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数字科技促进北京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

一、农业产业链全程全面信息化模式:北菜园设施栽培物联网

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北菜园”)是北京市农业信息化龙头企业。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小丰营村,其专注于有机蔬菜产品种植、销售及用户服务,拥有有机认证土地470亩,建有有机蔬菜大棚360个,其中春秋棚155个、暖棚205个。2019年,北菜园认证品种达80多种,全年日均供应有机蔬菜35种,年产量845吨。在有机农业共建开发、产品定位、组织生产过程标准化、原材料出品标准、农产品商品化、物流流通体系建立、细分客户市场及深度用户服务等环节,北菜园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产业链深度整合。其数字化实践主要有:

(一)建设智慧农园管理平台

北菜园作为延庆区智慧农园项目之一,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了集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产业化于一体的智慧农园管理平台,该平台由农场智能生产系统、采收存管理系统、追溯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北菜园商城App、财务管理系统等模块组成。北菜园建立了智能化标准体系、经营在线化标准体系、管理数据化标准体系和科普系统化标准体系四大标准体系和北菜园数字中心,将北菜园的所有业务用信息化串联起来,真正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经营在线化、管理数据化、三产融合化。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北菜园的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国不同的经纬度,在北京延庆、海南海口、海南东方、海南三亚、山东德州以及河北沽源建有六大核心生产基地。根据生产智能化标准对系统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分析结果筛选出各个基地不同季节的优良品种,将每个作物分别安排在最佳生长基地进行种植,并对作物单品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衡量不同纬度、气候、海拔、自然环境等因素,精密计算不同季节作物的生长周期,将作物安排在不同茬口进行合理种植,在保障有机蔬菜持续稳定供应的同时,避免受局部地区气候环境影响造成蔬菜断档,避免供大于求造成经济损失,提高企业利润与员工收入。同时,生产系统的田间管理模块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环境监测,升级为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等大棚机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让棚室的温度、水分、通风条件保持最佳值,并对病虫害发生环境进行智能预警,及时采用释放昆虫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病虫害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实现效益增收。

(三)采收处理数字化

系统的采收管理模块运用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产品最佳采收期、产品采收时间表,便于提前预计产品采收量和制订销售计划,并进一步计算休耕时间段,在保证有机蔬菜供应的基础上,科学安排作物的休耕与轮作,保证基地土壤中有机成分的含量,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关。库房入库管理系统与园区配套的智能采收秤互联,通过智能采收秤称量的数据可直接上传至北菜园智慧农园管理系统,准确记录不同地块不同产品的产出时间和产出量,并实时打印对账凭证,让年产量数据统计更加方便快捷。

(四)追溯管理数字化

北菜园利用产品二维码追溯系统,将出入库智能扫码枪与智慧农园追溯管理模块实现有效连接,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和视频监控等技术,不仅能实时获取园区环境数据,还可以全天候监控农产品生产和采摘过程;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全程无线信息传输系统定时采集,实现有机蔬菜播种、育苗、成熟、收获全过程的质量追溯及数据积累,形成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追溯系统集防伪、防窜货、产量控制、销量统计、假货报警和跟踪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确保商品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有机蔬菜的源头、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向前可追溯、向后可召回的双向安全体系,彻底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的难题,为打造安全健康的有机蔬菜品牌保驾护航。

(五)销售平台在线化

利用北菜园智慧农园系统的订单管理模块,渠道商或商超促销员可以自助下单,通过订单管理系统、商城App和微信商城与智慧农园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系统可以自动汇总订单。该项功能还可以对以往积累的销售数据进行计算,预计未来一年的销售走势,结合每天每种产品每个客户的需求量进行科学排产,并制作出产品需求量Top排行榜,随时满足线上线下客户的需求,也为商超店面销售目标的制定及销售员工的考核管理提供了便利。北菜园智慧农园系统中的北菜园商城App,不仅具备销售功能,而且也是有机文化宣传的载体,通过直播等方式向用户传达有机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商城App为北菜园有机蔬菜的销售体系打开了新的市场格局。

二、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模式:金种子育种云平台

金种子育种云平台于2017年1月17日正式发布,由北京市科委牵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主导研发,该平台集成应用了计算机、GIS、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育种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我国构建的首个自主知识产权“互联网+”商业化育种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面向全国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提供种质资源管理、试验规划、性状采集App、品种选育、品种区试、系谱管理、数据分析、基于电子标签(RFID)的育种全程可追溯等服务。

金种子育种云平台包括性状数据采集系统、系谱和世代追溯系统、田间小区/株行电子标签(RFID)标识系统、二维条码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和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平台具备系统功能权限、数据权限,材料编码可灵活自定义;株行标识标签与试验规划图、性状采集、种子出入库集成应用,试验规划图自动生成、田间核查和更新、基于Android手机/掌上电脑的性状采集、系谱追溯、世代追溯、田间决选区域试验的设计规划和一年多点、多年多点数据分析;随机区组、间比法等多种试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DTOPSIS、多重比较等多维度分析及辅助材料决选。全方位、多组合的种质信息采集与分析技术,可为商业化育种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该平台针对我国农业专家缺乏的现状,遵循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基于构建理论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建立了开放、灵活的农业技能系统开发平台。其运用知识表示、智能推理、知识获取等技术,总结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实验数据及数学模型,建造农业辅助决策软件系统,有效指导广大农民对农作物进行科学施肥、灌溉、施药、选种、壮苗、田间管理,成为农民的好帮手。目前业界利用该平台已打造出隆平高科、山东圣丰等大型种业企业深度应用的成功案例,累计开发出了面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金种子育种云平台以知识为纽带,促进科企合作共同进步,以企业商业资本为纽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核心技术为纽带,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助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精准化、信息化发展。该平台将持续推动我国由传统育种到商业育种、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转变,为北京建设“种业硅谷”夯实基础。

三、数字农文旅新业态模式:黄山店村旅游平台

黄山店村是房山区周口店镇西部的山区村,村域面积20.2平方千米,共565户1600人。自2005年以来,黄山店村以坡峰岭为龙头,转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被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市农委信息中心)、房山区农委选为智慧乡村试点村。该村采取“互联网+乡村休闲旅游”的模式,助力村级产业的转型升级。黄山店村实现了村内办公区、服务区、重点景区3个区域6个布点范围内的Wi-Fi网络覆盖,满足了游客及村委会办公人员的使用需求。部署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村内景区、服务区共设置14个摄像机,并将村内已有的3个监控设备进行整合,在村委会设置视频监控中心,实时监控景区秩序,确保游客安全。安装客流量分析系统,景区内共设置3个客流量监控点,便于景区客流量的控制预警。其数字化实践主要有:

(一)数字化助力村务管理与公共服务

一是创建“晓村务”。它基于移动互联网,是一款面向村民服务的智慧村务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晓村务”,实现了人口、村民安置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采集录入、报表统计查询、电子管理等,提升了村级事务规范化、便捷化管理。依托“晓村务”,实现了村民在线缴纳水电费、在线物业报修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精细化应用水平。依托“晓村务”,实现了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黄山店村利用该平台及时宣传发布各类新闻、通知,加强了乡村疫情防控管理。此外,还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在手机端对村民进行生活服务培训、发布“三公开”信息等,例如,利用该平台开展的村民黄山店摄影大赛活动,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二是创建特色京西幽岚山门户网站。该网站是休闲农业特色资源与服务宣传的窗口,可实现展示推介、互动体验等功能。三是制定相关条例,提升数字化村务管理与服务,黄山店村制定了《黄山店智慧乡村微信平台管理办法》《京西幽岚山门户网站管理办法》等规章,编制了《微信操作指南》等,绘制了网络设备点位图,便于村委会管理员和村民的日常使用。此外,还经常组织开展微信和网站使用操作、后台管理等专题培训,并结合“清明”“五一”小长假,红叶节、黄栌花节等,开展网站维护更新及硬件设备巡检测试,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二)数字化催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一是探索建设“互联网+休闲农业”模式的智慧乡村。无线AP、全天候的高清摄像头、高清云台、客流量摄像头、新媒体技术等设备,融入村庄及自然景区的管理和建设中,以信息化助推产业的升级转型,为村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二是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创建京西幽岚山公众微信平台与门户网站,利用两个平台进行景区的图文宣传并组织相关活动的发起,如利用微信平台发起“集赞送门票”与“美丽幽岚山,随身自由拍”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数字化激活垃圾分类回收“乡村模式”

黄山店村因地制宜,将垃圾分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智慧乡村“晓村务”微信公众号上,研发“积分制垃圾分类回收”小工具,助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和正确投放率,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回收的“乡村模式”。一是“积分制垃圾分类回收”小工具应用模式。“积分制垃圾分类回收”采用移动互联网、RFID等信息技术,面向村委会、清运回收员、村民、乡村小超市(小卖部)等多方应用,通过积分奖励与兑换体系,建立了村委会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多方受益的乡村垃圾分类回收长效机制。二是“积分制垃圾分类回收”模块使用简单,容易上手。针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大多由家里老年人完成,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并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或不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小工具采用“实体卡+云端积分账户”的方式。三是利用“积分制垃圾分类回收”形成管理互利闭环。村民、垃圾回收人员都可以通过在积分卡上扫二维码形式获取积分,垃圾正确分类奖励1个积分,可回收垃圾按市场价格奖励等值积分,回收物品由村委会统一销售给回收站。村民所得积分可以到指定小卖店换购相关礼品或者相关生活用品,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参与程度。

四、数智化乡村治理模式:平谷区大华山村

平谷区大华山镇大华山村积极探索基层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契机,在全区率先建立起“网格数智化乡村治理”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精准高效助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走出了一条数字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一)村庄治理“智能化”

大华山村把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各类资源收集、归并、数字化,形成统一的“三农”数据资源库,集中呈现乡村整体信息概况。将“网格化”与“积分制”相结合,最终形成“一图看全景、一屏管全村、一键控全场”的管理运用模式,促进村庄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

(二)管理监督“全域化”

以网格化管理为重要抓手,建立“发现问题—逐级上报—分类派分—依规处置—反复核查—及时反馈”全流程工作推行机制,通过后台对村内易产生卫生死角和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进行“点对点”监控,实现精准治理、精准反馈、精准监督。

(三)信息掌握“动态化”

由网格员将前期走访调研收集到的人口信息及时录入平台,后期实时动态调整,及时精准掌握各家各户情况。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务工、经商等流动性较大的群体,发生人员变动后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全方位了解家庭基本情况,为后期精准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大华山村域内1389户4276人均被纳入智能化管理平台。党建引领、数字赋能,让大华山村迈入了“数字时代”,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数字便利”,乡村治理实现了从治理到数治、智治的提升。未来将继续借助于数字技术,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治理机制,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域数治”效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数字化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延庆区“点单派单”服务平台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整合各级部门资源,统一各项服务机制,推出“点单派单”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了村民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农村公共服务不“落单”,走出了一条别具创新的区域样板之路。

(一)一体谋划,建立“点单派单”数字服务平台

2019年开始,在“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站专栏设置“点单派单”模块,面向村民线上征集需求,并将各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以“菜单”形式统一纳入“点单派单”平台。共分类设置文化文艺、医疗保健、健身体育、理论政策宣讲、法律咨询、科学科普、教育培训、特色项目八大类服务板块,实现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网上操作全流程,区乡村三级网络终端全覆盖。2020年以来,积极搭建“北京延庆App”,内嵌“点单派单”系统,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的技术革新,为村民简化手机点单流程,实现数据多跑路、资源多汇聚、农民少跑腿。

(二)一站联动,提升多元格局综合服务效能

建立“点单派单”平台后,村民仅需线上提交诉求,其他事项由区文明实践中心和区级各部门“一站联动”,大大提高了综合效能,目前平台已累计发布项目10104个,提供服务1万多次,服务农民17.31万人次。区文旅、文联等部门精准面向村民组织歌舞、书法、绘画、合唱、剪纸、非遗手工艺等培训活动,并举办展示展演,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精心组织各类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下乡,举办文艺晚会、评书表演、专场演出、百姓大舞台等活动累计4508次,服务81584人次,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艺术熏陶。区卫健部门组织中医大篷车、社区卫生院等,为农村老人免费进行心电图、B超、血常规、血压等项目体检,并常态化开展日常保健、心理健康疏导等讲座。

(三)一呼百应,凝聚“延庆乡亲”志愿服务合力

以志愿服务为“点单派单”数字化平台的工作保障机制,是实现常态化、精准化服务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农村公共服务“没人做、不愿做、不会做”的有效方式。延庆区着力构建“延庆乡亲”志愿服务体系,为农村公共服务凝聚起强大合力。建立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区直单位分工负责、区志联负责日常、村委会具体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打造“3+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深化“延庆乡亲”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引导广大志愿者亮身份、比奉献。加强项目和团队培育,每年投入约100万元孵化培育“延庆乡亲”志愿服务项目,已累计培育项目49个,28个团队获得专业扶持培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注重发挥本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作用,不断引导全区的文化、文艺、手工艺、健康、体育、科技从业者通过协会组织,参与到“点单派单”志愿服务当中来。

六、经验启示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基建先行,新基建夯实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基础支撑。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利工程、冷链物流设施、农村快递服务设施等)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5G、光纤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特别是提升互联网覆盖率、信息进村入户水平。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与智慧城市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农业农村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农村工作任务的按期完成,农业农村数字化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政策作出明确的规定。根据以上北京农业科技实践可知,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农村开展数字化发展前期,各区农业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乡村在要素投入、管理程序上都有别于传统乡村发展手段,数字农业农村的高效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高。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力量领先的城市,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提高研发投入,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加强人才保障,加快培养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工作人员。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北京持续鼓励传统农业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农业发展的数字化元素及市场竞争力;吸引合作社、温室园艺企业引入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产品管理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手段,实现乡村办事不出村,促进城乡高度融合,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参与到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中。 NKEpRJTdpn3G79ns+fUCZDGqYbtpeuFPT6z5DgSUXprolHMX8fJos5UF496NNo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