、敬老孝老提倡等主题活动模块,组织乡村居民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实践活动。

(四)推动乡村法治数字化

一是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大力推动乡村立体化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提升视频图像联网共享率,深度应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分析、智能研判等技术,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二是不断升级改造已有的“法治乡村”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乡村法律门诊,试点建设涵盖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高清数字法庭系统、庭审录音备份系统、“审务云”等在内的乡村智慧法庭,切实做到网上立案、网上受理、网上庭审;三是建设乡村云上矛调中心,对乡村居民的矛盾纠纷诉求形成“一案一码”,根据事权优先、网格优先的原则,云上矛调中心就近指派调解员及时调解处理,提高矛盾纠纷解决效率。 89UXk4rz2A9ZzC+L2px32RPCoabvVw333e8dkw3Ak+u+RWh1pe6KlTMczdSEH9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