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它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时节,肝木过旺,容易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情绪烦躁、食欲不振、痞满不适等症状。因此,此时养生应以调肝健脾为重点。清明时节的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调养:应多吃“柔肝”的食物,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以清补为主。同时,慎吃“生发”的食物,如竹笋、咸菜、鸡、海鱼等,以免助长肝阳。清明时节繁花盛开,树木葱郁,是花粉、昆虫引发过敏的高峰期,易出现流稀涕、打喷嚏、流眼泪等症状,甚至诱发或加重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此时要做好肺脏保养,补益肺气。可多吃一些补肺之品,如百合、梨、萝卜等,也可用具有补肺气功效的中草药泡水喝。
(2)生活起居:清明时节,机体阳气开始从冬天的闭藏状态升发,达到最高阶段。此时,人们应顺应自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多呼吸新鲜空气,以帮助阳气增长。此外,宜穿宽松的衣服,让身体舒适自如,也有助于阳气的升发。
(3)适量运动:清明时节,天气适宜,适合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舒筋活血,增强体质;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受伤;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水分和能量平衡。
(4)情志调节: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亲近大自然,参与户外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情;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心得和经历,有助于心理健康。
功 效: 健脾醒胃、祛湿。
食 材: 山药15g,芡实15g,炒薏苡仁15g,炒扁豆15g,黄芪12g,白术10g、猪排骨200g。
烹饪方法: ①扁豆、芡实、薏苡仁用锅炒至微黄。②猪排骨洗净血污并切块,山药、芡实、黄芪、白术用清水洗净。③将全部食材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1.5小时。④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山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薯蓣、山芋、怀(淮)山药、白药子、怀(淮)山。其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肺,固肾益精的功效。
芡实: 《本草纲目》中记载“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其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
扁豆: 《本草纲目》中记载“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的功效。
炒薏苡仁: 《本草纲目》中对其记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
黄芪: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黄耆、王孙、绵黄芪,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㿠毒生肌的功效。
白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於术、冬术等,其味甘、苦,性温,归脾、胃、三焦经。具有健脾补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注意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猪排骨: 《本草备要》中记载“食之润肠胃,生津液,丰肌体,泽皮肤”。其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的功效。